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许姓

马云蚂蚁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6:36
【姓氏溯源】尤姓←许姓→何姓     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5位。

许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许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其后人在许由逝世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氏。   许由,亦称许繇,尧帝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来尧帝又请他出来作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据说,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帝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   该支许氏族人以高阳(今河北高阳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由之后裔,读音作xǔ(ㄒㄩˇ)。许氏族人大多尊奉许由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姜姓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等姓。   据史籍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在史籍《水经注·阴沟水篇》引《世本》记载:“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部)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姜姓裔孙文叔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在周成王时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殷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文叔因功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世称许侯,亦称许文叔,建立了许国,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日渐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楚成王芈頵(熊恽)出兵伐许国,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   在周简王姬夷十年(公元前576年),许灵公姜鄦(许鄦)被迫南迁叶地(今河南叶县),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周景王姬贵二年(公元前543年),许悼公姜买(许买)又被迁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又迁荆山(今湖北武当山);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复迁叶地;周敬王姬丐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再迁容城(今河南鲁山),几乎每三~五年就被迫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   许国被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当时东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之间的纷争,象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许悼公之子许男斯(姜斯)被夺去君主称号。   十年后的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熊轸、陈湣公媯越等协助姜斯之子姜成(许成)恢复了许国,是为许元公。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夏季,许元公病逝,其子姜结(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即位,是为许实公。   许实公在位不到一年,许国就在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终于被楚惠王熊章所灭,王族和国人被迁于容城,国室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却不忘故国,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许氏,读音作xǔ(ㄒㄩˇ),史称许氏正宗。 许国灭亡后,国人子孙分散于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故许氏子孙皆宗“高阳”。 许氏嗣合主要分为六支:   1.高阳许氏:始自秦朝末期(公元前207年),隐士许猗之十二世裔孙为西汉大司农许据。许据之子许允,曾任曹魏中领军镇北将军。许允生许武、许奇、许猛三子。许猛为晋朝幽州刺史。许猛生子许式,为晋朝平原太守。许式生子二:许皈,为晋朝司徒掾;许迈,为晋朝东海太守;从二人开始,许氏分为大江南、北二支之祖,而南支尤盛。   2.安陆许氏:起自高阳南支许皈之子,许询之五世孙许君明,曾任南朝梁国楚州刺史。许君明生许宏周,许宏周生许法光,许法光生许绍。许绍为唐朝陕州刺使,通守夷陵,治有思,流户自归数十万,卒有劳于唐,赐爵安陆郡公,从此显赫。许绍生四子:长子许善,随宣城郡主簿;次子许伯裔、三子许智仁,为右屯田将军、怀州剌使,后封许昌公;四子许圉师,宽博有器干,别自封平思侯,与许敬宗俱为龙朔中宰相。许善生子许力士,为洛州长史。