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风入松

蔡徐坤 百科词典 2022-10-01 07:19:47
北管鼓吹中最为人知悉的曲目,亦为初学者的入门曲目。常于各类阵头、排场中演出,台中彰化地区北管团体,习惯上会将“风入松”与“急三鎗”连用。  在北管系统中所存在的多首“风入松”,如(正管)“风入松”、(士管)“风入松”、(凡字管)“风入松”、(紧)“风入松”、(倒头)“风入松”、(挂头)“风入松”、〈五关风入松〉、(古路)“大风入松”、(新路)“大风入松”、(四平)“风入松”等,除了“大风入松”属于三条宮(即母身、清、赞三段组成的乐曲结构)曲体结构外,其馀都是二十板长度的散牌。自曲牌形构来看,散牌式的北管“风入松”来自于南北曲中的南曲系统,全曲由二十板组成,依曲词可分成六句,押平声韻。若依演出习惯来看,这些散牌式“风入松”在鼓介打法上大同小異,曲中破开入弄的位置,分别落在第八板、第十三撩,及第二十板的位置上,可将全曲区分出三个小段落,每段都包括了两句曲词,其中的入破处,便在曲词的第二、四、六句之句尾。北管散牌式“风入松”与昆剧以来诸地方剧种的“风入松”几乎相同,甚至可以直言是由此承袭而来。  至于三条宮式的“大风入松”,于曲体结构上与散牌的“风入松”很不相同,目前仅能找到母身的曲词,经过比对后,可发现它与湘剧低牌子中的“大风入松”几乎相同,只在极少数因谐音书写上所产生的差異。由于吹奏的管门不同,使得大吹在吹奏时所使用的加花用音不同,而造成音阶调式上的差異,也带给听者有不同的感受,且各首“风入松”有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像“士管”(全闭音当“士”)属于新路系统、“凡字管”(全闭音当“工”)则是古路系统、正管(亦称大公管,全闭音当“上”)则是新路与古路通用,这三种是最常用。至于(倒头)“风入松”亦有作(桌头)“风入松”、(五马)“风入松”、(回头)“风入松”,主要用在布袋戏或歌仔戏后场,市面上还有相关的录音供布袋戏演出使用,偶尔在排场中也可听到,在台湾彰化地区有一类布袋戏,便专用(倒头)“风入松”为后场音乐,发展出多类变化,被称之“倒头布袋戏”。  除了北管鼓吹中有“风入松”外,在北管细曲中的〈思秋〉、〈繡襦记〉两个联套中也都有标示著“风入松”的曲牌存在。〈思秋〉“风入松”不论在字数、句法、甚至是旋律等方面,都与以正管吹奏的散牌“风入松”相当,〈繡襦记〉“风入松”的曲词虽明显较长,但曲词可分成两段,长度相当于〈思秋〉“风入松”或是牌子系统中的“风入松”两倍,句法亦明显不同。  目前在北管抄本中载有“风入松”曲辞之版本不多。散牌式“风入松”的曲词內容,是取北管古路戏《求乞》〈赐马〉中主角韩擒虎的故事內容填词而成,并未将此曲用于该剧。也因其曲词描述亲人分离的悲伤,因此如叶美景、赖木松等知名的北管先生,曾一再提醒这首“风入松”不适合在喜庆场合吹奏。至于细曲〈思秋〉是北管细曲四思之一,曲情描述女子在秋天想念远方情郎的心境,全套中“风入松”的旋律与曲词句式,与散牌的大公管“风入松”相当接近。
上一篇:浦边周宅
下一篇:观德桥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