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台湾

豆豆 百科词典 2022-10-03 16:08:43
台北夜景台北夜景 台湾,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宽约200公里的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约250公里;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距约600公里。台湾人口为23,142,460人(2010年7月统计),主体民族为汉族,其中河洛人占七成以上的多数,尚有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外籍配偶等。主要语言有“国语”(即现代标准汉语)、台语、台湾客家语及各族群台湾原住民语。产业方面则以高科技产业、热带农产品等赚取外汇,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目前朝向纳米科技、光电、观光等发展。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岛面积约35873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呈纺锤形,南北纵长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1,139公里,跨越纬度约在北纬21至26度之间,北回归线(北纬 23.5度)通过嘉义县水上乡。台湾本岛及 其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3万5,881.28平方公里,附属岛屿中,较重要者有兰屿(46.82平方公里)、绿岛(15.10 平方公里)、琉球屿(6.80平方公里)、钓鱼岛(4.38平方公里)与龟山岛(2.84平方公里)。就地质学言,台湾岛为一新生代褶皱山脉,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海盆之接触线上,居东亚岛弧中央,系由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撞击形成。  台湾另一个著名的名称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意思是“美丽(之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 “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  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从象山俯瞰台北夜景从象山俯瞰台北夜景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台湾之名屡有变更,隋时称流求;宋时称琉求;元时名瑠求;明洪武时称小琉球;明万历年间称雞笼山、北港、东番;明郑时期则称东都、东宁,至清康熙23年,清廷改东宁为台湾,置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正式名称自此始。  台湾省实际管辖范围包括了台湾本岛的大部分区域(不含台北市、高雄市)与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群岛。全省共划分为16县 、5市。  :台北县、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  :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

台湾自然地理

玉山杜鹃是所有杜鹃生长在最高海拔玉山杜鹃是所有杜鹃生长在最高海拔  大约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构造运动中,台湾因造山运动而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小岛,不久之后又深埋海底,直到大约两百万年前,位于台湾东南方向的板块在今花东纵谷一带撞上亚洲大陆板块,强大的压力再度把海底的沉积物抬升到海面,接下来的褶皱运动、断层运动使台湾逐渐上升成为稳固的岛屿;直到今日,上升运动仍在不断持续中,而大自然的风化、雨蚀、崩落等作用,则把台湾雕塑成具丰富景观的宝岛。  台湾地形的分布,以山地所占面积最大,自东向西分别有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及阿里山山脉。中央山脉北起苏澳南至鹅銮鼻,形成本岛主干,亦为东、西部河川之分水岭。玉山山脉主峰高3,952公尺,为东亚第一高峰。阿里山山脉以西为渐趋平缓的盆地平原,由北而南依序为台北盆地、桃竹苗台地、台中盆地、嘉南平原及屏东平原。  四季如春,是形容台湾气候最常见的说法,但事实上,台湾可说是长年如夏。以年平均溫度而言,约在摄氏20至25度之间,即使在最冷的2月,也多在摄氏10度以上,而最热时气 溫可达摄氏35度左右。至于雨量,台湾全年的降雨量平均约为2,500毫米,冬季时的东北季风、夏季时的西南季风以及6月至11月的颱风,为全岛带来丰沛的降雨。冬季溫暖、夏季炎热、雨量多为台湾气候的三大特色。 玉山山脉玉山山脉 台湾地区大、小河川共119条,由于全岛山峦绵亙,山脉呈南北走向,故河川多呈东西走向,另降雨季节又分配不均,因此台湾的河水流量变化很大,夏季若遇暴雨,河水滾滾,很快流入大海;冬季进入枯水季,河川只剩涓涓细流,成为干溪。因此,台湾河川虽绵密眾多,但长度多不及100公里,且流域面积多小于 2,000平方公里,不具航运功能溪。因此,台湾河川虽绵密眾多,但长度多不及100公里,且流域面积多小于2,000平方公里,不具航运功能。  在西太平洋由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从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台湾正好位于东亚岛弧中央区域,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标准时间)。