许力士生三子:长子许钦叔,万岁中率师当契丹,为所败,执以如安东,使誽守者降。至安东,曰:贼今圯且破灭,公勉守、旡忘忠也,契丹即杀之。是岁,二弟许钦亦遇杀。许钦明为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案行,卒与突厥遇,亦执使降。至灵州,顾为廋言,告守者所以破贼。兄弟将兵、一旦同以身殉边鄙,贤者荣之;三子许钦淡,生二子:长子许辅德,宕州剌使;次子许辅干,右金吾大将军光禄卿。许钦明生三子:长子许戎言,大仆卿右武卫大将军;次子许戎非、三子许戎惑,部官郎中鸿胪少卿。许钦淡生子许叔冀,许叔冀生子许孝常,许孝常生许子仲容。许仲容生子二:长子许志伦,监察卿使;次子许志雍,兼监察卿使。许辅干生四子:长西许谏,河南丞;次子许论,监察卿使;三子许诜,归州剌使;四子许讽,监察卿使。许戎言生子许条。许戎惑生二子:长子许房、次子许季常。许季常生子许端,为岳州剌使。许圉师生三子:长子许自牧、次子许自遂、三子许自正。许自牧生子许上悦,许上悦生子许坑,许坑生子许焕,许焕生子许起岩,许起岩生子许宇,许宇生子许犁,许犁生子许富,许富生子许德江,许德江生子许明亮,许明亮生子许文雪,许文雪生子许和福。许和福生三子:三子许霆,迁居茶园杨安埠为杨安埠一世祖,从此显赫,安陆,即今湖北应山。   3.汝南许氏:以西汉许商及东汉许虔、许劭著称,汝南人誉为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人物,时称“月旦评”。许据之父许德,在东汉时期曾官汝南太守,亦居平舆。此支与高阳一支有密切关系。   4.太原许氏:即是汝南许,因官居太原而落籍。   5.晋陵许氏:起源待考,汉朝时期有徐州刺史许圣卿。晋陵,在今江苏武进。   6.中山许氏:起源待考,邓名世作安陵,谓汉有许博,著《大博经》。中山,即今河北定县,而安陵则在河南鄢陵西北。 按:   该支许氏实际上与上列第一个渊源为同源,不过为了更详实地进行阐述,因此予以摘分。   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分析:“许由公子许犍,为夏启司徒,许犍公子许辉,许辉公子许远,许远子许明,夏孔甲无道,去夏入商,即匏巴,善鼓琴而鸟舞鱼耀,许明其子许敏,其孙许广,其曾孙许平,其玄孙许原,许原公许孙,许孙公子墨胎氏,墨胎氏子许兴。商武丁时为司徒,伐蓝夷有功,列为吕侯附庸国许国。许兴公子启叔,启叔公子威克,威克公子孤竹君,孤竹君子三:长伯夷、次伯仲、三叔齐。伯夷公子文献,诀献公二子:长文叔公、次文敬公。自炎帝以至武王追封太岳之胤,封其裔文叔公于许国,历经三十九世矣。从此子孙散布天下绵绵无穷尽矣。”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 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   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   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ㄏㄨˇ);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顺布鲁氏,满语为Sunbulu Hala,世居哈尔敏(今吉林浑江),后多冠汉姓为许氏。   ⑵.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满族许氏读音皆作xǔ(ㄒㄩ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宋、元之际广东饶平巫许氏,属于单、复姓繁简互置为氏。   广东省饶平巫许氏是饶平地区唯一的复姓,巫许氏的产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现象。   饶平巫许氏的开基祖为许大安,南宋末年时世乱,饶平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人许大安避居饶平县浮滨镇五祇巫厝姑丈家,娶谢氏。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居住在五祇巫厝姑丈家的许大安迁徙至饶平县澎溪(彭溪)乡(今坪溪镇上小区),许大安念念不忘姑丈养育之恩,为子孙立姓“巫许”,成为复姓巫许氏渊源。   巫许氏的后裔派衍今坪溪大厝、后厝,尔后裔孙分姓巫许氏、巫氏、许氏三姓,不通婚,世代相传,以遂祖意。   后裔有十一世巫许可宗,他由坪溪新厝迁黄冈,改姓氏,其后裔终也有改许氏者。   这一支巫许氏、巫氏、许氏三氏的分衍主要有:   开漳副将许天正→许天正第十二世许烈→派分潮州胜前乡→许烈又五世为宋朝驸马许珏→许珏又八世许君辅→派分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乡→许君辅又五世即许大安。   坪溪巫许氏后又分许氏、巫氏。二氏族人目前主流在坪溪共村,有不少族人迁往台湾省的桃园、黄岗: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台:十二世许天锡,原巫许氏,于清康熙末年迁台,后裔居桃园县杨梅镇富冈里大瓦屋、观音乡仑坪村、平镇市山仔顶,改姓许氏。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黄岗:十一世巫可宗,原巫许氏,由坪溪新厝迁黄岗,改姓巫氏;十二世巫大亦,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中坜,改姓巫氏;十三世巫河赞,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于新竹竹东瑞丰里,部份移住于台北,基隆市等,改姓巫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以后,在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土司、黎族、瑶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许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许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许由、许实公(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姜结)、姬其浒。  

