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青藏高原

知乎者也 百科词典 2022-09-22 02:31:21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范围大致为39°40'N,72°-103°E,实际上包括了青藏高原主体和边缘的山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原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涵盖国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拉达克等地区。    青藏高原卫星照片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北有阿尔金山—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地。长期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知之不多。有人认为它“荒漠高寒”。这是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偏见。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倾慕者,强烈的吸引着许多国内外的探险家、科学家去探索它的奥秘。      从地图上看,青藏高原象一只矫健的驼鸟雄踞中国的西南边陲,帕米尔高原是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是背,喜马拉雅山是胸脯,横断山是腿,象迈开脚步向前奔跑的样子。青藏高原有许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部分,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板”它的主脊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主峰有14座,其中有10座集中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峰。纳木错海拔47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雅鲁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大河。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未来佛,高26.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等等。      青藏高原景色壮丽,有绵延千里的冰峰雪岭,又有坦荡开阔的宽谷盆地,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又有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即有繁星点点的湖泊,又有一泻千里的大河大江;有高寒荒漠人迹罕至的极高地,又有四季如春,百花争艳的“锦绣江南”。      青藏高原资源丰富,这里有广袤的草原,密集的原始森林,肥沃的耕地。目前已探明的矿藏多达八十种。青藏高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境内地热用超过1000多个。

青藏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质学上把高原崛起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高原地区的强烈隆起是从距今340万年前后开始的,此后的时间里高原上升了大约3000米左右,形成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高山栎化石出现在海拔5700-5900米,而现在高山栎却只生长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为佐证。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青藏高原隆起后的照片

·青藏高原的隆起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原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原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和幅度

  迄今为止,中外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和幅度存在不同的认识,多数中国学者认为青藏高原隆起始于第三纪未--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后,青藏高原曾经历三次隆起和三次夷平。其中前两次隆起分别发生在4000万年和2000万年,两次隆起的幅度都较小,随后又被夷平,直到第四纪初470万年的青藏运动又开始强烈抬升,第四纪累计上升幅度约3000米。      中国学者以为植物化石,孢粉和古喀斯特等证据,恢复青藏高原的古地理环境,并以现代物种的分布高度与之相比较,得出高原的上升幅度。如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高原的分布高度为4000-5000米。而在华北和南亚的分布高度在500-1000米,表明从第三纪未--第四纪初以来高原上升了3500-4000米。如今海拔1000米左右的非洲草原,那里依然生活着犀牛、长颈鹿、大象和羚羊等三趾马动物群主要成员的后代。      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上新世野性康加勒群下层发现的高山栎植物化石是最早说明高原上升幅度的重要证据。高山栎是适应湿润气候的山地常绿乔木,现今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度1500-2900米之间。由此推测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区累计上升了3000米左右。科学考察在昆仑山北坡海拔4600米处发现第三纪未--第四纪初落叶阔叶林植物化石是估算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上升幅度的证据。该植物群化石包括紫枝柳等9种树种,目前分布在高原东南缘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由此推算第三纪未-- 第四纪初以来,昆仑山累计上升了2600-3100米。 

·百万年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高原的抬升,地质学上把高原抬升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一般认为在二三百万年里,高原而从平均海拔1000米上升至4700米,上升了3500米至4000米形成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如此年轻,如果把它脱离海浸的4000万年与地球年轻的46亿年相比,仅仅是1/115。好象一年之中,他一直沉睡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之中,在一年的最后几天,才突然苏醒过来,至除夕的最后几小时,猛然崛起成为地球之巅。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第一次强烈抬升,发生在早更新世时期,距今200万年前,平均上升了1000米左右,高原面平均海拔为2000米。    第二次强烈抬升,发生在中更新世,居今约100万年前,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30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广大地区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各地域间的差异明显增大。    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晚更新世,这期间又升高了约1000米。约在一万年前,高原面平均高度已达到了4000米左右,一些大山岭超过了6000米。这次抬升使高原内部气候更加寒冷干燥。高原边缘受到强烈切割。此时已有人类出现。在定日热河各阶地上发现旧石器晚期的石片,括削器,尖状器等为古人类生活谋取生的工具,他们群居在一起,靠捕猎和采野果为生。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高原抬升的速度更快了,它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了约700米,使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现今的4700米,成为当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地貌骨架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宽阔河谷地区是西藏主要工农业分布区。高原上的山脉

·高原上的山脉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珠穆朗玛峰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多公里。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青藏高原自然区

·青藏高原自然区

  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复杂和自然资源的丰富。青藏高原大体可分为3个不同的自然区。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      藏东高山峡谷区: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  

·世界屋脊

  喜马拉雅山是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们都称它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起中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根据地形、地理和地质上的特征,科学家们把喜马拉雅山从南往北划分成4个带:    (1)亚喜马拉雅带(或外喜马拉雅带),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2)小喜马拉雅带(或低喜马拉雅带),海拔3000-4000米,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季丽,为避暑的好地方。    (3)大喜马拉雅带(或高喜马拉雅带),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纵横,雪峰林立。    (4)西藏喜马拉雅,因为这里过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它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属于西藏高原的一部分。      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见,一般人简单地把它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学者更习惯于按地区来称呼它,从东往西分别称为:阿萨姆喜马拉雅,锡金-不丹喜马拉雅,尼泊尔喜马拉雅,库蒙喜马拉雅和旁遮普喜马拉雅。近年来中国科学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区划把喜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马拉雅,日喀则喜马拉雅和阿里喜马拉雅。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