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西周

好知乎 百科词典 2022-10-03 16:25:55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首都宗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幽王末年,宗周地区因战乱而衰败,周平王东迁成周。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另:东周赧王时其地亦分为东西二周。目前,关于周是否属于封建制度或奴隶制度,学术界尚有争议。西周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位置   夏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   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  秦     公元前221—前206  汉     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   新    公元9—23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    公元220—280   魏    公元220—265   蜀    公元221—263   吴    公元222—280  晋     公元265—420   西晋   公元265—316   东晋   公元317—420   十六国  公元304—439  南北朝   公元386—589   北朝   公元386—581(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   南朝   公元420—589(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隋     公元581—618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  公元907—979(唐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   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   公元1038—1227   金    公元1115—1234  元     公元1271—1368  明     公元1368—1644  清     公元1644—1911  中华民国  公元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

概述

  西周从约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左右。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平王弃宗周而只以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都,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奴隶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国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疆域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青铜工具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工艺进一步繁荣,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周人的兴起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代,十分重视农业。他们认为后稷是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个王,《史记·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表示怀疑。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为了发展农业又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人再次迁都至歧阳周原。这时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即始于此时。古公亶父时期,生产力大幅发展,歧阳的人口竟在一年之内增加了五倍。  太王死后,少子季历继位。由于与太伯所建吴国、任姓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武力开拓领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接着还是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害死。  季历死后,其长子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了西伯对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囚禁于羑里,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纣,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文王死后,其子发继承了他开创的基业,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武王继位后第二年,即统帅大军在盟津与诸侯结盟,两年后在此誓师,准备北伐克商。武王统帅的精锐部队(据说只有“戍车三百乘,虎蕡三百人”)于盟津渡河后,经历六天到达牧野。参加决战的除了周人的锐兵,还有不少西南部族的军队以及一些盟国的国君、将领。在最高将领吕尚的指挥下,周国军队与数量远高于己的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当天即获得全胜。纣被迫自焚,殷朝中央政权被推翻。占有京畿之后,周军兵分四路南下,彻底消灭了南方归属商的诸侯国。克商之后,武王分别在牧野举行了告捷礼、在殷都举行了社祭、在宗周举行了献俘礼,并迁都于镐京(即宗周),周朝建立。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这些诸侯有先代之后、有功的异姓贵族,也有姬姓亲属。武王还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继续作武庚(殷纣之子)的封国、对投诚者保留原有封邑。武王克商后两年便去世了,他的弟弟周公旦称摄政王,代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  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蔡叔等人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武庚、东夷也随之发动了叛乱。周公兴师东征,战线北至梁山、南至淮上(许倬云,1984),最终将管、蔡、武庚之叛各个击破。周公把殷民分别交于明保(周公之子)、康叔(周公之弟)等人统治并颁布训诫;让微子启代替武庚典承殷祀,封至宋国;另外的殷人迁至伊洛地区,由周公亲自管辖(杜正胜,1979)。至此,周王朝才得以巩固。

成康之治

  叛乱平定后,周公作《多方》、《多士》来告诫殷人,对殷贵族采取思想、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安抚政策。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  成王和后来即位的康王钊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时代的开始。周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其中季历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二弟(一说从侄)虢仲、虢叔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今陕西宝鸡),文王诸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聃(今湖北荆门东南)、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县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酆(今陕西长安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诸子封于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诸子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封于燕(今北京)。主要的异姓诸侯则有: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丘附近),姒姓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嬴姓封于葛(今河南宁县西北),妘姓封于陈(今河南淮阳)等等。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  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 四方外族来朝、政局稳定、人民和睦。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由盛而衰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舍弃镐京,以洛邑成周为唯一都,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典章制度

·宗法与分封

  西周时实行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宗法源于氏族社会,突出父权和族权。商代时父系家长制就已存在,到后期官职由宗族族长世袭已十分普遍,至周时更发展为系统的统治体系。

·畿服

  西周继承商代的内外服制,发展出了畿服制度,它是与分封制相适应的。周王直接治理的地区称作王畿,是王朝的中心。王都以外的地区则按离王都距离和关系远近划分为诸服,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说。《国语·周语上》记载公谋父之说,将畿服分为五服。甸服为王畿,侯服、宾服为华夏族各诸侯,要服、荒服则指边远的少数民族。  畿服制度将纳贡作为义务加给诸侯,如若诸侯不从,则天子可以武力相加。纳贡的方式和时间则有服数决定。据《国语》记载称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周王朝世系(西周前)   姬 弃,帝喾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不窟:姬弃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商王朝时期