许姓各支始祖

  许必珍:字席儒,由江西南昌县瓦砾街,明洪武间官湖南省有政声,明永乐二年占籍於湖南长沙县旧善邑八都后建家庙於此,士人遂呼许家湾,至今称巨族公,葬家庙后上首园山癸山丁兼丑未向有碑有图说。子三。是为湘西许氏始祖。   许君枑:行良二,原贯吴西吉安府吉水县民籍,元初遊学於楚爱其山水秀丽风俗淳美因徙居於潭之姜畬黄泥井今永陂汑黎塘桥田山墓庐俱在卽其下屯处也,傅流至今是为我族之始祖,生没葬地旧谱未详。子一。是为湘潭许氏始祖。   许通一:字觉富,原籍豫章吉水元至正年间遊于楚爱潇湘山水秀丽风俗淳美因携妻絜子来长沙府湘潭县地名洙洲白石港,明洪武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卽今宁邑四都九区长冲社路遂入籍焉。元顺帝元统年卽至元二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时生,明建文三年辛巳二月初四日辰时没,葬宁邑四都九区长冲尾南岳冲住屋上首雷打岭龟形山亥巳向有碑墓华表,清乾隆乙丑年许江有业售崔驚伯契批其有许宅觉富坟山田塅中两小蕊上齐横沟左右下齐田边为界同治七年又價买崔寅楼加丈禁一契在横沟上加扦二丈五尺周围砌石为界契存祠。元配:鲁氏,元元统三年卽至元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时生,明洪武三十一年茂寅七月十八日未时没,葬合夫冢丑山未向共碑。生子一:颜。是为湘潭颜家坝许氏始祖。   许觉富:号通一,原籍江右吉安府永丰县宋德祐二年现子正月十六日辰时生,元至正无年辛巳二月初四日申时没,元元贞年来湖广长沙府湘潭县洙洲白石港至元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后改名宁乡四都九区卽今宁乡麟峰乡十四保长冲社路,遂占籍焉,葬本县本乡十三保长冲尾南狱冲住屋上首雷打岭龟形山亥山巳向有墓有华表有宁潭嗣孙竖立石碑有石图週围一围有许江有售崔管业契批南狱冲住屋上首田段中二小乳许觉富公夫妇坟二家不入契内为據清同治七年崔寅楼于来脈上加迁丈禁有契存湘潭潮瑞公祠抄契附刊。元配:鲁氏,宋德祐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时生,元至元五年已卯七月十八日未时没,葬与公合冢丑山未向共墓共碑共批。生子:子颜。是为沩宁许氏始祖。   许 荆:字孟和,会稽人也,东溪司曹武公五世藻仕潢历官桂阳太守。东阳一世祖:许志,字大节,登后唐天成戊子科进士授庆元府庆支员外郎由前塘迁于治南通儒坊今为东阳第一世祖。巧溪一世祖,许骥,行正四,居策山外婆家復迁金华婺东巧溪而居焉。是为浙江金华许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五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许氏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部地区。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征伐许国,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的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州)、荆山(今湖北荆山);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地;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疟疾,太子止献药,悼公饮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见闯了大祸,于是便逃到了晋国。此外,楚国有许伯,郑国有许瑕,晋国有许偃、赵国有许钧、许历、魏国有许绾,他们都是因各种原因从许国流亡到各国的,由于无法归国,便定居于当地。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这一时期分布在各国的许氏人大都是许国灭亡后被迫迁去的,他们通常仍可保留贵族的身份。但在战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加快,社会分化剧烈,有一部分许氏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贵族地位,如赵人许历,便是一例,所以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勋,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诸国外,齐、韩、燕等国也有许氏分布,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通观这一时期的各国许氏,人数并不很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许国本来就是小国,人口有限;二是许国灭亡后,许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础,他们的活动不为史籍记载,故今天便很难了解其全部情况了。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许氏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氏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氏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平凉、宁夏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氏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氏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许茂任高阳(今河南高阳)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

·3.隋、唐时期

  许氏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朝以后,许氏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故唐朝以后的许氏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氏,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氏,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氏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氏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

·4.宋、元时期

  辽国地处中国北方,其境内许氏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氏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氏人。此外,这一时期许氏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氏人。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

·5.明、清时期

  至明、清之际,许氏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期的南迁,促使许氏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朝移居台湾省的许氏,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氏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   明朝,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此后许氏又多次向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人融入到畲族、侗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为,也有因躲避战乱,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姓氏分布的又一显著特点明清以来的许氏状况。   明清时期是许氏人口的大发展时期,见之于记载的许氏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现了一批学者,考中进士的人数也空前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即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中涌现了大批许氏,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   今日,许氏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全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入闽许氏支系

