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华姓

抖音梗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8:54
【姓氏溯源】严姓←华姓→金姓   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位,在2007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一百九十六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华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之山始称华山。因此,“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这一说法,肯定是后人“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就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因氏。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国大夫。可见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姓,华氏家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华督,就是曾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逼得孔氏族人迁往鲁国的那个宋国大夫。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   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华氏族人大多尊奉华督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伯的二儿子姬华,在鲁僖公八年农历1月,会同周王使者、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等盟于洮。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文王的儿子之一,名嬴华。嬴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姬扁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嬴华和张仪二人率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嬴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文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嬴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文王好奇地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宣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宣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王拜为太宰(丞相)。   在嬴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满语为Alai Hala,汉义“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   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得姓始祖

  姒泰华、华督、姬华、嬴华。

迁徙分布

  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约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1%左右。   华氏一族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华督起,华氏一族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的华氏族人近二十人,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就记载:“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氏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氏发展之高峰期。   公元前522年,华氏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氏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氏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氏族人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朝初期,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氏重新增光添彩。在两汉时期,华氏族人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氏大族。   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氏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氏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氏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氏家族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在永嘉之乱中,华氏族人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华氏族人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氏入迁福建。   宋、元时期,华氏族人已经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朝初期,山西华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历明、清两朝,华氏族人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如今,华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为多。   资料有待补充。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记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朝末君纣王的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商丘以东至江苏铜山以西一带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氏。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存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谷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寿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训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礼耕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玉铿堂:资料有待补充。   听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本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华姓家谱文献

  详见》》华姓家谱文献  四川自贡华姓之一辈分:{之前不详}金玉满堂.元亨利贞

华姓字辈排行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贵州遵义华氏字辈:“世学治民安,尚国再开端,家修维正品,庭显庆钱元,光宗能善述,起后必超贤,道德文章唤,永远立真传”。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汤;望出武陵:全联典指华氏源流和郡望。   西岳世泽;谯国家声:上联典指西岳华山。下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纳士;中州恤仁: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华轶,泛爱博纳,流亡之士,赴之如归,深得江表人士欢心。下联典指晋华谭,永宁初为郏令,时逢饥荒,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神医世泽:帝母家风:上联典指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炙诸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首创用麻沸散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编创“五禽戏”,强调以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下联典指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华胥,相传她在雷泽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了伏羲。   术精方药;政尚廉平: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名医,精方药针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华康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联

  神医名万古;妙算功千秋: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公元?~208),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号称“神医”。下联典指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1946年任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客籍教授。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他喜欢写诗词,在《治学》中提出了“妙算还算拙中来”,“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观点。   首创五禽戏;高扬二胡曲: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下联典指现代同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后因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江苏吴锡人。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落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作。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絃:此联采用华罗庚自对联。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何祚庥以及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多人。途中无事,华罗庚以“三强韩赵魏”为上联,一时无人以对,华罗庚便对下联“九章勾股弦”。这里“三强”是双关语,一是指团长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期三强国韩、赵、魏。“九章”也是双关语,一是指考察团团员赵九章,二是指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被誉为妙联。

·六言通用联

  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联为现代书画家石鲁赠画家华君武联。

·七言通用联

  烈妇哭夫而变俗;帝母履迹之钟灵: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华周战死于莒,其妻哭夫而变国俗。下联典指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江表得欢心之颂;中州勤抚恤之仁: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轶,字彦夏,汉末名臣华歆的曾孙,少年时就才华出众。永嘉年间官江州刺史,广施博爱,接纳贤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里,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广陵人华谭,字令思,博学而有口才。太康年间举秀才,官侍中。永宁初年任郏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官镇东军谘祭酒、秘书监。著有《辩道》三十卷。   活人功盖三分国;寿世方传十卷书: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华佗庙联。   立志宜与青云齐;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联为清朝名人华世奎书赠佚名联。   岐黄以外无仁术;汉晋之间有异书:全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

·八言以上通用联

  术妙长生,得岐黄秘绝;书成汉妃,擅文学芳心:上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华峤(公元?~293年),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永嘉之乱后,其书散失。   秘籍搜奇,擅博学能文之誉;髫龄别父,受终身行孝之旌: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峤,字叔骏,汉末名臣华歆的孙子,博学多闻。初为尚书郎,武帝时,典中书著作,升侍中,惠帝时历官尚书监。因《东观汉记》过于繁琐,他撰写了《后汉书》九十七卷,张华等人称他有良史之才。元康年间封乐乡侯。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无锡人化宝。东晋义熙末年,父亲华豪去戍守长安,临别时,对八岁的华宝说:“我回来给你行冠礼(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为成年,进行加冠礼)。”后来长安陷落,父亲战死,华宝记着父亲的话,七十岁了也不结婚。有人问及,他会痛哭一整天,不忍心回答。南朝齐建元年间,高帝下诏旌表他家。

·典故、趣事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十五、六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他所创作的三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二十年代末,《听松》约作于三十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三十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留下的三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抢录了他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

华姓名人

·华姓历史名人

  华胥:(生卒年待考),女;四川阆中人。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   华元:(生卒年待考),华督后裔,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宋国大夫。  华毋害:西汉将领。  华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国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东汉医学家。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华雄: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义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华表:(公元204~275年),字伟容,华歆之子;平原高唐人。著名晋朝大臣。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  华温琪:五代梁唐间将领。  华峤:(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骏,华歆之孙、华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著名魏晋时期史学家。撰成《汉后书》(亦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娇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在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华镇:北宋官吏。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绰,(生卒年待考),字仲宽,行千九;江苏无锡人。著名南宋大臣。  华云龙:(公元1332~1374年),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华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画家。绘有《桃潭浴鸭图》、《山雀爱梅图》、《村学图》、《白云松舍图》等传世。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秋苹:(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与弟华文械、华文桂合著《喉科秘书》四种,当时流传甚广。 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华姓近现代名人

  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金匿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机械工程专家,数学家。   华世芳:(生于清咸丰四年),字若溪,华蘅芳之弟;江苏金匿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数学家。   华璂:(公元1869~?年),女,字图珊,别号迦俊馆主。著名苏绣名家。   华国锋:(公元1921~2008年),原名苏铸;山西交城人。著名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   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小四房人。著名近现代民族音乐家。  华绎之:(公元1893~1956年),以字行;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养蜂专家。   华凤翔:(公元1897~1984年),字毅如;天津人。著名现代航空专家。   华山:(公元1910~1971年),原名华芷荪;出生于无锡县张泾桥。著名现代文学家。 编写《宋辽金史讲义》,《宋史稿》.  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著名当代数学家。   华应申:(公元1911~1981年),原名遗曾,笔名革索;无锡县石埭桥华四房人。1961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局长,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国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华君武:(公元1915~今),江苏无锡人。著名现代漫画家。   华中一:(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华楠:(公元1921~今),原名孙宝楠;山东牟平崖子镇崖子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华锡均:(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空军二级上将。担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中山科学院副院长兼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等职。   华以刚: 江苏常州人,1949年4月2日生。现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兼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队领队、《中国围棋年鉴》编委会副主任。   
上一篇:陶姓
下一篇:姜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