首页 > 综合资讯

清明节散文(鲁先聖文化散文:冷雨潇潇清明节)

豆丁 综合资讯 2022-10-28 20:36:25

清明节散文(鲁先聖文化散文:冷雨潇潇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伤怀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去陵墓祭扫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比喻这个节日最形象的诗句。

《论语学而》中有句“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无论是历代的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也都从这里得到文化的启示与引领。

清明节其实有多种含义,清明节和平时说的清明不同,清明节和民间的寒食节也不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4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之意。古人“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正是这种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清明一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

而“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而“清明节”则不同,是指在“清明”这天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开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习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民间的“寒食”是冷饭的意思。就是说,寒食节这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寒食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有人出了个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必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但是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

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说是前两天的),其内容又是祭奠,故时间一长,许多人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淆,当成一个节日了。其实,寒食节祭奠的是介子推,清明节祭奠的是自己的亲人。

清明扫墓,古人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但不论如何,清明节这一天,是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日子。四海之内,回家路上,奔跑的,是一个个沉重的身影。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怀揣着一颗虔诚的灵魂。

壹点号 鲁先聖

(+_+)?

热门文章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