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台湾台江公园

抖音梗 百科词典 2022-09-25 19:30:25
台江国家公园,位于台湾本岛西南部,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古代台湾台江内海而得名。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湿地生态、渔盐产业等海洋文化特色的“国家公园”。陆域整体计划范围北以青山渔港南堤为界,南以盐水溪南岸为界之沿海公有土地为主,台湾本岛之极西点(国圣灯塔)位于本“国家公园”范围內。全区南北长约20.7公里,计划总面积39,310公顷,其中陆域面积约为4,905公顷,海域部分沿海以等深线20米作为范围,以及盐水溪至东吉屿南端等深线20米所形成之宽约5公里,长约54公里之海域,面积为34,405公顷。  台江国家公园由台南市规划,计划分为5种分区,并规划开台历史公园为两大主轴。国家公园范围跨陆域及海域,更包含台南县、市。台南县境內有七股潟湖、台61线预定道路以西之黑面琵鹭保护区;台南市境內则包括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海岸防风林、鹿耳门溪周边及嘉南大排与盐水溪所南围塑之公有地区域。海域部分包含沿海等深线20公米域及汉人先民渡台主要航道中东吉屿至鹿耳门段。  台江国家公园范围內重要湿地共计有4处,包含国际级湿地曾文溪口湿地、四草湿地,以及国家级湿地七股盐田湿地、盐水溪口湿地等。 其中,除了蕴含多种生物外,也成为黑面琵鹭等珍稀鸟类棲息的环境。  “台江內海”区內拥有丰富之汉民族垦殖史迹,18世纪后,台江內海因海岸砂土日渐淤积而不复存在,其外岛沙洲也早与台湾本岛连接。其后,当地因逐渐发展渔、盐等传统产业,故开辟作盐田及鱼塭使用,时至今日,当地仍保有大量鱼塭养殖使用。

历史

 盐水溪口(四草湖)为国家级湿地,亦为台江内海遗迹 园名源自18世纪以前台湾西南之潟湖台江内海,唯潟湖在清中叶以后逐渐陆化,潟湖外侧的沙洲鲲鯓(即沙洲)亦与陆地连为一体,仅余四草湖、鲲鯓湖与若干湿地等遗迹,成为重要生物栖息区。另外,台江亦为历史上数起关键事件发生地;例如郑成功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内海,出奇不意攻击更早在此殖民的荷兰人,使台湾发展为汉人优势社会。  台江国家公园最特别者,在于由地方政府推动、而非过去由中央政府主导。最早为台南市第14、15任(2001-2010年)市长许添财在竞选时之政见,当选后即积极推动、稍后并由中央赓续完成计划。在多次确认范围后除增加台湾海峡海域部份外,亦将邻近之七股乡一并纳入并拟名台江黑水沟国家公园(“黑水沟”为台湾海峡之俗称)。2009年6月29日,内政部通过计划,为便于国际行销,确立以台江为名;同年10月15日,公告计划,管理处则暂设于安平港;同年12月28日,台江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为台湾第8座国家公园。  在台江国家公园成立前,曾规划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1994年11月30日成立)、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等加以管理。后者组织今日尚存,但部份区域移交台江国家公园管理。

范围

  台江国家公园面积计39,310公顷。

·陆地范围

  计4,905公顷,四极点为:  北:青山渔港南堤   东:沿七股潟湖、青草仑堤防、曾文溪-盐水溪沿海防风林之公有地   南:盐水溪南岸安平堤防   西:各沿海沙洲;台湾本岛最西端位于此处

·海域范围

  计34,405公顷,分为:  沿国家公园海域等深线20米   东吉屿(不含)至鹿耳门段海域,宽5公里、长54公里

分区

·生态保护区(4处)

  (生一)七股海寮红树林保护区   (生二)黑面琵鹭保护区   (生三)高跷鸻保护区   (生四)北汕尾水鸟保护区

·史迹保存区(3处)

  (史一)北竹筏港溪区   (史二)南竹筏港溪区   (史三)四草炮台区

·游憩区(2处)

  (游一)六孔码头服务区   (游二)南湾码头服务区

·海域一般管制区(2处)

  (海管一)   (海管二)  

·特别景观区(6处)

  (特一)七股潟湖外围青山港、网仔寮沙洲区   (特二)顶头额沙洲区   (特三)七股重要野鸟栖地区   (特四)城西湿地景观区   (特五)北汕尾湿地景观区   (特六)高跷鸻湿地景观区

·一般管制区(7处)

  (管一)七股潟湖区   (管二)七股鱼塭区   (管三)城西保安林区   (管四)城西鱼塭区   (管五)鹿耳门溪沿岸区   (管六)盐田生态文化村   (管七)四草鱼塭区 

