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老去最好的是陪伴

发布:知乎姐 时间:2022-10-26 04:43:02


01

没事各自忙,有事当靠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话题讨论,成家后,会和自己的父母住吗?九成以上的人,倾向于和父母分开住,哪怕一日三餐可以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日常起居要“各回各家”。

理由很简单:尊重各自生活习惯、互不打扰。

这份难得的“自由”,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越来越多被追捧,只有将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才能将一个“大家庭”经营好。

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70多岁的儿子照顾90多岁的父亲的故事:老人患癌症到了晚期,依然活泼开朗,不将疾病当成一回事,老人的儿子却很在意,专门到医院里去陪护。

老人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将父亲照顾得妥帖、细致、干净、整洁,父子俩有话则多说一会,没话则静静地相互陪伴,并没有展现出一片愁容和紧张焦虑。

一年过后,老人终究没能敌得过肿瘤的袭击,在一个清晨悄然离世。儿子依旧像往常一样,兑好温度适宜的一盆水,轻轻地给父亲擦拭身体,只不过,这一次,换上的是寿衣。

这样的故事,没有剧情,只有温情。

也许,我们能够陪伴父母走一程的路,就如同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一样,只有短短几年,或者只是一段时间。

如果能够在彼此最需要的这段时间里,成为对方的靠山,让其没有任何顾虑,踏实而安心地过好每一天,便是给予父母最大的回报。

02

常回家看看,吃家常菜,聊家常话。

《小王子》中写道:也许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小王子在那朵玫瑰花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心思。

同样的,妈妈亲手种下的瓜果蔬菜,也许和市场上买来的并无二致,但因为她种下这下瓜果蔬菜的时候,目的就是给儿女们吃。所以,儿女们乐意吃,他们的劳作才最有最大价值。

常回家看看,就是将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挤出一部分来,陪伴爸爸妈妈。

也许,只是回去吃一餐中饭,就足以让他们欢喜整整一个星期。

父母盼望常年在外打拼的孩子回家,他们的心情,大概如同《小王子》中写的那样:

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当然,一同迎接孩子回家的,还有熟悉的饭菜,熟悉的话题。

虽然很难再有“新意”,熟悉的生活,就如同的寡淡的白开水,但我们却离不开它。

03

安顿好自己的小家,了却父母心头的“牵挂”。

为人父母,方知父母的不容易,也才体会到他们的絮絮叨叨中,蕴藏了太多的牵挂和担忧,似乎一辈子有着操不完的心。尤其是对儿女的婚姻家庭,一生都在祈祷,能够顺遂平安。

古代,诸侯国的公主出嫁之后,便不再回娘家,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被夫家废黜,这种政治联姻的失败,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归宿,更是两个诸侯国的关系好坏。

所以,在送女儿出嫁的过程中,哪怕是贵为一国之母的王后,也会泪流满面地叮嘱女儿:“莫回头,不要归来。”

由此可见,一个成年人,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

任何一段感情,开始之初,一定有过刻骨铭心的美好,但在生活的琐碎磨砺下,也不免一地鸡毛,但这就是最真实,也最平凡的生活。

能够坚守下来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毕竟,如果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和毅力,跟谁一起过日子,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过日子。那些无法避免的矛盾会重演,那些不可避免的纷争会重蹈覆辙。

所以,当一个人懂得了向生活隐忍妥协,接受看起来已经很糟糕的现实,还能将情绪调整过来,把日子过好,这便是对父母最好陪伴和孝顺。


★~★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