·岛屿的生成

  台湾岛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板块沉入亚欧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岛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  台湾岛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花东纵谷将台湾岛一分为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于菲律宾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之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脉。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繁的地震。

·地形

  台湾全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  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亦为东亚第一高峰。在日据时期亦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湾岛亦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台南和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水文

石门水库石门水库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由于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由于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于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  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据时期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6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气候

  由于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加上台湾四面环海,一旦遇到来自中国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海洋暖流中和寒冷的气温,使气候也较温暖,相比华南沿海地区,甚至是海南岛北部更显得温和和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于地势相当高,故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岛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绝迹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绝迹

·生态

  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台湾樱花钩吻鲑台湾樱花钩吻鲑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  由于栖地破坏和外来种引入,造成台湾部分物种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美国螯虾、澳大利亚淡水龙虾与吴郭鱼这四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螯虾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内政部”营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8座“国家”公园。台江黑水沟“国家”公园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人文地理

  包括台湾本岛与附属的22座小岛,以及台湾海峡中澎湖群岛的90座岛屿。目前台湾本岛约占中华民国实际行政区域面积98%,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嘉义县水上乡与花莲县瑞穗乡、丰滨乡等地 。其最大城市台北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以及基隆屿,西南沿海的小琉球,而钓鱼台群岛因主权争议而地位未明。  至于台湾海峡西侧的马祖、金门与乌丘属于中华民国福建省。南海上的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和中洲岛属于南海诸岛,归高雄市管辖。

·世界遗产潜力点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于国际社会现实,台湾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目前台湾没有任何地点或景观登录为世界遗产。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9年评选出17处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  玉山国家公园   大屯火山群   太鲁阁国家公园   栖兰山桧木林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卑南遗址与都兰山   金门岛与烈屿   淡水红毛城及其周遭历史建筑群   金瓜石聚落   台铁旧山线   阿里山森林铁路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   桃园台地埤塘   乐生疗养院   屏东排湾石板屋   澎湖石沪群   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

台湾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1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人口和族群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119,772人(2009年12月统计),可分为四大族群:原住民、河洛人(或称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纯原住民约占总人口2%,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5%)以及“外省人”(13%)。本省人主要为河洛人(70%)和客家人(15%),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遍布于北部的桃竹苗地区及南部的高屏地区,河洛人则平均分布在台湾各县市。  台湾族群分布比例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菲律宾劳工、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帮佣、印尼帮佣、越南帮佣)等,还有一些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与东南亚或中国大陆的女子通婚,她们在台湾一般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称呼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由于台湾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通婚(大部分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或新住民的称呼。  目前公家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4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 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与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至于其它平埔族族群划分虽已有学术研究,但官方尚未认定。

台湾经济

 台北101大樓,其高度至2010年1月之前爲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台北101大樓,其高度至2010年1月之前爲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台湾经济是一个由政府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4。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长至18000美元。  台湾有许多世界之最,如台北101 (TAIPEI 101)(世界第二高建筑物,次于中东哈里发塔)、高雄港(世界第十二大货运港)、东帝士85大楼(世界第15高)与台北市(世界前30国际都市)等。  在日据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食粮生产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政府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之后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设立中国钢铁、台湾国际造船和台湾中油等大型国营企业,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NIEs国家。并于于1995年2月国科会依行政院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之后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县市及云林县三县市。  为接续蒋经国“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只维持了近3年之久,但也率先开启了台湾财政赤字之大门。

·经济结构

  台积电位于南科的晶圆厂,科学园区建设为台湾经济转型高科技国家的象征台湾是全球第15大经济体系,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与日韩以财阀为主体截然不同。但近年来大财团展开多角经营,中小型企业受大财团竞争,逐渐消失,已日益趋近日韩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由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地区,2006年进出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大韩民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此外,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40万人之多。

·台湾经济发展时期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省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台湾省本地居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台湾宗教和台湾民间信仰