  姬 鞠:姬不窟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公刘:姬鞠之子,生卒年待考,葬于陕西省彬县城东土陵村   姬庆节:姬公刘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皇仆:姬庆节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差费:姬皇仆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毁瑜:姬差费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公非:姬毁瑜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高圉:姬公非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亚圉:姬高圉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姬孙祖,姬亚圉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处待考   古公亶父:姬公孙祖之子,生卒年待考,葬于陕西省扶风县岐阳堡   姬 厉:姬古公亶父子,生卒年待考,葬于陕西省户县西坡关村   姬 昌:姬季厉之子,生卒年待考,葬于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

周王朝世系(西周)

·周文王(姬昌)

  在位年数:50(前1106 - 前1057)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在位51年,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姬发)

  在位年数:14(前1056 - 前1043)  文王次子,因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毕原。姬发继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准备继承文王遗志,攻灭商纣王。第二年,姬发在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军容,到会者有800多个小国诸侯,一起举行伐商演习。由于时机未到,武王没有出兵攻商。两年后的春天,姬发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本部主力,联合各小国兵力,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攻入商国,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姬发灭商后几天,登上小山俯看商的都城朝歌,见朝歌建筑雄伟,心想如此强盛的商朝,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因为失去了民心,顷该之间就被灭亡。而周还刚刚立国,反对、敌视它的人还很多,危机四伏,禁不住忧心忡忡。为了巩固和扩大周朝的势力,姬发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姜子牙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为齐国;周公旦封于典阜(今山东 省典阜县)为鲁国;召公封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为三监。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姬发在天下未宁的形势下病死在镐京。

·周公旦(姬旦)

  摄政7年(前1042 - 前1036)  姬诵继位时,年仅13岁,由叔父周公旦摄理政事。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便将他们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

·周成王(姬诵)

  在位年数:15(前1035 - 前1021)  成王,名姬诵,生卒年不详,武王子,武王死后继位,终年50岁。葬于毕原。姬诵亲政后,继续大封诸侯,以拱卫周王室,同时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对他的颂声四起。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就命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从此,这种帝王临终前将嗣君托付给宗室或大臣的命令,就称之为顾命,受托付的宗室或大臣称之为顾命大臣。不久,姬诵病死。

·周康王(姬钊)

  在位年数:25(前1020 - 前996)  康王,名姬钊,生卒年不详。成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毕原。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1.3万人,为了庆祝 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

  在位年数:23(前995 - 前977)  昭王,名姬瑕,生卒年不详。康王子,康王死后继位。因扰害百姓而被船民设计淹死。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中的少室山)。姬瑕自幼养尊处优。即位后又没有贤能的大臣劝谏、辅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来。他酷爱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献珍禽,明天贡上异兽,以博取赏赐和升官。有时,姬瑕一听得什么地方有珍禽异兽,立刻扔下朝政不顾,赶去捕猎。弄得政治昏暗,国力衰落,有些诸侯了开始不大听人他的命 令,中断了贡奉,昭王还是毫不检点,一味对他们出兵讨伐,劳民伤财。姬瑕即位后的第十九年,臣下在奏告说,南方有一名为越裳氏的部落,出产一种羽毛洁白、肉味鲜美的珍禽,名叫白雉鸡,成王时,越裳氏常拿来进贡,如今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再听命于天子,交通阻隔,越裳氏也就中断了进贡。姬瑕大怒,马上亲自统领大军南征楚国,一路上强征人民运输粮草,撑船拉纤,供应精美的食品和醇酒,征用了渔民的船只,用完了还要将船凿沉。人民怨声四起。姬瑕渡过汉水,进攻楚国都城丹阳(今湖北省枝江县),屡攻不克。恰巧楚王担心敌不过周天子,派人前来请罪。昭王就顺水推舟,斥责了楚王一番,然后在楚国境内抢劫了百姓的大批财物,声称战胜而班师回朝。姬瑕一路游猎,回到汉水边上,命令部下再次强征民船,船民含愤挑出了一些船只,将它们拆散了再用胶水粘合起来,又用彩色图案氢痕迹掩盖起来。让姬瑕的部下 将这些船抢走。姬瑕和将士登上船只,装满了车、马、财物,启船过河,船行到江心,胶水经江水浸泡溶解,船板纷纷散裂,船只下沉,姬瑕和随身大臣也跌落在江中,姬瑕不识水性,穿着又很笨重,落水后挣扎了几下就直往下沉,姬瑕的车夫辛游靡熟识水性,力气又大,拼命游过去救驾,无奈江面上浮满了人、马、物品。等他一一排开,好容易游过去拉住姬瑕,姬瑕已不省人事,等拉上岸来,姬瑕已经腹胀如鼓,气绝身亡,大臣们觉得姬瑕这样死不体面,不能公布真相,就草草地将他埋葬,并对外谎称是急病而死的。

