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沈姓

新浪哥哥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6:19
【姓氏溯源】蒋姓←沈姓→韩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作为一个姓氏,“沈”也有好几种不同的来源,其主要分别就在读音之不同——有的人姓“审”音之沈,有的人则姓 “真”音之沈,不可随随便便地混为一谈。读“审”音的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姓纂》上说:“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读“真”音的沈,即是颛顼帝的后代。《姓氏考略》上说:“《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直深切者,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

沈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左传·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记载,少昊金天氏的裔孙中有台骀氏(台胎氏),台骀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国。   古沈国于夏、商时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活动。   到西周初期,古沈国之地被初建的晋国霸占,第二任晋国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国,其台骀氏遗族即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汾阳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姬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王朝初期,在周武王姬发逝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由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摄政。当时三监不服,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联合了东夷族反叛,三年后被周公旦所灭。 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王朝的大司空,后周成王将叔父姬季载封于沈地,建沈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一带。   传说姬季载的耳朵特别大,因此沈国又名聃国、冉国,子爵,其嫡系后代世袭沈国之君,称“沈子”。两周时期,“聃”又写作“冉”,与“沈”读音相同,因此聃季载又称冉季载、沈季载。   在史籍《水经·汝水注》中记载:“汝水又东南,左会意水……又东经平舆县故城南,为意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   沈国在春秋时期位卑势弱,在强国争霸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其国境靠近强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屡遭中原诸国的讨伐。周襄王姬郑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诸侯国联合讨伐沈国,使之从此一厥不振。   沈国作为楚国的同盟国,曾在后来的周灵王姬泄心十四年(楚康王芈昭二年,公元前558年)、周景王姬贵八年(楚灵王芈围四年,公元前537年)两次随楚伐吴。   到了周敬王姬丐元年(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在楚国怂恿下出兵伐吴国,结果大败,自己也成了吴王僚(姬诸樊)庭下的俘虏。   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的记载,到了周敬王十四年(晋定公姬午六年,蔡悼侯姬东国十六年,公元前506年),晋定公召集诸侯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由于此次盟会主要是针对楚国的,因此当时亲楚的沈国君主沈子嘉拒不参加会议。晋定公大怒,就指使蔡悼侯出兵,一举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害。   沈国灭亡之后,姬季载的裔孙姬逞逃奔楚国,其后裔子孙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季氏、聃氏、冉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其中的沈氏史称正宗,战国后期主要在叶邑(今河南叶县)生息繁衍。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dān(ㄉㄢ),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为叶邑沈氏。   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载(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   沈鹿,就是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后来楚庄王芈旅(熊侣)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   在公子贞(熊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属于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有个曾孙名叫熊戍,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出任沈县(今安徽临泉)的令尹,史称沈尹戍,又称光尹戌。   沈尹戍县尹任满后,起初隐居于零山(今湖南永州),后又出仕为楚国左司马。   沈尹戌在担任楚国左司马时期,当时有个佞臣叫费无极,楚平王在他的蛊惑下赶走太子建,杀死伍奢父子,逼得伍子胥出奔吴国,后来又勾结另一个大夫鄢将师害死左尹钱宛。钱宛素来以廉洁出名,在楚国很得人心,他的被害在楚国激起了臣民的愤怒,沈尹戌便借助民众的力量,杀死了费无极和鄢将师,他也因此而获得楚国人民的普遍敬重。   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称、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香零山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沈谷氏,亦称沈佳氏、彻穆衮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氏,后融入蒙古族,以姓为氏,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再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emgu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沈氏。   ⑵.蒙古族森吉德氏,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大草原地区,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多冠汉姓为沈氏。 蒙古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满语为Dusan Hala,世居黑龙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多冠汉姓为沈氏、杜氏、单氏等。   ⑵.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焉哲勒氏,满语为Yangiri 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扶余)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在清朝晚期后多冠汉姓为沈氏、阎氏、杨氏、韩氏等。   ⑶.满族申佳氏,满语为S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冠汉姓为沈氏、申氏。 满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第七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纳(今吉林松源、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入满族。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有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凤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山一带地区。该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汉字“沈”为姓氏,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   锡伯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第八个渊源: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冉季载(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公子贞(熊贞)、沈尹戍(熊戍)。  