 台湾佛教知名庙宇:万华龙山寺 台湾人民广泛接纳各类宗教信仰,且政府与宗教之间政教分离,举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随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与道教(包含民间信仰)为台湾两大宗教,大部分台湾汉人同时信仰佛教与道教;原住民部落则普遍信仰基督宗教。  而其它宗教虽然较不普遍,但也拥有不少的信众,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信徒,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着妈祖、土地公、关公、城隍、孔子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他们相互影响融合而成为另一种多神教,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如艋舺龙山寺主祀佛教观音菩萨,也兼祀道教的妈祖、关帝君、文昌君等。这种融合佛道的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相当大,而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

教育与文化

·教育

  台湾现行的教育制度分为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其中正规教育分为“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技术职业教育包括初等技术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所谓的“国民教育”,就是出台湾当局财政拨款,对6-14岁的儿童开办的教育。其中包括小学6年、中学(即初级中学)3年。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凡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庭,将受到罚款等处罚。      高级中等教育,学生在学年龄以15-17岁为范围,分为高级中学3年和高级职业学校3年两种。      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3年制、2年制与5年制不等;所设专业除了高级职校已有的工、农、商、医、海事、家事6类外,还有师范、管理、艺术、体育、新闻等。技术学院则以培养高级实用专业技术人才(技师)为主,主要招收工业职校或工业事科学校的毕业生。高等院校主要招收高中华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经入学考试及格者。大学院校分文、理、法、医、农、工、商及其他学院。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者称大学,不合以上条件者称独立学院。大学或独立学院各学系办理完善、成绩优良者,得设研究所。正规高等院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但师范院校、法律、建筑专业等为5年,医学专业为6至7年。      台湾除了正规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之外,还有多种方式的业余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补习教育等。      总的来看,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发展较快。l950年共有各级学校3l32所,在校学生103万余人,到1994年底,各级各类学校总数已达3784所,在校学生469.95万余人。目前,初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99.31%,中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84.61%,高等教育的净在学率为25.61%,基本做到了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2)重视技术职业教育。60-70年代,由于加工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类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发展,形成了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一技术学院所组成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据1994年统计,职业学校在校学让为52.3万余人。专科学校在校学生36万余人。(3)私人办学比重大。据l994年统计,职业学校中私立占54.6%;专科学校中私立占81%;大学及独立学院中私立占63.8%,学生数占全部大学生数的60%以上。      台湾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积弊。如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教学课程分量过重,程度过难,致使恶性补习成风;教师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群育、美育的教学;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重集体教学,忽视因才施教的针对性教学。升学主义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有些学生精神空虚,忽视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法纪和道德观念,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力图改造台湾的教育,削弱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多年来,台湾当局也向青少年一代灌输以台湾为主体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家认同”意识,塑造“脱中国化”的“台湾人意识”。台湾教育部门新编一套《认识台湾》教科书,从l997年9月开始在台湾中学中试用,1998年9月正式使用。这套教科书歪曲历史,剖裂、否定台湾与祖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系;不讲台湾人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强调“我们都是台湾人”、“‘台湾人’已经成为我们在国际社会共同的名字”;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否定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地位;贬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宣传“台湾文化观”;并且美化日本霸占台湾时的殖民统治,抹杀台湾同胞的抗日业绩等等;以向青少年灌输“台湾生命共同体”和“台湾人的台湾”观念,淡化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分裂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制造“台独”、“两个中国”等分裂活动,已经引起台湾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强烈反对。

