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鲁姓

抖音梗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45:57
【姓氏溯源】郎姓←鲁→韦姓   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1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2%。

鲁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邑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有封地在周,称为周公旦。周公旦当初被封在东方鲁国,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辅佐周王,就派儿子姬伯禽去鲁国(今山东曲阜)。   姬伯禽到了鲁国以后,继续征伐封地周围的淮夷、徐夷两地,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   据说,姬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姜太公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把齐国整顿就绪,然后回报周公。周公旦非常惊讶地问:“您是如何处理国政的,怎么这么快呀?”姜太公笑笑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繁缛礼节,并依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去安排政务,所以很快就使齐国的民心安定了。”   而姬伯禽却过了三年之久才向周公旦回报。周公旦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了才来呢?”姬伯禽说:“我竭力改变了当地人的社会习俗,制定了新的礼仪,教会他们三年守孝之道。所以回来得晚了。”   周公旦听后叹息地说:“唉,鲁国将来必定要向齐国称臣了。为政繁琐,百姓就不会亲近;只有为政简易,百姓才愿意归附啊!”   鲁国从周公旦开始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末期的秦庄襄王赢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鲁国最终被楚国的楚考烈王所灭,后裔被迫迁居下邑(国都以外的附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鲁氏。   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时期北方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   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民族同为东胡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部落联盟强盛时,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为其重要成员。   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远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族人从五郡塞外南迁时,便与广大的汉民族和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各部、鲜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错居杂处。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乌桓民族形成了许多汉化的姓氏,主要有鲁氏、郝氏、审氏、桓氏、乌氏、渐氏、王氏(原乌丸氏、乌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辗迟氏)、库氏(原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   随着乌桓民族的汉化融合过程,该支由乌桓族人形成的鲁氏,成为汉族鲁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河北、陕西鲁氏之主源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元、明时期蒙古绰罗斯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绰罗斯·卓多穆:为古老的蒙古绰罗斯部后部大人(专职掌管后勤、运输、畜牧生产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在金国时期成为女真所辖卓鲁部,后在元朝时期形成为卓多穆氏。明朝时期,有女真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为Jodomu Hala,与女真绰罗氏同源,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地)。蒙古族、满族卓多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   ⑵.蒙古族绰罗斯·巩卜失加:为元朝时期驻守甘肃平番县一带地区的蒙古族绰罗斯部人,世代为地方执政长官,明朝时期称其为“土司”。绰罗斯·巩卜失加的父亲为元朝末期著名的武定王、平章政事绰罗斯·脱欢。元朝灭亡后,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脱欢率诸子部落投诚,明太祖朱元璋授其长子绰罗斯·巩卜失加为百夫长,俾统所部居庄浪,以功升百户。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绰罗斯·巩卜失加殉职于“阿鲁台之难”(明朝初期明军与蒙古瓦剌部的战役),传子绰罗斯·失加,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王朝以鲁经的曾孙鲁印昌出任青海西宁副总兵。当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河西地区时,鲁印昌散家财享士卒,提兵至西大通,与李自成起义军的贺锦部遭遇,鲁印昌挥兵奋战,部卒殆尽,全军战殁于阵。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鲁印昌之子鲁宏率部归附满清政权,袭指挥使,锡之敕印。鲁宏逝世时,嫡子鲁帝臣年幼,由其族人鲁大诰代理地方事务。吴三桂叛乱之时,鲁宏之妻汪氏曾主动捐献军粮四百石。鲁宏的曾孙鲁璠,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回族起义军攻围兰州城时,亲率土番兵三百人赴援,战于乱古堆坪。在与回族义军战斗中,因兵无后继,寡不敌众,鲁璠身负重伤,他裹创力战,竟突围归营。乾隆大帝闻知此事后,特旨赠加一等职衔、花翎。后盐茶回民再次起义,鲁璠领土番兵防守兰州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回族人张格尔在沙俄唆使下进犯甘肃边境,扬威将军长龄进讨,鲁璠之子鲁纪勋奉檄购办驼只、运军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军进剿安集延,仍承办驼只。鲁纪勋娶额驸阿拉善亲王之女,此后鲁氏一族习尚奢豪,盛极而衰。鲁纪勋嫡孙鲁如皋承袭祖爵,在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鲁如皋助军饷以攻太平天国。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甘肃省城修建钱局,鲁如皋又捐本管山场木植数万株,加二品顶戴、花翎。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青海地区回族民众再次起义,鲁如皋率本部参与镇压,以功加副将衔。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西宁肃清,鲁如皋功加提督衔、誉勇巴图鲁。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如皋逝世,其子鲁焘年幼,由母亲和硕特氏掌管地方事务。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鲁焘嗣职。蒙古族绰罗斯家族鲁氏一祖自鲁焘以上,世袭掌印甘肃番部土司指挥使,驻扎甘肃庄浪,分守连城。鲁镛,与鲁鉴同族。明朝时期以官舍随征,授总旗。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诰随鲁希圣等归附满清政府,仍授前职。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瞻泰袭。自鲁泰以上,世居甘肃古城,袭土指挥使。鲁福,鲁鉴次子,跟从鲁鉴征讨,屡立战功。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培祚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鲁应选袭职。世居甘肃西大通峡口,袭土指挥同知。 ⑶.蒙古族绰罗斯·把只罕:绰罗斯·把只罕氏绰罗斯·脱欢的第三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把只罕随父亲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指挥佥事,后随同侄子鲁失加(绰罗斯·失加)一起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鲁氏。数传至鲁典,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绰罗斯·把只罕先于绰罗斯·巩卜失加家族归附满清政府。清陕西总督孟乔芳嘉其功,委署甘肃镇海营参将,随大军征剿。再数传至鲁绪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义,鲁绪周率所部御贼,阵亡,其子鲁熹袭职。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鲁熹之子鲁服西袭职。自鲁服西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佥事。鲁之鼎,与鲁典同族。明时朝时期世袭土指挥副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鲁维礼袭职。自维礼以上,世居甘肃大营湾,袭土指挥副使。鲁国英,与鲁典同族。明正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诚投诚,随鲁典剿甘、凉回民起义,力战阵亡。其子鲁景成,仍袭正千户世职。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鲁福山袭职,世居甘肃古城。鲁三奇,与鲁典同族。明世袭副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三奇随同族鲁典归附。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鲁政袭职,世居甘肃马军堡。鲁察伯,与鲁典同族。明朝时期实授百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归附满清政府。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其子鲁襄仍袭实授百户。由蒙古族绰罗斯·失加被明帝赐改的汉姓鲁氏,为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地区蒙古族鲁氏的主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国时期为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地区。据俄国学者史禄国调查,这个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都氏、杜氏等。   ⑶.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写作“于”)等。   ⑷.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石氏、穆氏、萧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宋、元朝时期西域来华定居之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   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笃·鲁丁,原为答失蛮人(即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为了考取进士,便取汉姓为鲁氏,字至道,史称鲁至道。鲁至道后来历任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礼部侍郎、秘书太监、漳州路总管,特别是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元朝时期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广西桂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在元朝时期,为读书求仕而取汉姓“鲁”为氏者甚众,如真定、济南路监榷课税使鲁坤原为大食国人,吏部尚书鲁企贤原为康里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原为安息人等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木依库氏,源出巴饶克氏族,即佤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今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区。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巴饶克氏族部落首领的子孙随孟连土司姓氏汉化过程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汉姓,其一即为鲁氏,系由当地汉族最高执政长官所赐改。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鲁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第七个渊源:其他  1、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鲁。  2、清时甘肃平番县土司巩卜失加(元蒙古人后裔),明时赐姓鲁。 

