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运动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新浪哥哥 体育运动 2022-10-23 03:11:35

文|温润公子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深受国人的喜爱,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运动,在民间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果仔细观察,我国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大多使用直板打法,这跟国人的手腕小肌肉群发达有很大关系,而在我国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中,横板打法要多于直板打法。

在横板打法的选手中,大多数都是两面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这种打法最符合身体力学,力量大,攻击性强,成为现代乒乓球打法的主流。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但是在横板握拍的选手中,还有一种很小众的打法,这种打法虽然历史悠久,却因为不符合乒乓球技术的科学发展方向,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乒乓球技术打法中的一种点缀,这就是削球打法。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的削球选手还有很多,著名的男选手有张燮林、梁戈亮和陆元盛等,女选手有童玲、葛新爱和郑敏之等。

当时的削球选手作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也曾取得过不菲的战绩。但是随着弧圈球的发明并开始流行,削球技术逐渐受到压制,主流打法被直板打法和横板打法全面占据。

直到90年代,丁松的出现,开创了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使我国的削球技术有了质的转变,影响力有所回升。但是即便强如丁松,也未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过冠军。本文就从削球的技术特点和短板、削球运动员的体力消耗、乒乓球整体战略要求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为什么削球选手难以取得大满贯赛事的冠军。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如果问削球选手难以取得冠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那一定还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在面对横板和直板打法的选手时,削球技术有着难以弥补的短板和硬伤,弧圈球技术是削球技术的天敌。

1、技术特点

削球技术由来已久,是古老的传统技术,削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球速慢,弧线长,旋转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是主流打法。

削球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稳定性和积极性,丁松的攻削紧逼型打法就将这两个特点融会贯通,在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稳定性方面:削球选手在打球时,站位距球台较远,在球的下降期击球。由于击球时间较晚,有较长的准备时间,这时对方来球的速度和旋转已经大大减弱,因此可以打出稳定而高质量的回球。

积极性方面:以丁松为例,球拍使用正手反胶反手正胶,通过正反手胶皮的不同,产生很大的旋转差异,形成回球落点和旋转的千变万化,从而造成对方的失误。而且丁松还常常在削球的过程中利用正手反攻,反拉弧圈,大大增加了削球选手的攻击性。

2、技术短板

战略方面削球技术的战略,就是单纯依靠被动的防守,以旋转造成相持,依靠相持中对方的失误造成得分,在战略方面太过被动。

战术方面:削球技术缺乏有效的主动得分手段,即使像丁松和朱世赫这样的削球顶尖高手,将弧圈球技术和削球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一旦与其他打法的选手陷入对攻时,削球选手的弧圈球技术和对攻能力还是要明显弱于对方。

综合来讲,像削球这样以防守策略为主,以造成对方失误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被动打法,确实很难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冠军。

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20多年里,能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男单奖牌的削球选手,只有我国的丁松和韩国的朱世赫这两个对削球技术做了革命性改进的选手。从这个成绩就可以看出,削球技术在国际乒坛已经整体没落。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二、体力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削球打法以防守为主,动作幅度很大,相持时间很长,这就对削球运动员的体力要求非常高。很多其他打法的运动员在对阵削球运动员之后,感觉整个胳膊都是僵的,可见体力消耗之大。

而作为削球运动员,因为技战术的特点主要依靠防守,需要的跑动幅度更大,跑动距离更远,所以体力消耗远别的选手要大。如果遇到赛事的赛程安排比较密集,削球选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体力得不到完全恢复,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1995年,在天津举办的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丁松作为蔡振华派出的奇兵,参加了男团比赛,而且是出任第三单打,在每场比赛中只出战一场。

蔡振华这样的安排,除了技战术方面的考虑,体力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时的比赛还是21分制,如果派丁松出任第一或者第二单打,短短几小时之内打两场比赛,丁松的体力能否应对还是个未知数。

爱打乒乓球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在比赛中出现体力问题,马上会引起动作变形,特别是对于动作精细度要求非常高的削球选手,会严重影响水平的发挥,这也是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一个重要原因。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三、整体战略方面的原因

根据乒乓球的战略战术,削球手一般是作为奇兵在团体赛中使用,很少在世界大赛中作为主力选手派出作战。而且削球手的技术特点,也很难和别人组队参加双打比赛。

如果是国内比赛,或者不限参赛名额的比赛,削球手是有机会参加比赛的,而且如果状态好,超常发挥,是很有可能取得冠军的。例如丁松就获得了1995年全国锦标赛的男单冠军和1997年首届CCTV乒乓球擂台赛的总冠军。

但是,因为削球的原因,丁松连参加奥运会的资格都没有。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本有机会继续出任男队第三单打,但是由于参赛名额限制,考虑到奥运整体战略,蔡振华只能弃用丁松。

这是因为削球的技术特点单一,应变性不强,在奥运会这样重要的赛场上,主教练还是不敢把注压在削球这样被动而缺乏攻击力的打法上。

所以,削球选手在面对整体比赛战略时,往往需要作出牺牲,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都很少,取得国际大赛冠军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了。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深度|以丁松为例,探究乒乓球削球选手难以夺冠的原因)


结语

削球技术作为最古老的乒乓球打法,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绩。其别具一格的观赏性,也给广大球迷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虽然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削球技术本身固有的短板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乒乓球赛场。但是,削球选手无论是在作为比赛的奇兵,还是作为主力球员的陪练,都还具有其很重要的存在价值。

而且,很多类似于丁松和朱世赫这样勤于钻研创新的削球选手,还在不停地对削球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相信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削球技术能够有机会在世界乒坛焕发新的光彩。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