·文化

  两岸同胞同宗同文。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素质及存地方式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分。例如;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讲普通话和闽南话、客家话等,书写用中文。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妈祖、关帝君、保生大帝等中国民间神祗。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等。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      当然,出于台湾历史的特殊性,特别是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1949年以来又长时期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状态,80年代以来又推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台湾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相当大。例如,西方政党政治和议会制度的文化观念扩张,祟尚自我中心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泛滥。 日本和西方大众消费文化影响膨胀,大量商品化的消费型文化充斥市场。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享乐主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等、对精神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此外,外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扩大起来。而且出于复杂的原因,包括“台独”势力的活动,近些年来,在大众传媒中使用所谓“台湾话”(闽南话)的比重上升,使用“国语”(即普通话)的比重下降。      台湾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台湾劳动人民和文学工作者勤劳和智慧的结晶。1949年以来,台湾文坛上大体存在着三大文学流派,即: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和流行文学。“乡土文学”主张,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语言来描写现实,反映社会人生,面向白己生长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现代派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抛弃传统,进行“横的移植”,即向西方学习,以描写人性、探索心灵为主,寻找自我。这—派在台湾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艺冲破反共僵化的政治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局限,扩大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所表现出的全盘西化、虚无主义和艺术主义上的倾向,一开始就受到了批评。“流行文学”指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简单,具有休闲性、消遣性的文学作品,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      台湾的戏剧大多数源于中国大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大戏、囝仔戏、仔戏。大戏主要有京戏,闽南的乱弹、歌仔戏、高甲戏,以及日本传入的新剧(话剧)、歌舞剧、播音剧等。囝仔戏由儿童演出,是20世纪初由福建泉州传入的。仔戏又称偶人戏,由大陆传入台湾,如北方的皮影戏、闽南的布袋戏和傀儡戏等。这些剧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兴衰,如今许多传统戏剧已经失传或被遗弃,只剩下话剧、京剧、歌仔戏、布袋戏和高甲戏数种,除话剧外,其观赏者以老年人为主。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台湾电影于60-70年代出现了长足的进步,摄制水平提高,影片市场扩大,影片题材广泛,国际获奖影片增多。80年代以后,台湾出现了以“小成本、新导演”为特色的新浪潮电影和由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文学电影热,题材更加广泛,表现手法更为创新,内容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写实化,在编剧、制体和表演上都具备了相当的水准。但台湾电影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电视、录相带、MTV、KTV等的出现,对电影业造成冲击,使电影业的发展徘徊在艺术与商业化的路口。      台湾电视长期以来主要控制在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和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三家机构手中。90年代后,台湾电视台增多,有公营、私营和党派经营的,各台为争夺收视率和广告客户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台湾地区有200多家报纸,4000多家杂志社,30多家广播电台。此外,台湾美术、音乐、工艺等方面的创作,取得相当的成绩。各县市的文化中心以及民间文化团体,为保存和发展民间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军事

·军事体制

  台湾现行军事体制,基本沿袭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前在大陆时期的军事体制,即“总统”为台军最高统帅,通过军政和军令两大系统领导全军。在军政系统上,“总统”通过“国防部长”对军队行使统率权;在军令系统上,“总统”通过参谋总长对军队行使指挥权。除军政、军令系统外,台湾当局还设有“国家安全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规划“国防”安全及“国家”建设等大政方针。    “国防部”隶属于“行政院”,主管“国防”行政事务,负责军队人事安排、组织编制、军费预算、武器研制与采购、军队设施建设等。参谋总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参谋总部在军令系统为“总统”的军事幕僚长,掌握军队指挥大权;在军政系统上同时又为“国防部长”的幕僚长。参谋总部下辖陆军、海军、空军、联勤、宪兵、海岸巡防及军管区司令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等依据军队的建军方针及原则,拟订本军种的建设规划和作战汁划,战时组织指挥战斗行动,平时组织部队训练。台军还设有总政治作战部,并在军队各级单位设有相应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和部队的内部控制,以及对大陆进行“心战”策反。      李登辉上台后,一直酝酿改革现行军事体制,拟将目前的军政、军令二元化军事体制改为一元化。l998年5月21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了“国防法”草案及“国防部组织法”修正草案,明确规定参谋总长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长,参谋总部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及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原隶属参谋总部的各军兵种司令部等改为直接隶属于“国防部”。未来“总统”对军队行使统帅权时,将直接下令“国防部长”,由“国防部长”责成参谋总长指挥军队。2002年台湾实行“国防法”、“国防部组织法”军政、军令一元化的军事体制正式付诸实施。

