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散文

吴迪 百科词典 2022-09-22 03:07:47
散文,文学体裁之一,一种自由的、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概念古今有所不同。古代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起来的,而且它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始终不曾脱离关系。  通常所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主要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概述

  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也是书写文学的萌芽。周代出现了大批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名著,其中有不少著作,或其中的某些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秦汉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至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各体单篇散文,如书、记、碑、铭、论、序等,原来只是子、史著作表达工具的散文,至此取得了某些独立地位。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时期。诗、赋和骈文的繁盛,一方面造成散体文的中衰,另一方面也为提高散文的修辞技巧和文采准备了条件。唐宋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实际是一次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全面改革运动。在它的推动下,自唐宋迄于明清,逐渐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记、寓言、传记、杂文等文学作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是中国古代散文体分类的集大成之作,它将文章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状况。现代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近年来,由于叙事性散文中的报告文学和议论性散文中的杂文越来越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因而人们也越来越趋向于把它们从散文的范围中划分出去。这样,就又形成了狭义的散文概念,即专指以抒情为主或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小品”。

先秦散文

  目前可知中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专记言辞;而最早的一篇散文,应属《尚书?商书》中的〈盘庚〉。历史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殷商可靠的文献。盘庚相传是商朝的中兴君主,他曾经迁都到殷地去,却遭到臣民的反对,因此作了三次演讲,说明必须迁都的原因。〈盘庚〉三篇,就是这些演讲的纪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的发展因而突飞猛进。著名的诸子散文有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载老子思想的《老子》、以及许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写的,如《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荀子》等等;而《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出现,为中国叙事文学树立楷模。

汉代散文

  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紧接着是东汉班固的《汉书》,两者交相辉映,构成中国史书的最佳典范。其他政论性的散文有王充的《论衡》、仲长统《昌言》、刘邵《人物志》、桓宽《盐铁论》等。

唐宋散文

  针对六朝时骈文的奢华风气,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开始号召古文运动,力图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骈文,因此易写、易读的散文在唐诗盛行的年间,也渐渐风行起来。  追随韩愈的脚步,宋代的散文更是广泛被写作,以欧阳修、三苏(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先导者。其六人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国散文的写作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明代散文

  明代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当时的一些知识份子产生对八股文的反动,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主张拟古、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时之间,对秦汉散文模拟的风气大盛。然而一味地抄袭、模拟,终究不是良好的创作心态,产生的作品价值有限。因此,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对模拟风气的小品文出现,倒是为明代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  唐宋散文从此历元入明,有唐顺之、王慎中等知名作家反对复古,主张师法唐宋文体。

现代散文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现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鲁迅等作家推广之后,成为与诗歌、小说、戏曲并列的文学主流。散文易读、易写的特性,使这种文体被运用得极广。学生的作文,也几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可说是人人懂写。  

散文与小说、戏剧文学的区别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程度要比报告文学大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那样,要求所写的人物言行乃至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无误。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散文能真切、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和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情感,因而优秀的散文作品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具有“轻骑兵”的作用。    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不要求完整的人物情节,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如鲁迅的散文,就往往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认识和感情,而不求像小说、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完备的情节。作者写这个人或这件事,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要写这个人、这件事给自己的印象、感受和影响,用以感染或启迪读者。散文的这一特点和诗歌很相近,但又不像诗歌那样高度凝炼,表现形式也比较自由、随意。    此外,由于散文能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功能熔于一炉,并且自由灵活,可以有所侧重,所以,它的表现形式也比小说、戏剧文学更为多种多样,举凡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通讯、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可以纳入散文范围之内。同时,散文能够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于多方面地反映现实,只要具有健康的内容,丰富的生活情趣,能给人以启示和美的享受,都可以成为优秀散文篇章。所以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怎么办》)这里所说的“大可以随便”,是指散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可以描写,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它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生活片断和细节,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创造一定的艺术意境。但是,散文体裁与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不应理解为可以不加思索地信笔写去,恰恰相反,唯其篇幅短小,更要求艺术的精粹,唯其自然朴实,更须注意诗情和文采。散文贵“散”又忌散,是辩证的统一。无论是讲究巧妙构思的散文,还是结构上浑然天成、不需多少熔裁工夫的散文,都应力求通过“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技巧,达到一定意境的创造,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且要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为了创造清新优美的意境,在语言方面,散文要求言简意深,短小精悍,精练优美,朴素自然,既要充满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要具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
上一篇:春中田园作
下一篇:请施庄为寺表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