得姓始祖

  姬旦(周公)、姬伯禽(鲁禽公)、绰罗斯·卓多穆、绰罗斯·巩卜失加、伯笃鲁丁。  

迁徙分布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  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如今,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三兴堂:资料有待补充。   琴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扶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宗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景忍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鲁姓家谱文献

  湖南湘乡鲁氏重修族谱,(清)鲁坤铉、鲁乾苍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句容鲁氏宗谱四卷,(清)鲁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鲁氏家谱两卷,(清)鲁纪勋纂,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省永登县档案馆。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四修宗谱十二集二十卷,(清)鲁汉卿、鲁森标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全国鲁氏世谱列传,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闻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球川桥头鲁氏宗谱六卷,(清)鲁绍境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外东坑。   安徽桐城鲁方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方宗诚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宁乡鲁氏续修族谱八卷,(清)鲁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星湾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大邑鲁氏支谱六卷,(清)鲁登朝等纂修,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容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西村鲁氏宗谱十卷,(民国)鲁开模、鲁周治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山岭村外山岭。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鲁元恺、鲁周春等续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西黎川鲁佐文公家庙九修宗谱十卷,(民国)鲁球等修,鲁之泗校,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东棲霞鲁氏族谱十卷,(民国)鲁经腹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市蛇窝泊镇朱留村。   浙江省常山西林鲁氏宗谱五卷,鲁延勇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在民国七年印本上增补。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汉川蒲东鲁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三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鲁姓字辈排行