·周穆王(姬满)

  在位年数:55(前976 - 前922)  穆王,名姬满,生卒年不详,昭王子。昭王死后继位。病死,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25里处。姬满在位期间,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征伐楚国,直达九江。后来又联楚灭徐,西征犬戎,俘获犬戎五王,将犬戎的一些部落迁到太原(今山西省西南部),开辟了通向西北的大道。不久,姬满开始西巡。据说姬满曾以造父为国夫,驾着8匹千里马,带着7队选拔出来的勇士,携带供沿途赏赐用的大量珍宝,先北游到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再折向西巡,经过了今天新疆境内的许多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瑶池为姬满设宴,饮酒吟诗,共颂友谊,又登演山眺望远景,姬满还在山顶大石上刻了“西王母之国”五个大字,和西王母一起种了一棵槐树,作为纪念。然后,姬满继续西进到大旷原(今中亚细亚的吉尔吉斯草原),采集了许多 禽异兽后,返程东归,回到镐京。姬满西巡历时两年多,行程35000多里,是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沿途经过许多邦国,受到各地人民的热情招待。这说明我国的地域当时已经相当辽阔,中原的华夏族和西部各族之间,很早就相互友好,关系密切,共同创造着中国的文明。姬满病死于南郑(今陕西省渭南县)祗宫。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姬繄扈)

  在位年数:23(前922 - 前900)  共王,名姬黳扈,生卒年不详。穆王子,穆王死后继位。病死后葬于毕原。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

·周懿王(姬囏)

  在位年数:8(前899 - 前892)  懿王,名姬坚,生卒年不详,共王子,共王病死后继位。病死,葬处不明。姬坚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举平县东南)。

·周孝王(姬辟方)

  在位年数:6(前891 - 前886)  孝王,名姬辟方,生卒年不详,共王弟,懿王叔。懿王病死后夺位。懿王病死,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姬辟方即位后,一心试图复举周朝。他先振兴军力,在汧水、渭水之间的草原上开辟了一个大牧场,用重金招募行家来养马。有个应募者名叫非子,养的马匹匹膘肥腿壮,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姬辟方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但姬辟方没有能等到实现振兴周室的理想,就病死了。

·周夷王(姬燮)

  在位年数:8(前885 - 前878)  夷王,名姬燮,生卒年不详。懿王子,孝王侄孙。孝王死后继位。姬燮,原为懿王太子,懿王死,就由他继位,但他懦弱无能,被懿王叔孝王夺取了王位。孝王病死,诸侯又依据父子子继的定例,扶立他为帝。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了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姬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姬燮继位后的第三十年,病倒,立子姬胡为太子。 翌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厉王(姬胡)

  在位年数:37(前877 - 前841)  厉王,名姬胡(?-前828年),夷王子。夷王病死后继位。姬胡继位后,认为父亲夷王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慑报臣下。不久,他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姬胡又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进山林川泽谋生。姬胡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于不顾,推行了“专利”。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姬胡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于监视百姓,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死。后来连不少没有发过怨言的平民也被杀死。弄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都城变得死气沉沉。姬胡却还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说:“我自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姬胡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公元前841年的一天,都城四郊的国人自发地集结起来,手持木棍,农具作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要向姬胡讨还血债。姬胡听到由远而近的愤怒的呼喊声,忙命令调兵镇压。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农,农民就是兵,兵就是农民。现在农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姬胡这才知道大祸临头,匆忙带着宫眷步行逃出都城,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日夜不停地逃到远离都城的彘,筑室居住了下来。都城中的平民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极力劝解下,终于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间周公和召公摄政14年。凡伯回到彘奏明情由,姬胡无可奈何,只好在彘定居。彘在汾水之畔,周人因此又称姬胡为汾王。姬胡到了这步田地,一切天子的享受都失去了,每年仅仅由周公、召公派人送些衣服、日用品给他维持生计。他想起昔日的尊荣,郁闷不解,凄凉地度过了14 年后病死。

