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黄帝

乌鸡哥哥 百科词典 2022-09-23 13:48:37
黄帝,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中国人自称的常见说法,而其中的黄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按今天的观点看,炎帝及黄帝可能均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概述

黄帝像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置尚有争议。相传黄帝出生夏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 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共主地位,起兵决战。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羲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黄帝像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  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冢,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开之时有彩云飞天,并乘搭彩云离开。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黄帝故里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一些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中国官方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举行国家级拜祖大典,同时陕西黄帝陵也举行祭祀活动。

黄帝故里

  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上级政府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打造黄帝品牌,对黄帝故里进行了扩建改造。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景区从南至北有13米宽的红色花岗岩大道,中间是5米宽的黄色花岗岩拜祖圣道,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确定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黄帝陵

轩辕黄帝陵(轩辕庙)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东北的桥山之巅,黄帝陵所在地桥山总面积为566.7公顷,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山上古柏森森,林表覆盖面积89.1公顷,现有古柏82000余株,四季常青,远远望去,郁郁参天,肃穆庄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类第一号,素有中华第一陵之称。   黄帝陵分为庙前区、轩辕庙区和陵园区。庙前区位于轩辕庙前,由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以及两侧相关景观构成,由南而北纵长250米,中间为印池。从入口广场起,地势沿庙轴线逐步上升,轩辕桥横跨印池,登龙尾道经庙前广场至庙门。庙前区气势宏伟,印池四周绿树成荫,石阙、望柱等建筑小品造型古朴庄重,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庙区位于桥山东麓,由古柏院、中院、祭祀大院(殿)三部分组成,呈长方形,面积18公顷。古柏院由南而北,其建筑依次排列有轩辕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进入庙门,左有“黄帝手植柏”,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传说

·黄帝战蚩尤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有关研究

·炎帝黄帝非同一时期 两者整整相差11代?

轩辕黄帝陵(黄帝手植柏)  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相关文章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黄帝和炎帝竟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学者蔡明义认为黄帝在炎帝之后整整相差11代:  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他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李学勤认为,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五百多年: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黄帝和炎帝

  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在那时,中华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许多部族,有两个部族最有名:一个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农氏是他们的首领;一个就是偏居东方的姬姓部族,黄帝是首领。据说黄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孙,同出于一族,后来分散迁徙,一个住在姬水附近,一个住在姜水附近。日久年远,两部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变成两个族类。繁衍扩张以后,再行接触。炎帝神农氏这一支发展较早,他这个帝号名氏,含有在南方和长于耕种的意思。据说神农生于厉乡,又说他生于列山之石室,称厉山氏或列山氏(列又写作烈。列、烈、厉,都是一字一声之转变)。厉乡到春秋时为厉国,大概在现在的湖北随县北百余里。他的子孙在西周时有申、吕两国,都在现在的河南南阳一带。神农的故事都和耕稼有关,古时候平地多湖沼,不便居住。山地布满了森林茂草,和野兽同处,由披兽皮、吃生肉的游猎生活,慢慢进到耕田食谷。五谷是从那里来的呢?自然是地下生出来的。地下那里来的种子?推源溯始,我们的古传说,说“天雨粟”——从天上掉下来的。神农拿它来播种。神农怎么知道播种?他是生而使然,传说他“三岁知稼穑”。这一族开始发展农业,他们的功劳,都由神农氏代表着,而神化了神农。他们开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烧山,烧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所以神农又叫烈山氏。他们开始大量吃植物的种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起吃某几种植物或者可以治疗,后来就推神农为植物药的发明者,说他“救民病,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农业生活比较稳定,他们慢慢的扩展。当时自河南中部以东多沼泽,不适农耕,这一族顺着豫西群山向北分布直到山西的南部。这一带地势较高,便于耕种,他们大概安居得很久(有的传说说神农传七十世)。东方的黄帝西来,两个部族又融合混同。  古史上对于黄帝的称谓,种种不一。他的帝号,又叫皇帝,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因为他是有熊国君,称有熊氏。长于姬水,所以姓姬。他是少典国君的子孙,又姓公孙。其余还有黄帝氏、帝轩、黄轩、轩黄、轩皇等名称。这些名字多半和他住的地方有关。他最初活动的地域约在现在的河南中部,后来到达山西南部和陕西边境,《史记》说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自然是游牧部落的常态。他是有熊国君,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又有黄水,《水经注》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太山又叫自然山,在新郑县西。有的书上称黄帝为黄自然。据今想来,“自然”两个字或是“有熊”之误。新郑附近还有许多地方都和他的传说有关。《庄子》上说:“黄帝见大騩于具茨之山。”具茨山大概在现在的新郑西禹县北边。又说:“黄帝登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崆峒山在临汝县南六十里,临汝西有广成泽水。“黄帝既登崆峒,遂游襄城。”襄城在现在的襄城县西。《史记》上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在现在的襄城县南五里,西边迤逦直接嵩、华。这些说法都足以说明黄帝活动的范围。《列子》上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新郑附近有华城,有华阳亭,就是古华胥国。古书上往往说豫州有华山,豫州现在是河南省,所说的华山,在洛水东边,大概就是现在的嵩山。现在的登封、禹、密数县间,古人称做华,这里又是夏朝的兴起地。我们现在自称中华,从前又称华夏,就起源于此。古时新郑附近最多薮泽,水草丰盛,禽兽众多,适合于游猎,黄帝当时是游牧部族,在那里最相宜。他这一族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 

