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美七年前预测中国大旱 气候战略警醒中国

陈伟杰 百科词典 2022-10-03 16:35:50
【资讯百科在线助读】  中评社北京(2010)3月28日电/《环球时报》报道,西南大旱仍在一步步吞噬着五省的稻田。与此同时,一份7年前就发表的报告正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由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BN)于2003年10月发布于其公司网站上。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该公司完成的。报告用上百字篇幅对中国当前的气候做了如下预言:“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网络上开始冒出各路“气象专家”,对此发表评论。有的说,报告对乾旱位置的预测有误,实际受灾地是西南;也有的说,信息准确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还有的认为是巧合。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   近年来,中国的气象投入并不少。以内蒙古为例,从2008年开始,相关项目总计投入7158.34万元。但总体看来,这些投入主要还是用于短期的预报。根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领导的报告,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其中产出的来源,主要是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以及超过900万的手机短信接收气象服务的用户。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气候预警,尤其是灾难性气候来临前的提前预告及应对,都需要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研究。几次为了大型活动期间保证蓝天的人工降雨,并不应成为中国气象产业的发展水平的代表。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   也许,美国这家公司对中国大旱的预报真的是“碰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   这场旱灾被称为“突然”和“不可预料”有一定道理,因为任何气象预测都不能作为我们实际工作的完全依据,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中国的国土虽然与美国差不多大,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是美国的4倍,从气候影响人的角度看,中国实际上比美国“大”了4倍,中国对气候的战略性预测的动力也应该是美国的4倍。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