  福建许氏来自中原,入闽支系甚多。据《闽书》载,早在秦汉或秦汉前,就有许瑛等在闽东霍童山修炼。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左翊将军许荧(字元亮,谥武靖公,许州人)奉命屯戍闽越,驻师于泉州西南,后定居同安五炉山下(葫芦山),称许督(同安素有“未有同安,先有许督”之说),其兵营称营城(今同安区小西门营城巷)。许督有十五子,分镇全闽各地,子孙落籍繁衍,至唐代同安许氏外迁殆尽。唐末,许永兴又从晋江石龟返迁同安,其后裔许延炜于宋端平二年(1235年)登进士第,知泉州,肇基南安佳区大帽山(今祥云)。   唐总章二年(669年),许陶随陈政征闽,任前锋副使,不久战殁。许天正(649-718年),号云峰,字允心,汝南许纲九世孙,仕宦家族出身,任别驾,司泉潮团练使,袭宣威将军,后定居泉州。裔分四支;一衍泉州,二衍龙溪传南靖,三开潮州揭阳,四衍诏安。   唐景龙二年(708年),许州人许辅乾任武荣州刺史,其长子许懋文定居晋江安华里(英林埭边),次子许懋武定居莆田。文懋子许稷,字君苗,任衡州刺史,唐宪宗钦赐终南山(今清源山)。   唐中和年间(881~884年),左侍御、银青光禄大夫许爱(号仁佐)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戍守诏安,迁防镇东卫,殁于任所,陵寝晋江西王场大坑内 (今苏坑乡里边)。长子许达开大篷(安海东石),次子许川肇梧坑传漳州,三子许泮衍瑶林又迁丁亭(今晋江龙湖石龟)。许泮裔孙许景荣、许景玉(二十世)于元朝分迁永春县白珩及南安县诗山钱塘。   唐光启元年(885年),固始人许骥(字受,号十一)与内弟陈勇同伍,随王绪入闽,封武骑尉,镇泉州,后因与王审知持不同政见,两人于唐龙纪元年(889年)逃离兵营,隐居闽清渔坑灵洞,分族政和。   五代后梁末,烽火四起,浙江绍兴人许孝康,避乱入闽,居宁化石壁村。   宋嘉祐八年(1063年),河南光州人许璋(字潜道,宋庆历二年进士,官封太子侍读),被贬谪建州屯田郎,落籍兴化,后迁晋江十都篷山大房(今东石镇)。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武毅将军、江西吉安卢安村人许直斋护驾入闽,家居福州。许直斋后于潮州殉国,家人隐名落籍福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裔孙许元祥、许乌孙拥朱元璋反元,功成,镇戍漳浦浔美,开海澄许氏。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堂号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帝老了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岛岛长,他听到后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朝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著有汉文字典籍《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吉堂:资料有待补充。   高丽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振堂:资料有待补充。   惜阴堂:资料有待补充。   希范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鲁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族堂:资料有待补充。   长兴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懋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翰华阁:资料有待补充。   端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英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尔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诚意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嶽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惠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既翕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月旦堂:资料有待补充。   纯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说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方湖草堂:资料有待补充。

·许氏灯号

    * 太岳传芳    * 高阳传芳    * 赐恩传芳    * 侍御传芳    * 蓬山衍派    * 瑶林衍派    * 西花衍派    * 三山衍派    * 石龟衍派

许姓家谱文献

  详见》》许姓家谱文献  

许姓字辈排行

  详见》》许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五经无双: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二龙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飞琼鼓簧: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源出许昌:全联典指许氏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绪衍箕山: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节义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上联典指宋、元朝时期的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世泽绵长: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孙支挺秀;祖德流芳: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萦空宁触石:此联采用唐朝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父子四为尚书:全联典指明朝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锦江瑞霭百花潭: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清风明月旧襟怀: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一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解字成文费段笺: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山雨满楼唐律诗:全联典指唐朝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闻过则喜百世师: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说文解字万世师: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此联采用清朝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八言以上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应侯顺德,贻厥孙谋: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上联典出唐朝大臣许敬宗(公元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公元150~195年),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   整理鲁迅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起义英雄: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公元1898~1968年),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鲁迅的助教,同年10月与鲁迅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鲁迅工作。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宪兵总部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民主和妇女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下联典指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联合建宁人(今福建建宁)人黄华起义。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起义,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福建省福清市许氏宗祠“许公祠”联。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朝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朝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朝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典故、趣事