·黄帝伐蚩尤

   假使蚩尤得志,中国历史也许完全是另一回事。炎帝处置不当,覆亡逃遁。黄帝起来收拾残局,先把炎帝的余众收服下来,再和蚩尤决战,战场是在阪泉、涿鹿两地,后来往往认为两地都在现在的察哈尔省南部。我们前面已讲过,炎、黄活动的区域差不多限于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他们决不会跑到察哈尔省南部去打仗。其实这两地都在现在的山西解县盐池附近,阪泉有时候写作版泉,是流入盐池的一个泉水。解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浊泽,一名涿泽,就是古时的涿鹿。盐池附近还有许多蚩尤的古迹,他和盐池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当时已盛行食盐。强有力的部族据盐池为己有,利用它挟持他族,因而惹起争夺。后来盐池晒盐,崇奉蚩尤神,还有种种神话说盐水是蚩尤血,说蚩尤发怒使水不成盐,都显示和他定有关系。蚩尤把炎帝榆罔赶跑,自己也称炎帝,想做共主。炎帝看到自己不是蚩尤的对手,就到黄帝那里请他帮忙。姜姓部族历史很久,地域广大,部落恐怕也很多,一旦失掉了维系,大部分投降蚩尤,有的恐怕也联合黄帝,有的自立自主,炎帝不能再把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付蚩尤。黄帝倒有这种力量,他开始北渡大河,穿过王屋山,先征服在蚩尤附近归附蚩尤的姜姓部族,在“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才获得胜利,剪掉蚩尤的羽翼,收服了姜姓部族,炎帝从此失掉了共主的地位。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是古时候第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大战。后来的传说,也真加入了天地鬼神。双方的阵容大概是这样:黄帝久居东方,国力充实,基础稳固,友邦众多,凡被蚩尤欺侮的部族,都到这边来求援。那时黄帝已渐渐学会农业,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了。蚩尤骤然强盛,侵凌弱小,人们只是无可奈何他的“铜头铁额”、“兵杖刀戟”。他虽剽悍强勇,武器犀利,却未必有胜算。《周书》批评的好:“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这批评的是蚩尤,也正为千古专恃强力欺凌弱小者写照。黄帝并非纯恃文德,武功方面自有长处。蚩尤向外扩张,黄帝早准备抵御,据说他“教熊、罴、貔、貅、貙、虎”,“驯扰猛兽”,利用它们作战。驱使猛兽作战,到王莽时还有类似的事情。或者像从前印度、缅甸、安南〔越南〕各国的象队,或者他教的熊、罴、虎、豹不是真正的野兽。古人往往用猛兽的名字称呼家畜(尤其是马),表示雄健。他是游牧部族,驱使牛马上战场是很可能的。据说车也是黄帝发明的,他也利用车战。他还有一种厉害武器,相传他的大臣发明了弓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中国古代偏居东方的部族往往擅长弓矢,质料虽是木石,能射强及远,在当时确是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这些地方,蚩尤都相形见绌。传说黄帝部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力牧,后来讲兵法的人推他们为祖师。关于他们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黄帝一天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去天下尘垢。又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他推测“风”是一个人的姓,“垢”去土是“后”,拉硬弓是有“力”,驱羊是“牧”,他疑惑梦指示他寻找风后、力牧两人,后来果然在海边遇到风后,在大泽中遇到力牧。据我们猜测,风姓是东方近海的一个大部族(太昊伏羲氏的子孙散居沿海都姓风)。风后或者是联合黄帝的一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力牧是说在草泽中强有力的游牧者。   黄帝北征,和蚩尤一决胜负,最后一次决战在涿鹿,事先还经过许多小战和长久的时日。有的传说,他们七十一战不能解决。有的说,黄帝“顿兵浊鹿之山,三年九战而城不下”,两方面都相当坚韧。从许多神奇的故事中,我们倒可以谈一谈他们所用的战术和器械。人类最初的战争,大概总是一团混战。人数稍多就需要行列、阵式。似乎黄帝发明了新的阵法,有节制,有计划,这对于作战很重要,也许是黄帝胜利的主因。我们前面说他驱猛兽,用车战,处处都显示黄帝有种种聪明巧妙的战法。这叫平常人很易疑惑他是得到神助,得自天授。他当然也可假借神力。于是有王母使玄女赐兵符给他的故事,有天帝使玄龟献兵符给他的故事,都说他从那里边得到行兵布阵的方法,战胜蚩尤。