·共和伯(姬和)

  摄政14年(前841 - 前828)  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系年记事,因此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国人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西周更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姬胡逃到了彘后,派臣子凡伯回都城镐京探听消息。凡伯见暴动已经平息,就和周公、召公商议,准备接姬胡回都复位。但是,人民对姬胡十分憎恨,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公、召公怕再次触怒人民,激起暴动,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周宣王(姬静)

  在位年数:46(前828 - 前782)  厉王子,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国人暴动时,他闻声逃入召公府宅避藏。国人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召公要他交出来。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不允,拥入宅中搜捕。召公赶入内室,命他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揍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召公的儿子隐藏了下来。厉王病死后,周公、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静继位。姬静出于患难之中,以父王的下场为戒,在继位初期能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在政治上,他不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当时铸的一件铜器“毛公鼎”上记载着他的话,说凡他发出的政令,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又整顿吏治,申令各级官吏不利贪财、酗酒、欺压百姓。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他一上台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允许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而收取实物。在军事上,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也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重振军旅,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大臣统兵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征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县内),称为申侯。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王朝的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其实,在中兴的表面现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种社会矛盾仍在发展。 有的诸侯这时已不肯出力拱卫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乱。当时的铜器“禹鼎”上记载了原臣属于周朝的噩侯,联合东夷和南淮夷进攻周王室,直打到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姬静倾全国的兵力--西六师和殷八师进行抵抗,王师却惧怕敌人面畏缩不前,最后不利不借助一些诸侯的力量,才勉强取胜。这说明周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衰落了。到了姬静在位的后期,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公元前789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县南),王师丧失殆尽,姬静几乎被俘。姬静到了晚年,渐渐固执已见,不纳忠谏。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硬逼鲁国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就兴兵讨伐,使鲁国几世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诸侯们对姬静了更加不满。在君臣之间,他了变得专断无理。一次,大夫杜伯为了一件小事触怒了姬静。姬静下令要杀死他,杜伯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谏阻。姬静更加发怒,斥责说:“你只知有朋友,不知有国君,是何道理”。左儒答说:“国君有理,臣应当顺从国君;朋友有理,臣应该支持朋友。现在杜伯并没有罪过,不应该问斩,所以,臣劝谏大王勿杀杜伯。”姬静恼怒说:“我偏要杀他,你又能怎么样?”左儒说:“臣愿陪杜伯同死。”姬静说:“我偏偏不让你死,看你怎么样去和他同死”。说罢,喝令左右把杜伯推出去斩了。左儒又气又羞,回到宅第自刎而死,引起了臣下的惊恐和混乱。事后,姬静冷静下来,感到自己未免太过分了,暗暗悔恨,又不好明说,以致寝食不安,得了一种怔忡症。不久,姬静病情好转了些,带着臣下外出游猎,借以散心,游猎中,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就倒,昏迷了过去。左右慌忙将他送回宫中,几经医治无效,几天后死去。可能是死于中风,也有人说他是由于征战失利,忧郁而死。

·周幽王(姬涅)

  在位年数:11(前782 - 前771)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西周王陵

  据史籍《周易》、《汉书》等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与歧山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西周早中期多为中型墓,墓穴长可达三~四米,宽二~三米,深四~五米,死者头端挖有壁龛,墓底中间有腰坑,墓室内有棺、椁。   随葬的有陶器、青铜器和矛、戈、镞等兵器及其他生产、生活工具。西周晚期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也以陶器为主。此时,周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丰镐,贵族多已不葬周原。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只知周原遗址西端的歧山堡北有传说中的周太王陵。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6年6月7日披露,在遗址北部的扶风县黄堆村发掘出一处大型殉葬车马坑,坑深十二米六,殉马四十余匹及车二十余辆。车马坑的规格、深度、殉车马数均为现知周代墓葬仅见,具有王陵规格。据《逸周书》载;“武王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据周原博物馆推知,既然殡于歧周,理应葬于附近。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二十二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十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十四座。   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目前掌握的周代资料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以前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出现成果,如: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周代砖瓦、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把中国建筑用砖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六、七百年。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大约400片甲骨文上有军事、战争、祭祀及与历史地理有关的人名、地名,与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不一致的地方,周公庙遗址大墓的发掘,有可能改写历史。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