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权德舆

知乎者也 百科词典 2022-10-26 16:30:36
权德舆(759~818),中国唐代唐德宗、宪宗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祖辈迁居润州(今镇江)丹徒。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阀。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王锷未得其人朝之逞。   权德舆“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 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有《权载之文集》50卷,40卷文章中,有大量的疏、论、表、碑、铭、书、记、序等;有诗10卷。《四库全书》收《权文公诗集》十卷。有子权璩。《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六五均有传。

生平简介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复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德舆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而酝藉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间缙绅羽仪。文集五十卷,今编诗十卷。  《新唐书·权德舆传》说:权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韩洄贬放河南,召其做幕府。后又在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中为判官,杜佑、裴胄还征任过他。“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改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典贡士,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任宰相。权德舆是以道德文章进身,有独到政见的政治家,同时是一位有诗文主张的文学家。  权德舆为宦,始自德宗李适,终于宪宗李纯的藩镇割据加剧,宦官朋党争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的中唐时期。德宗继位初,兢业纳谏,后期厌听忠言。对于君心反复,权德舆表现出不畏邪恶的政治品格。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裴延龄以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权德舆两次给德宗上疏(《权载之文集》以下简称《权集》,第47卷《论度支上疏》,补遗《论裴延龄不应复判度支疏》),陈述度支要职,用人须慎,裴氏不宜职任,揭露、抨击了其编造谎言,殃民害国的恶行。维护法制,权德舆认为应“合正典章,明下诏书。”《奏于(皋谟)董(溪)所犯当明刑正罪疏》(《权集》补遗),批评了宪宗对坐赃官员处分不书明刑,已赦而杀,擅改法令的错误。任刑部尚书,考定新旧法令30编,举可长用。对于德宗朝的“艰于进用,群材滞淹。”权德舆在《论旱灾表》中开怀“(皇上)弃瑕奖善,用其所长,则无废人。”(《权集》第47卷)其在选拔人才上的见解是“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三次典贡士“推贤类能”,提掖后进,据《权碑》记载:“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他重视民生,在赋税上提出了可贵的节用爱民见解:“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论旱灾表》)贞元十九年(公元1803年),关中大旱,针对德宗在田地干渴时忙于求雨雨不降,致民不聊生的情况,指陈弊端说:“救之者不在于祷求,乃在于事实”!建议德宗下诏灾区裁减经费,以种贷民,免除当年与往欠租赋。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官终山南西道节度使。终其政治生涯,从品德与其对法制、人才、赋税的见解主张,以及施政实践,韩愈所评是至正之语:“人所惮为,公勇为之。入所竞驰,公绝不窥。”  权德舆既执政事,又行文学,为文强调并实践了“有补于时”的社会功能,从内容上讲,是以达到“体物导志“或“明道”为目的。这种主张从其所写的疏、论、表中已有领略,是其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文章内容补时,导志、明道的前提下,权德舆在其《醉说》中讲:“客有问文者,渍笔以应之云:尝闻于师曰,尚气、尚理、有简、有通。”(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对文章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二尚”、“二有”主张,气、理指文章的气势、论理,简、通指文字简约、通畅。“四者皆得之于全,然则得之矣。”即同志、道相结合,达到内容与形式盼统一。评李栖筠文,权德舆肯定“文约旨明。”(《权集》第33卷《李文公集序》)权德舆的议、疏、铭、序虽有议论,出文简粹。《酷吏传议》(《权集》第30卷)辨析刚酷弱仁,为郅都鸣不平;《奏于董所犯当明刑正罪疏》说理有力,行气如虹,不觉其短。   权德舆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文名颇盛,被时人视为文坛主盟者,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对古文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了后世,他的声名渐为湮没,对他文学地位和所起作用的评价也不甚高。这种时人的盛誉与后世的低调之间的差异,固然有时代风尚变迁和个人审美趣味差异的因素,但也说明他在中唐文坛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轶事

  权德舆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他办事光明正大。有一次,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宪宗感到量刑太轻,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就立即上疏说,依据这两人的罪名,本当公开处死的,但既然已经宣判了流放,就应当遵照执行,如今却又暗暗地将他们处死,这是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劝宪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这足见他为人之耿直。  权德舆好著述,善写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当时,王侯将相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他尤其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作有文集50卷,称《权文公集》,流传后世。  宪宗曾询问权德舆:“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答说:“秦朝以严酷而亡国,汉朝以宽大而兴盛,为政该以何者为先,由此就可知了。”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宪宗心意,而李绛为人梗直,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 (公元813年)正月,他被罢去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拜为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公元816年,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外出担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二年后,以病乞还,卒于途中,享年60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权德舆寓居阳羡期间,曾游览玉女潭,称玉女潭为“阳羡胜境,以此为首”。另有诗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陈迹对崇丘。壮志清风在,荒坟白日愁。穷泉那复晓,乔木不知秋。岁岁寒塘侧,无人水自流”传世。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