蚩尤除了“铜头铁额”、“剑戟戈矛”外,还能“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征风、召雨、吹烟、喷雾”,这类故事流传很多。驱鬼、召神、兴云、布雾、吹烟、弄火,固属神话,可是他们如此传说,也有背后隐藏的事实。炎帝这一系下来的人善用火,他们开辟山林就是用火烧。蚩尤大概是把火引用到作战方面来,所以有“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弹,以逐帝”,“赤帝为火灾”等传说。又有的说,黄帝伐蚩尤是消弭火灾。古时到处是丰林茂草,处处可以燃火。炎帝能烧山作田,蚩尤当然能在敌前放起一把火来。火势盛起来,火焰涨天,烟雾匝地。在今日我们看来,尚不免惊心动魄,在视火为神灵、非人力所及的时候,只有奔窜溃逃。可是火在潮湿的草林里面,不见得烧得很顺利。恐怕烟多火少的次数多些。一方面潮湿空气遇到烟很容易成雾(水蒸气凝结需要微粒作中心核,烟是最适合的微粒),一片浓烟浊雾熏得人头昏目胀,一群奇形怪状的蚩尤们在后面喊杀过来,的确可怕。逃走都辨不清方向,这比现在发明的烟幕弹要厉害得多。当时的部落吃这个亏的不少,都没有办法来抵制它。其实只要不被它吓昏,阵式稳定,他已无可奈何,再能辨清方向,和不失联络,就可以战胜他。前面讲过黄帝用车战,车子大概总是很粗陋的,也许只是几块大木头连在一块,不过这就可以防御敌人的突袭。这种东西转动笨拙,战士必须成群结队,才不容易被人冲散,目标大了,便容易看到。黄帝又发明了指南车,指示方向,指挥进退。据说他还制造夔牛鼓,这种鼓特别响,“一震五百里”,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联络较远的战士,还可以传递消息。在原始民族中鼓的用途很大,不同的音节可以报告不同的消息。从前中国南部蛮族的铜鼓就有这种作用,现在非洲民族还利用它。据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西的时候,阿国就用一个传给一个的鼓声发布全国动员令,几小时之后,就传遍了全国。   蚩尤的兴云布雾,失掉效用,他还会征风召雨。一个农业民族因为农事的需要,特别注意天时。积长期的经验,能很准确的预期风雨阴晴,原始的人恐怕更灵敏些,久经从事农耕的蚩尤部族对于这些,比游牧的黄帝擅长。他们预知风雨阴晴,可以先决定进攻或退守。一阵暴风雨可以冷不防地袭击黄帝的战士。蚩尤们事先躲避,安然无恙。于是一次偶然,二次奇怪,三次神异,四次就变成蚩尤征风召雨了。应付这一层,自然很简单。据说黄帝请下叫“魃”的天女来制止大雨,才战胜蚩尤。多雨的季节,黄帝很吃过苦,恰巧碰到一个旱年,自然是天助、是祷告的结果。蚩尤境内大旱不雨,农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他灭亡。一幕长期血战,黄帝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结束了战争,捉到蚩尤,杀之于中冀,身首异处,埋葬到两地。对于他们不服的遗族,当然还有零星的战事,以后颛顼、尧、舜、禹屡次征伐苗黎,历代都为国家要事,可见他们倔强不服,常常发生冲突。不过大势已定于黄帝手中,战俘分别处理:良善的,迁到“邹屠之地”;凶恶的,加以木械,驱逐到“有北之乡”;降服的,黄帝也重用他们。黄帝开始学习农业,农作物和季节气候最有关系,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天文知识。蚩尤们有较久的经验,黄帝就用他们作“当时”,主天文,地位很重要。他们又有铸铜的知识,就使他们制造兵器。当时金属品似乎并不多。   黄帝的武功在涿鹿之战达到最高峰,蚩尤灭亡以后,诸侯推尊黄帝代神农为天子——当时的共主。各国并立,最不容易安定。黄帝大胜之后,精神不免稍有松弛,较远的部族又开始不安靖,四方渐渐多事。黄帝觉悟得快,一方面耀武示威,图画蚩尤的形象送给他们看,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样凶狠,而今安在?再则你们都怕蚩尤的坚甲利兵,我们是征服蚩尤者,又得到他们的兵甲,你们要量力,不要妄动。一方面立即整顿军队,讨伐乱者,他们当然不堪一击,黄帝才真正平定当时的世界。北方的荤粥族(后来的匈奴)趁南方多事,向南侵占,黄帝也把他们赶回去,黄帝的疆域虽比不上现在的中国,但也有相当大,《史记》说他: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西边到空桐,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南边的熊湘也并不太远,大概就是后来称熊山的,现在的河南熊耳山。东边到海,登泰山。北边到现在的山西南部,常在釜山朝会诸侯。釜山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南阌乡县南又名荆山的覆釜山。涿鹿附近经过炎帝部族的开辟和耕种,农田已有相当规模,农民定居一处,自然会有村落堡寨。黄帝就原来的情势,在涿鹿之阿,建筑城郭,大部分的游牧者仍然迁徙无常。  
上一篇:杂诗
下一篇:史书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