·军事战略

  1949年以来,台湾军事战略的调整和演变,大致经历了“攻势作战”、“攻守一体”和“守势防卫”三个时期。    “攻势作战”时期(1949-1969年)。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初期,为防范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积极谋求美国的军事保护。美国出于围堵新中国的需要,派兵协防台湾。1954年,美台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美国会又通过了《台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可动用武力保卫台湾和澎湖。美台协防的目标达成后,台湾当局遂在军事上提出了“确保台澎金马,伺机反攻大陆”的战略方针,并在军事上积极进行各种准备。多次派遣小股部队和特务入窜大陆东南沿海,为其“反攻大陆”创造条件。在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机反攻”的“攻势作战”战略。这在60年代初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后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得共“反攻复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攻守一体”时期(1969-1979年)。1971年台湾当局的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国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虽末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但也意识到依赖美军防卫台湾和武力“反攻大陆”已不切实际。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谋求长期久存,台湾军事战略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是战略思想由“以攻为主”转向“以防为主”,二是战略立足点由“依美协防”转向“独立防御”。在此时期,台湾军队虽未彻底放弃“反攻”念头,但其建军备战的重点已经转到加强防御作战准备方面。70年代后期,台湾军队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步停止了对大陆的武装袭扰和飞机入陆侦察活动。    “守势防卫”时期(1979-2000年)。1979年1月中美建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被废止。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随着这—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虽口头上仍表示奉行“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但实际上已被迫实行“守势防卫”战略。1994年台湾当局发表的《“国防”报告书》中,明确将军事战略由“攻守一体”调整为“守势防卫”。李登辉随后还进一步表示,台湾军队今后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护台、澎、金、马地区的安全”。台湾军事战略思想上的这一变化,是台湾当局政治上谋求“独立政治实体”地位的需要,也是推行制造“两个中国”分裂政策在军事政策上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国民党政权台湾化之后,台湾当局已完全放弃了蒋氏父子时期长期坚持的“光复大陆”的战略目标。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鼓吹“决战境外”。台军将过去“防守固守、有效吓阻”军事战略调整为“有效吓阻、防守固守”,强调把战场推向岛外,把先制反制、主动攻击提升到战略层次,并为此大量采购军备。

台湾交通

·铁路

 台湾高铁700T型列车 台湾早期的铁路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轨道轻便台车,路线绵延全台;目前台湾主要铁路经营管理系由国营企业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莒光号、复兴号,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  在台北都会区,捷运也是主要的铁路运输。第一条捷运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栅线,至今已经形成双十字路网。高雄捷运红线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车,高雄捷运橘线则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车营运。  2007年2月1日,台湾高铁(台湾新干线)-台北市(台北站设于台铁台北车站,为三铁共构体立体建筑(台湾铁路、台北捷运、台湾新干线),未来将结合公路运输(台北转运站))到高雄市左营的台湾高铁开始营运,(可惜全数八站中除少数几站设于市区,多数车站皆设置于偏远郊区)(未来规划将再新增建北中南三站,据时车站将达11站之多,达到高铁台铁化,台铁捷运化之目标)。台湾高铁是规模庞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建设案。其车体技术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但轨道却是使用部分的欧洲系统,是日本新干线系统第一次在非日本区域商业营运。从台北到高雄只需90-120分钟(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铁的出现强烈冲击台湾国内线航空业的生存经营危机。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经停止营运。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是位于台北县平溪乡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另外位于台北县金瓜石矿山于采金时期也拥有许多的金矿铁道,但在1950年代后,由于采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矿脉枯竭,因此随着矿坑的关闭,金矿铁道也走入了历史,目前仅剩仍然在运行中的金矿铁道为台阳合金公司所属的九号、十号坑金矿铁道。

·公路

  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台湾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  至于长途运输方面,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汽车客运。目前台湾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和统联客运为市场龙头。

·空运

  台湾有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2个主要国际机场及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台湾本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公司及长荣航空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复兴、立荣、华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运

  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和历史悠久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  目前在台湾本岛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岗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台湾本岛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另外可以从金门直接搭船前往中国的厦门。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