海埔地、沙洲与溼地 特殊地形地质景观

  海埔地为台江国家公园区域海岸地理景观与土地利用的一大特色,台南沿海海岸陆棚平缓,加上由西海岸出海河川,输沙量很大,且因地形与地质的关系,入海时河流流速骤減,所夹带之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口附近,加上风、潮汐、波浪等作用,河口逐渐淤积且向外隆起,形成自然的海埔地或沙洲。在近岸地带形成宽广的近滨区潮汐滩地的同时,另一方面在碎浪区形成一连串的离岸沙洲岛,形成另一特殊海岸景观。台江国家公园范围內重要湿地共计有4处,包含国际级湿地:曾文溪口湿地、四草湿地,以及国家级湿地:七股盐田湿地、盐水溪口湿地等。

丰富海域生物资源

  根据台湾湿地保护联盟1998年(台湾湿地.9)中研究调查发现,在曾文溪口及鹿耳门溪口地区,至少包括205种贝类、240种鱼类、49种螃蟹… 等,足以说明此区为生态重要区域,且河口湿地的生产力远高于一般的农田,有充分的食物,吸引野生生物,鱼虾、蟹贝在此棲息繁殖。  在四草湿地的招潮蟹有网纹招潮、清白招潮、北方呼喚招潮、台湾招潮、三角招潮、四角招潮、屠氏招潮、粗腿绿眼招潮及纠结清白招潮、窄招潮等10种。而盐水溪口是目前全台湾唯一可以发现十种招潮蟹数量最多的地区。

多元陆域生态资源

  台江国家公园区原大多属台江內海,二百多年来,由于淤积陆化逐渐被开发成盐田、鱼塭及村落,其因位在亚洲水鸟迁徙的路線上,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候鸟经此南下过境,或留在盐田、鱼塭及河口浮覆地度冬。  根据台南市野鸟学会历年所做调查,台江国家公园区域出现的鸟种近200种,其中保育类鸟类计有黑面琵鹭等21种,主要棲息地则有曾文溪口、七股溪口、七股盐田、将军溪口、北门盐田、急水溪口、八掌溪口等。  台江国家公园区由于开发较早,棲地环境受人为干扰较多,因此哺乳动物多为平地常见的物种,目前已知共发现11种,包括小型非森林哺乳类如东亚家蝠、钱鼠、鬼鼠等。  台江国家公园区共发现两棲类5种,有黑眶蟾蜍、虎皮蛙、泽蛙、小雨蛙、贡德氏蛙等。爬虫类亦有5种,包含褐虎(壁虎)、丽纹石龙子、蓬莱草蜥、锦蛇及眼镜蛇,上述种类中虎皮蛙、贡德氏蛙、蓬莱草蜥、锦蛇及眼镜蛇均为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  台江国家公园区因大都是已开发地区,树林少且人为活动较频繁,因此陆棲无脊椎动物种类普通,目前已知约有萤火虫、蝴蝶等26种,其中萤火虫中的台湾窗萤以前在本区族群量多,现已少见,可于本区进行复育,推广平地生态旅游赏萤活动。

丰富植物资源

  台江国家公园范围境內植物种类多,依据工业局「台南科技工业区环境监测」(2005)及台南市野鸟学会、高雄县野鸟学会的调查,仅大四草地区即达 55科151属205种,其中较珍贵或稀有者,除海茄苳、水笔仔、榄李、红海榄等4种红树林外,尚有如白花马鞍藤、禾叶芋兰、苦槛蓝、海南草海桐、土沉香等沙地及盐地植物。

历史文化资源

  台江地区为汉人渡海移民文化史蹟,为重要海域历史文化资源,代表著橫渡黑水沟:汉人先民渡台航道,橫渡黑水沟的海洋文化与历史纪念地。鹿耳门溪出海口为郑成功攻台之地,今有石碑纪念  台湾历史与海洋文化是密不可分,台湾移民开荒拓垦文化尤其与台湾海峡的海洋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廈门至鹿耳门航線扮演台湾早期社会开发主要关键性角色,是两岸交流互动主要通道,更是汉人移民台湾主要航道。廈门至鹿耳门的历史航道中,澎湖不仅是航道间的跳板,也是航行船只重要的避风港。台湾汉人先民从17世纪起,仍前仆后继来到台湾建立家园。因此,黑水沟航海文化是台湾人民共同历史记忆,更是台湾移民开拓历史的象征。  台湾的汉人主要来自海峡对岸的福建和广东两省,台湾汉人分成漳、泉、客民等三大类,由于闽南的泉州人大多靠海维生,过著渔捞、晒盐、养殖、贩洋为主业的生活,所以当他们渡海来台时,也大多选择滨海地区居住,生活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  7000-6000年前,从玉山沿曾文溪河谷至台南地区为邹族之活动范围。后与台窝湾社西拉雅平埔族人混血成为大武垄族群,又称四社平埔族。约在三、四百年前,西拉雅族主要分布于台南平原一带,大武垄社群(西拉雅族另一亚族)分布于台南平原的曾文溪中游,在荷兰时期对平埔各社群人口的统计显示,南部平原上的聚落人口与其他地方有著相当悬殊的差異。在台南平原上的萧垄、麻豆、新港、湾里等社聚落都相当大。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万5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崁城(今台南市內),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分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现今台南县镇市之村里或社区,不少早在4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上一篇:台湾玉山公园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