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史记

白小白 百科词典 2022-10-03 16:56:32
史记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概述

 司马迁画像  作者司马迁画像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史记》的写作,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时代也提出了构建新的历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瑞符,封建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为了编写《史记》,司马迁耗尽了毕生精力。撰写史书,需要大量收集材料。《史记》的取材极其广泛,一是文献材料,二是交游所得。司马迁一生交游很广,彼此过从往来,也获得了许多极珍贵的史料。三是实地采访。司马迁二十岁即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到西汉王朝的全境,在游历的过程中,司马迁还特别注意金石碑刻的记录,开创了运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纪》等。    如果仅仅是历史材料的堆积,当然也完成不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之所以蒙受奇耻大辱却“就极刑而无愠色”,是因为具有伟大的抱负。他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只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艰苦卓绝的编写工作,给中国历史学留下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史记》的内容和体例

《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  《史记》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西汉博士褚少孙补之。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褚少孙虽才识不足也不至于如此。另有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其中:  《本纪》 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本纪》也是全书的总纲,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 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表”,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 记述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 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或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 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中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七十篇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摆在全书的最后,这是古代学者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史料来源

  简牍 《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   档案 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迁当任太史,因此能见到汉初档案如诏令、记功册等,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   见闻 比如文中有诸如“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等;   游历 比如文中有诸如:“余尝西至崆峒,北至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纪》);“余登庐山”(《河渠书》);“吾过大梁之墟”(《魏公子列传》)等。

《史记》目录

·本纪

  三皇本纪 (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           史记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有一说认为可当为《秦始皇本纪》的上篇。)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史记作者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有一说认为此篇未阙)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有一说认为此篇未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世家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吴国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齐国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鲁国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燕国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管国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陈国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卫国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宋国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晋国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楚国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越国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郑国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赵国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魏国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韩国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田齐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孔子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陈胜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吕后(汉高祖后),薄姬(汉文帝母),窦漪(汉文帝后),(薄皇后(汉景帝后,后废)),王娡(汉景帝后),(陈娇(汉武帝后,后废)),卫子夫(汉武帝后)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楚元王刘交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荆王刘贾,燕王刘泽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齐悼惠王刘肥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酂侯萧何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平阳侯曹参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留侯张良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曲逆侯陈平,安国侯王陵,辟阳侯审食其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绛侯周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孝王长子),梁平王刘襄(梁共王子),济川王刘明(梁孝王子),济东王刘彭离(梁孝王子),?阳哀王刘定(梁孝王子),济阴哀王刘不识(梁孝王子)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汉景帝十三子为王:栗姬子: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临江闵王刘荣;程姬子: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子:赵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子: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儿姁子: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汉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子:□怀王刘闳;李姬子: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伯夷,叔齐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管仲,晏婴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司马穰苴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孙武,孙膑,吴起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伍子胥,白公胜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孔子弟子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商鞅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苏秦,苏代,苏厉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张仪,陈轸,犀首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樗里疾,甘茂,甘罗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魏冉,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白起,王翦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孟子,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环渊,接子,田骈,荀子,(公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墨翟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孟尝君田文,冯驩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平原君赵胜,虞卿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信陵君魏公子无忌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春申君黄歇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第十九-范雎,蔡泽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乐毅,乐间,乐乘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廉颇,蔺相如,李牧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田单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鲁仲连,邹阳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屈原,贾谊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吕不韦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始皇)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李斯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蒙恬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赵王张耳,陈余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魏豹,梁王彭越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淮南王黥布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淮阴侯韩信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韩王信,燕王卢绾,阳夏侯陈豨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田儋,田荣,田横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北平侯张苍,汾阴侯周昌,广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补:车千秋,韦丞相,魏相,邴吉,黄霸,于定国,韦玄成,匡衡,)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郦食其,陆贾,平原君朱建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建信侯刘敬,稷嗣君叔孙通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栾布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袁盎,晁错,邓公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张释之,冯唐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万石君石奋,牧丘侯石庆,建陵侯卫绾,塞侯直不疑,周仁,张叔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田叔,田仁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扁鹊,淳于意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吴王刘濞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鼢,灌夫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韩安国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李广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卫青,霍去病(补:尝从卫将军之裨将:李广(已有传),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曹襄,韩说,郭昌,荀彘;尝从骠骑将军之裨将:路博德,赵破奴)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公孙弘,主父偃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司马相如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淮南厉王刘长,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汲黯,郑当时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诗:申公,辕固生,韩婴;书:伏胜;礼:高堂生,徐生;易:杨何;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江生。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侯封,鼂错,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大宛,康居,乌孙,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郭解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仁,韩嫣,李延年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淳于髡,优孟,优旃(补: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王先生,西门豹)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司马季主〔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记》版本

  《史记》版本众多,目前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北宋时期的《史记集解》单刻本。南宋的黄善夫刊本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扉页  《史记》1982年版 中华书局发行的《史记》,分简体和繁体版本,也有带“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当今最好的版本。  白话文则有韩兆琦译注的《新白话史记》(简化字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正体字本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张烈等人译注的《史记》(简化字本由贵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体字本由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书则有哈佛燕京社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编《史记索引》、李晓光、李波编《史记索引》、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仓修良主编《史记辞典》等。  历代重要善本有:  南宋黄善夫刻本(简称“黄善夫本”)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刻二十一史本(简称“监本”)   明朝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简称“毛刻本”或“汲古阁本”)   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简称“武英殿本”或“殿本”)   清朝同治年间张文虎整理,金陵书局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百三□卷(简称“金陵局本”)

《史记》的评价

  鲁迅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当然,司马迁修撰《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

研究考证

·篇数及续补

 《史记志疑》(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梁玉绳) 《史记志疑》(清朝·梁玉绳)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卫宏给《汉书旧仪》这本书作注,说道:“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考据与集注

 《史记探源》(清·崔适)《史记探源》(清·崔适) 《史记探源》(清朝·崔适)《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唐朝时期,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  《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史记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校勘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研究专著综述

  《史记校正》 王叔岷《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自宋朝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工具书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