沈姓各支始祖

  沈光照:宋淳熙十年癸卯七月十四生,公兴史,升以指挥官奉使平蛮而来,宋宝佑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九卒,葬武阳棉溪蒲竹山虎形。元配:陈氏,宋淳熙十二年乙巳二月初九生。淳佑七年丁未九月十三日卒,寿六十二岁,葬蒲竹山虎形。子四:俊龙、俊虎、俊杰、俊国。   沈光祥:宋于宗时人袭父,元公指挥官职奉,命二次来镇莳竹迨烽烟静息遂卜居武阳三里田后徙青坡里小牛园,卒葬三晨田月形生卒未详,葬同夫处。子四:俊清、俊洁、俊沅、俊涟。   沈光国:生卒葬未详。元配:李氏,生卒葬未详,子二:沈俊、沈庭。   沈光和:生卒葬未详,元配:何氏,生卒葬未详,子三,俊永堂、俊永勋。堂、勋二人无考,不录。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沈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左右。   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1.秦、汉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沈氏族人中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等地,从而开始了沈氏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   汉朝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此为沈氏南迁之始。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沈氏大举南迁之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氏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氏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朝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

·3.唐朝时期:

  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氏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朝沈氏在中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至唐朝,沈氏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氏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氏,故沈尤一家。

·4.两宋时期:

  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氏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氏尤多,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八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

·5.明、清时期:

  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氏移居之始。   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进而又移居海外。沈氏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氏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中国的沈氏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氏占到了全国汉族沈氏人口的绝大多数。   沈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可以说这三姓实为一家。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三易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肃雍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清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肃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憩石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俊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支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韵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聿怀堂:资料有待补充。   渊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诵芳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师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有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善草堂:资料有待补充。

沈姓家谱文献

  详见》》沈姓家谱文献

沈姓字辈排行

  详见》》沈姓字辈排行

沈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四韵家声: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宋绍兴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三善名堂: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   三鸣世泽;八咏家声: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云巢成编:上联典唐朝时期的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匡正名贤: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佺期。   永明创体;叔度同流: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度之流”。   师资共仰;泰运初开: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善作传奇不俗文:上联典指南朝宋朝时期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守宫论高出女官: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师资共仰继休文: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勋业三朝仰历阳: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宋嘉祐进士。宋熙宁年间参与王安石变法,任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又赴两浙考察,出使辽国;继而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任延州知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因永乐城失陷遭连累贬官。晚年住润州,筑梦溪园,以平生见闻,撰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冶炼等方面;又研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立阳人沈立,字立之,进士出身,任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确士潜心选四诗: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口,杭州钱塘人。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江苏长洲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公元1875~1963年),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戊戌变法时,主张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光复工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中,在广州任护法军政府检察长。1935年发起救国会,力主抗日,致被捕入狱,为著名“七君子”之一。并同黄炎培等共同创建并领导了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主席等职,本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采用清朝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德垂梅圃祝华封: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

·.八言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祈山灵侯,万寿无疆: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饮,素琴晨张: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公元1883~1971年)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江苏无锡人沈金鳌,字芊绿,廪贡生,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晚年潜心医学,著有《沈氏尊生书》,自号尊生老人。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国的沈约、唐朝时期的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言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沈永年、明朝时期的沈周事。