  许允娶妻:许允,许据的子孙,在三国魏影响颇大,许允的妻子阮氏贤而丑,当初许允与其成婚时,交礼完毕,见了其面,竟然大吃一惊,不愿入洞房。后来在别人的劝告下,许允勉强入了新房,但稍作停留,便又要离去,其妻急忙拦住。许允问:“妇有四德,你占多少?”其妻回答说:“我所缺乏的只有‘容貌’一条,我还听说君子有百行,请问夫君占有几行?”许允说我全都占有了。阮氏反问说:“君子有百行,以德为首,今君好色而不好德,如何能说全都占有了呢?”许允无言以答,知道其妻贤明,肃然起敬,从此夫妻相互敬爱,人皆称赞。   许攸不受帝位: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逝世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因此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攸之死:许攸青年时与曹操、袁绍关系密切。初平中(公元190~193年),跟随袁绍前往河北,成为其主要谋士。袁、曹官渡之战时,许攸因袁绍不听劝谏,遂投奔曹操,帮助曹操取得了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许攸自以为功高,又是曹操故交,时常称呼曹操的小名,并时常当众臣之面对曹操说:“你如果没有我不可能夺得河北。”曹操虽然点头称是,但内心十分反感,后借故除掉了许攸。 许绾智劝魏王:许绾,魏国大夫。魏王欲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为直插云天的高台。为了避免大臣谏阻,下令曰:“敢谏者死。”许绾得知此事后,不顾安危,求见魏王。许绾对魏王说:“听说大王将要兴建中天台,臣愿意为大王助一臂之力。”魏王见许绾不但不反对此事,而且愿意出力,十分高兴,便问他有何高见。许绾说:“臣听说天离地:有一万五千里之高,即使按一半计,这座台也要高达七千五百里,其占地至少也要八千里。魏国全部土地也不够建台之用,大王一定要建此台,必须兵伐诸侯,以攻占其地。如果仍然不足,还要攻伐四夷,尽占其地,才可以满足需要,否则就不能称中天台。八千里之外,才能作为农业耕地,其收入足够大王建台之费用。请大王立即采取行动,兵伐诸侯。”魏王听了这些话,无言可答,建台之事只好作罢。许绾机智地阻止了魏王建台行动,使魏国的财力免遭耗费,使姓免受劳役之苦,受到后人的赞扬。   贞节娘子:许义方的妻子刘氏,常常以正派贞洁自诩。有一次,许义方出发在外一年多,刘氏在家独守闺房。一天,许义方处理完事务后突然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出门在外,一年有余,你在家中独居无聊,岂不经常和邻居亲戚们走动走动吗?”刘氏告诉他:“自从郎君外出后,我就像没了头魂一般,每天只是闭门自守,从来没出过家门。”许义方听了,连连叹息不已。又问妻子平时如何自寻乐趣,刘氏答道:“哪里有什么乐趣?只不过经常作点小诗以寄托情性罢了。”义方闻之甚喜,便让妻子把诗取来观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开卷第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月夜招邻僧闲话》。

许姓名人

许姓历史名人

  许行:(生卒年待考),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氏著名人物。许行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思想家,他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他有学生数十人。   许劭:(生卒年待考),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三国时期曹魏国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他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此以后,这句话几乎成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慎:(公元58~147年待考),字叔重;汝南召陵姬石乡许庄村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述颇丰,除了《说文解字》外,还有《孝经孔氏古文说》、《淮南子注》、《五经通义》、《五经异义》等。  许杨:(生卒年待考),字伟君;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著名东汉水利家。曾负责修复鸿郤陂(原有水利工程,于成帝时被毁)。   许劭:(公元150~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著名东汉文士、评论家。   许褚:(公元?~227年待考),字仲康;谯人(今安徽亳县)。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许逊:(公元239~374年),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汝南);原籍南昌(今江西南昌)。著名东晋道士。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许敬宗:(公元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著名唐初大臣、文学家。曾监修国史,并参与编撰《晋书》、《永徽五礼》、《文思博要》、《文馆词林》、《瑶山玉彩》等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八十卷,巳散佚。《全唐文》录存其《麦秋赋》、《小池赋》、《竹赋》等文三十多篇;《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七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辞藻华赡,而内容空泛。  许远:(公元709~757年),字令威,许敬宗之曾孙;杭州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唐朝将领。  许孟容:(公元743~818年),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大臣。   许浑:(生卒年待考),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后迁居唐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著名唐朝诗人。著有《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山雨欲来风满楼”,尤为家弦户诵之名句。   许尧佐:(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文学家。 著有《丁卯集》。 著有传奇小说《柳氏传》。《全唐文》录其文六篇。  许道宁:(公元970~1052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北宋画家。绘有《渔夫图》、《秋山萧寺》、《关山密雪》存世。   许叔微:(公元1079~1154年),字知可;真州白沙人(今江苏仪征)。著名宋朝医学家。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对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展。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作《普济本事方》)十卷。可供临床参考。另有《辨证》、《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等,已佚。   许衡:(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宋、元之际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夫人:(公元1252~1282年),女,本名陈淑桢,南宋兴化籍闽广招抚使陈文龙之女,因嫁给许汉青为妻,故俗称“许夫人”。著名元初畲民起义英雄。   许有壬:(公元1287~1364年),字可用;汤阴人(今河南)。著名元朝大臣。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等。   许自昌:(生卒年待考),字玄佑;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戏曲家、藏书家。所作传奇今知有八种,现存《水浒记》、《桔浦记》、《灵犀佩》三种。另有《樗斋漫录》、《捧腹录》、《诗抄》等。   许天赐:(生卒年待考),闽县人(今福建闽侯)。著名明朝官吏。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生卒年待考),浙江德清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生卒年待考),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另著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生卒年待考),山东济宁人,清朝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乃济:(公元1777~1839年),字叔舟,号青士;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鸦片战争时弛禁派代表人物。  许宗扬:(生卒年待考),广西人。著名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后又随韦昌辉杀杨秀清。   许楣:(公元1797~1870年),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著名清朝货币理论家。著有《真意斋随笔》、《真意斋诗存》、《真意斋文集》、《钞币论》。以《钞币论》影响最大。   许景澄:(公元1845~1900年),原名许癸身,字竹筠;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外交官。著有《许文肃公遗稿》、《出使函稿》等。 许智宏:(公元1942~今),江苏无锡人。著名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姓近现代名人