  湖北荆州鲁氏字辈:“颜始万千此世亿二代昌道文人一行□□治国邦举贤寿爵禄显祖保安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追前远严慈流后长”。   湖北咸宁鲁氏字辈:     文宠支派:“正光士邦家远定启昌明良开盛世”;     文烈支派:“之孔公开继志恢先泽宏文应运隆安全贤德懋立圣功崇”;     文台支派:“大光明敦本前程”;     文班支派:“国运兆大昌平”;     文青、文亨支派:“山川呈瑞映云汉焕天章”;     文彬、文道、文富支派:“时泰贤书盛行高士品光”;     文贵、文高支派:“主臣咸一德端必庆明良”;     各支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对教至道协里乡功高垂勋久义发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   湖北京山鲁氏字辈:“智方德修志”。   湖北荆门鲁氏字辈:“大进兴芳德修志尔”。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本之方德修志耳四海名扬”。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声可振”。   山东文登鲁氏字辈:“芝风文昌占登云明显龙国富吉祥庆永禄士世康”。   山东滕州鲁氏字辈:“景显在开大宜佳(家)维(伟)念君”。   山东济宁鲁氏字辈:“卓景首先延绪广”。   山东泰山鲁氏字辈:“秉曰成德传继永兆绩昌兴隆庆贤祥福贵禄泰长”。   河南濮阳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河南罗山鲁氏字辈:“道钟世金玉传家正宝珠”。   河南商丘鲁氏字辈:“思安勉传兴”。   重庆璧山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永世荣华富贵兴”。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言世泽诗礼振家声”。   四川鲁氏一支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安徽鲁氏福支字辈:“殷宏国定文正宗传家齐本立盛学永昌”。注: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后裔字辈。   鲁氏一支字辈:“孝崇正学忠信昭睦”。   鲁氏一支字辈:“忠厚继昌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曲阜;望出扶风:全联典指鲁氏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谯国家声:同上。   中牟循吏;东海高贤:上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抗节朝廷: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曹魏时期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宋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宋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论钱惩贪: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朝时期的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剌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工匠鼻祖;笑坞老人: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巧工鲁班,又名公输班,敦煌人。传说,他是“木鸢”和一些木工工具的发明者,被后世工匠奉为鼻祖。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鲁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学强记,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义姑存侄;妙典游仙:上联典出《列女传》载,齐国攻鲁国,一妇人弃其子,而抱其侄逃,齐国大将感其义,领兵而退,鲁国君赐其妇人号“义姑”。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义姑弃子;妙典游仙。同上。   地封曲阜;政异中牟:上联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典阜县,以国为氏。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鲁恭,宰中牟,境内现三奇。   鱼头参政;笑坞老人: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宗道,刚正不阿,人切其姓,曰为“鱼头参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澣,以坞内有含笑花,自号“笑坞老人”。   挥戈返日;解纷拒金: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2.五言通用联:   三龄即帝位;九岁谙经书: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衮公,名午,即位时三岁,在位三十一年卒,谥号“襄”。下联典指宋朝学者鲁伯能,安吉人。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无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有文集百余卷。   图书生计足;风月举家清: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鲁峻,字仲严,东汉昌邑人。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历拜屯田校尉。   3.六言通用联:   挥戈足以返日;解纷岂在受金: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4.七言通用联:   横江将军排众议;奋武校尉定三分:全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鲁肃(公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出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充横江将军。曹操兵临赤壁,进逼江东。他独排众议,建议联刘拒曹,被孙权采纳。遂败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于下的局面。拜奋武校尉。   中牟贤令有三异;关左名儒通五经: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司徙鲁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时螟蝗伤稼,独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过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将雏,不可害之。掾归,称为“三异”。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中郎将鲁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鲁姓名人

·鲁姓历史名人

  鲁班:(公元前507~?年待考),复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   鲁仲连:(公元前305~前245年),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齐国人(今山东茌平冯屯镇望鲁店村)。著名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   鲁恭:(生卒年待考),字仲康,莽羲和鲁匡之孙;扶风平陵人。著名东汉中牟令。  鲁峻:(公元110~172年),昌邑人(今山东潍坊昌邑)。著名东汉官吏、学者。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卒于住所,终年六十二岁。次年农历4月,门生故吏于商、马荫等三百二十人为之树碑颂德,史称《鲁峻碑》。   鲁肃:(公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今安徽定远)。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军事家、政治家。   鲁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徽:(公元?~314年待考),著名十六国前赵文人。   鲁爽:(公元?~454年待考),小名女生;扶风郡县人(今陕西眉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臣。   鲁秀:(公元?~454年待考),小字天念,鲁爽七弟;扶风郡县人(今陕西眉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臣。   鲁瀚:(生卒年待考),清江人(今浙江)。著名宋朝诗人。   鲁伯能:(生卒年待考),安吉人(今浙江安吉)。著名宋朝学者。   鲁宗贵:(生卒年待考),室名筠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画家。《绘事备考》著录其作品有《金葵翠羽图》《竹枝山鹧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夏卉骈芳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春韶鸣喜图》轴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   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学者。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贞:(生卒年待考),字起元,号桐山老农;浙江开化人。著名元朝经学家。元顺帝元统年间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治:(生卒年待考),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得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书画家。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鲁九皋:清代江西省新城人,字洁非,号山木。乾隆进士,出选山西夏县知县,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鲁姓近现代名人

  鲁英麟:(公元?~1948年),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前第三十五军军长。   鲁道源:(公元1900~1985年),字子泉,自号铁翁;云南昌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   鲁加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鲁瑞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鲁玉昆:曾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鲁韧: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有《车水马龙》、《飞吧,足球!》(兼编剧)、《李双双》等。  鲁直:台湾演员。  鲁振顺:香港演员。  鲁健: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  鲁冠球: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
上一篇:设计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