·典故、趣事

  白面书生: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沈姓名人

·沈姓历史名人

  沈诸梁:(生卒年待考),字子高。著名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叶氏鼻祖之一。   沈庆之:(公元386~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武康镇)。著名南朝时期的传奇英雄。   沈 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吴兴)。南朝著名文学家。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信》十卷,《宋世文章志》三十卷以及《四声谱》等。所撰《宋书》流传至今,是“二十四史”中的一种。   沈客卿:(生卒年待考),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武康镇)。著名隋朝佞臣。   沈法兴:(公元?~620年),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武康镇)。著名隋朝大臣。   沈佺期:(公元656~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著名唐朝诗人。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沈既济:(公元750~800年),吴县人(今江苏吴县)。著名唐朝文学家。撰有《建中实录》十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沈和:(生卒年待考),字和甫;浙江杭州人。著名元朝戏曲作家,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所作杂剧,《录鬼簿》著录五种,均佚;《太和正音谱》增补一种:《潇湘八景》,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权误补。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苏州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沈富:(生卒年待考),名富,字件荣,俗称沈万三;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初期富贾。  沈璟:(公元1553~1610年),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江人。著名明朝戏曲家。著有传奇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余均失传。其中《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以情节离奇、关目曲折取胜,表现了重视舞台效果的倾向,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   沈鲤:(公元1531~1615年),归德人(今河南商丘)。著名明朝大臣。   沈一贯:(公元1531~1615年),字肩吾,号龙江,谥号“文恭”;鄞人(今浙江鄞县)。著名明朝文学家。编有《易学》、《庄子通》、《经史宏辞》、《吴越游稿》、《弇州稿选》、《国朝历科翰林馆课经济宏猷》十六卷,首一卷、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十五卷、《敬事》草二卷、《敬事》草五卷、《喙鸣诗集》十八卷、《老子通》等。   沈德符:(公元1578~1642年),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著名明朝文学家。所著的《万历野获编》是一部笔记类断代野史,所收史料以明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为主,以其成稿于万历年间,且资料采自民间故名。  沈德潜:(公元1673~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诗人。 沈德潜的诗,现存二千三百多首,有很多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之作。有《沈归愚诗文全集》(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包括自订《年谱》一卷,《归愚诗钞》十四卷,《归愚诗钞余集》六卷,《竹啸轩诗钞》十八卷,《矢音集》四卷,《黄山游草》一卷,《归愚文钞》十二卷,《归愚文续》十二卷,《说诗□语》二卷,《浙江省通志图说》一卷,《南巡诗》一卷等。   沈寿昌:(公元1865~1894年),字清和;上海洋泾人。著名清朝末期抗日将领。   沈有容:明朝著名将领,曾参与万历援朝战争,曾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于澎湖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  沈光文:台湾沈姓的开基始祖,沈光文1651年到台湾,他在岛上开设学堂,办诊所,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去世后,台湾百姓为他建庙立像,并誉之为“台湾文献初祖”。  沈葆桢:清代,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他在福建开设造船厂,创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他曾两度巡视台湾;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办理防务。沈葆桢到达台湾后,在台南安平建造了三合土炮台,他题写门额为“亿载金城”。

·沈姓现近代名人

  沈荩:(公元1872~1903年),字愚溪;善化人(今湖南长沙)。清朝末期中国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   沈秉堃:(公元1862~1912年),字幼岚;善化人(今湖南长沙)。清朝末期民主革命者。   沈曾植:(公元1850~1922年),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末期文学家。   沈知方:(公元1882~1939年),原名芝芳;浙江绍兴人。著名民国时期出版商。   沈钧儒:(公元1875~1963年),字衡山;浙江嘉兴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民主人士的左派旗帜。  沈雁冰:(公元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沈醉:(公元1914~1996年),曾用名沈沧海;湖南湘潭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81年后特邀为全国政协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著有《军统内幕》、《我所知道的戴笠》、《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等,后结集为《沈醉回忆作品集》(四卷本)出版。   沈克琦:(公元1921~),江苏常州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沈渔邨:(公元1924~),女;浙江杭州人。著名精神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鹏:(公元1931~),斋名介居;江苏江阴人。著名现代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   沈乃熙:字端先,笔名夏衍  沈小兰:资深配音演员  沈力:央视资深主持  沈岳焕:近代中国文学家,笔名沈从文  沈国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任部长助理。    * 沈香林 - 香港已故佛教居士,多间学校的赞助人。    * 沈殿霞 - 已故香港艺人,生于上海。    * 沈颖婷 - 香港艺人。    * 沈春华 - 台湾知名新闻主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 沈可欣 - 与沈卓盈一样人称阿沈,2000年在香港演艺学院毕业,无线电视剧的资深绿叶演员。    * 沈卓盈 - 现时为无线收费电视 tvbQ儿童台台柱及翡翠台儿童节目《放学ICU》主持。    * 沈星 - 凤凰卫视主持人。    * 沈钰杰 - 台湾职业棒球选手,效力于中华职棒兴农牛队。    * 沈鹤(小沈阳) - 中国二人转演员    * 沈诗钧 - 香港最年轻的大学生,以九岁之龄入读香港浸会大学。
上一篇:吕姓
下一篇:杨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