  许雪秋:(公元?~1911年待考),本名许梅;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安)。著名华侨资本家、资产阶级革命家。  许广平:(公元1898~1968年),女,原名许霞,笔名景宋,鲁迅夫人;广东番禺人。著名近现代妇女运动先驱。  许地山:(公元1893~1941年),名赞堃,字地山,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许光:(公元1911~),又名许火良,辽宁庄河南尖镇潮河沿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博士。   许德珩:(公元1890~1990年),原名许础,字楚生。江西德化人(今江西九江)。九三学社缔造者。   许嘉璐:语言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民进中央主席。  许国璋:英语教育专家。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  许海峰:中国奥运射击冠军。  许昱华:中国象棋棋手。  许晴:中国内地演员。  许巍:中国内地歌手。  许银川:中国象棋棋手。  许嵩:1986年5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英文名Vae,他是内地近年来网络讨论度最高的独立音乐人。军事界  许继慎:(公元1901~1931年),原名许绍周,字旦如,号谨生,安徽六安土门店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军事家。   许世友:(公元1905~1985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许光达:(公元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许诚:(公元1913~2004年),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71年至1980年任天津市委书记。   许志奋:(公元1920~今),山西汾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76年到1987年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许胜:(公元1931~今),河北迁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许乐夫:(公元1922~1997年),山东临胊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许志功:(公元1945~今),河北昌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许历农:(公元1921~今),安徽贵池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许国璋: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五○师师长。   许家仲: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副参谋长。   许用修: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职务待考。 

·港台

    * 许仕仁:香港政务司司长。    * 许志安:香港歌手、演员。    * 许慧欣:歌手,出生于美国德州。    * 许绍雄:香港著名演员。    * 许绍洋,香港出生,美籍华人男歌手、演员,被誉为偶像剧王子。    * 许淇安:前香港警务处处长。    * 许仕仁: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政务司司长。    * 许方辉:香港无线新闻采访主任兼主播,目前已转居幕后。    * 许锦成:东九龙区议员    * 许嘉凌(Ivy):许慧欣的妹妹    * 许冠文:香港演员。    * 许冠英:香港演员。    * 许冠杰:香港歌手、演员。    * 许文龙:台湾企业家,奇美企业集团创办人。    * 许信良:台湾民主进步党前党主席。    * 许哲男:台湾政治人物。    * 许铭杰:台湾旅日西武队投手。    * 许财利:台湾政治人物。已故前基隆市市长。    * 许茹芸:台湾歌手。    * 许玮伦:台湾演员。    * 许安安(Anan):(1980年7月15日-),台湾女演员、模特儿,曾参与多部电视剧与电影的演出。    * 许玮甯:台湾模特儿、女演员    *许文馨:台湾女演员    * 许志豪:台湾歌手

·国外

    * 许美静:新加坡歌手。  * 许永生:韩国艺人,韩国男子团体SS501成员。 * 柯拉蓉·艾奎诺:前菲律宾总统。(菲律宾华裔,本姓许)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