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魏姓

王婧伊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6:41
【姓氏溯源】金姓←魏姓→陶姓   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0位。在2007年统计全国姓氏人口排行第47位。

魏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原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毕国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姬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同宗晋国,成为晋献公姬诡诸的大夫。   毕万入晋后,受到晋国君主的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国以赵夙御戎车,姬毕万为右乘,率晋军讨伐霍、耿、魏三个小诸侯国,并一举攻灭了他们。原姬姓魏国成为晋国的一个邑,其子孙当时就有以原国名为氏者,形成了魏氏最早的一支。后来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魏国(今山西芮城)赐给姬毕万做为食邑,并任命他为大夫。之后,此后,姬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世代称为魏氏,与先魏国的魏氏合了在一起。   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姬卜偃知道后,就预言姬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   这在典籍《玉篇》中有说明:“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是高大宫门的台观。在典籍《文选》中也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   姬毕万的后代自入晋国受封到魏邑之后,逐渐显贵。   在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中,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这在史籍《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新唐书》中则,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从魏文侯元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从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二百年,共历九位国君:   魏文侯(魏斯、魏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魏武侯(魏击,公元前395~前370年)→魏惠王(魏莹,公元前369~前335年)→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34~前319年)→魏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魏昭王(魏遬,公元前295~前277年)→魏安僖王(魏圉,公元前276~前243年)→魏景湣王(魏午,公元前242~前228年)→魏王(魏假,公元前227~前225年),这就是郑樵在《通志》中所说的“二侯七王”。   姬毕万的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始皇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王族和国民为不忘故国,就以故国魏为姓氏,形成魏氏家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之舅芈魏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魏冉,全名为芈魏冉,楚国贵族,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武王嬴荡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熊槐的女儿。由于楚怀王早先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县),故号穣侯。   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芈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职务,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睢当宰相,封为“应候”,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另一个庞大的魏氏族群。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   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   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   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南宋时期蒲江魏了翁,属于冒姓改姓为氏。   据宋《稗录》记载,南宋时期有一位魏了翁,原本姓高。高氏源出姜姓,由于他小时候寄养于姑父魏氏家中,遂改魏氏。   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今四川成都),是著名的南宋后期大臣、理学家、思想家。   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而魏了翁却能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魏了翁著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中所罕有。   在魏了翁的后裔子孙中,多沿以其冒姓为姓氏,世代称魏氏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   兀良哈·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原为成吉思汗家的门户仆从。早年随从兄长兀良哈·哲勒篾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屡立战功,是成吉思汗最忠诚的战友,为四猛将之一。   兀良哈·速不台的封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明朝初期,兀良哈·速不台的后裔子孙分别冠汉姓为魏氏、乌氏、吴氏、于氏等。   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著名的明朝大臣魏校,先世本姓李,官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魏校是明朝初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庄渠遗书》,是“崇仁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学涵养极深,气象浑厚,生机盎然,一团和气。他门生弟子满天下,其学“以仁为心,以心举国,仁之天下”,极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在魏校的后裔子孙中,多沿以其冒姓为姓氏,世代称魏氏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明时期西域来华诸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见于明朝将领魏实,原名黑纳。 “黑纳”,古阿拉伯语为Hindu,可翻译为“庆贺、祝贺、颂扬”等汉义,完全适用于取名。在元、明时期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就有译为“黑纳”者。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就记载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清康熙三十七年碑),魏黑纳,当是汉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汉名。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任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生息繁衍,遍及湖广各地。   在清同治一朝以前,回族魏氏在西北地区即为大族。据文献《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的记载,回族魏氏在清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在文献《咸阳县志》中也记载,仅在清道光年间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回族氏五十户之多。   回族魏氏,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湖北两阳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女期女真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兀颜部,亦有源出辽西鞑靼乌丸部之说,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乌雅氏所冠汉姓有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该族首领乌雅·额布根在明末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列入正黄旗,其子乌雅·额参,初授膳房总管,后以军功授世管佐领。到了乌雅·额参之长子,取“乌雅”的谐音汉字“魏”为汉姓,名为魏武。魏武官至护军统领,后来将女儿适与清康熙大帝,为德妃,生爱新觉罗·胤禛。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11月,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雍正皇帝,尊生母德妃乌雅氏为仁寿皇太后,未册封。到了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农历5月23日,仁寿皇太后驾崩,到农历8月,雍正皇帝追册仁寿皇太后谥号“孝恭仁皇后”,追封孝恭仁皇后的三世祖先乌雅·额布根、乌雅·额参、魏武并为一等公,世享荣耀。自魏武开始,该支满族乌雅氏族人皆冠汉姓为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倭彻埒氏,亦称乌哲勒氏,满语为Uce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魏氏、倭氏、苏氏。   ⑶.满族倭彻赫氏,亦称文车亨氏,满语为Ucehe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魏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出自明朝时期鄂伦春魏拉依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世居精奇里乌喇(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ilalr Hala。   鄂伦春族、满族魏拉依尔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魏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佤族,出自明、清之际佤族斯内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末清初,在云南西盟地区佤族巴饶克部斯内氏。   佤民族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是“山居人、山民”的意思。周、秦时期,佤族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朝时期称“濮子蛮”,宋朝时期称“濮蛮”,明朝称“古剌”,清朝时期则称“嘎剌”、“哈瓦”。   在旧社会,当地傣族土司贵族称佤族人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卡佤”这种称呼带有强烈的侮辱性。   佤族巴饶克部斯内氏,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改姓氏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清朝时期汉军绿旗统领魏清泰,属于汉夷互改为氏。   据史籍《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高宗孝仪纯皇后魏加,本汉军八旗汉姓,抬入满洲八旗,改满姓魏佳氏。” 孝仪纯皇后魏加,是汉军绿旗统领、内务府管领魏清泰之女,清高宗乾隆大帝的孝仪纯皇后,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魏加生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7月15日生固伦和静公主,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7月14日生和硕和恪公主,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晋为皇贵妃。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皇贵妃魏加病逝。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爱新觉罗·颙琰后成为清仁宗嘉庆皇帝,乾隆大帝因此金册追赠皇贵妃魏加为孝仪纯皇后,后嘉庆皇帝尊其为皇太后。   魏加本属于汉军旗,其父魏清泰亦为汉族人,因女为皇贵妃,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将其“抬入满洲八旗”,改满族姓氏魏佳氏,满语为Weigiya Hala。   在魏佳氏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孙中,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复汉姓为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按:   满清王朝自从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玉儿定下“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之宗法后,并不是要所有的满族人不能与所有的汉族人结婚,而是允许在八旗内部通婚,但是在旗之人绝不允许与旗外汉族人结亲。乾隆大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如此变着方法娶汉女为妃。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姬毕万、芈魏冉(熊魏冉)、魏揭(王元寿)、魏了翁(高了翁)、兀良哈·速不台、魏校(李校)。

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长,行二,生没未详,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十五都乾农乡尽林里,铁蛇冲发派于明正统年间任武昌通判致仕乐,归后复从兄九万仕楚至乱离知其时,不可为故果于避世漱石枕流风格,古朴览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于斯土常兴文敏公为知己友,敏公爱子淑才貌学两优纳为东床后没,葬益阳鹅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没未详,葬益阳章公山与夫合塚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晋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宁乡荥阳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孙,字树玉,号立斋,原籍南昌府新建县铁柱宫,由贡兴托吉安府教论遂家於府城城隍阁侧。宋祥兴元年创业於卢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为淳塘始祖。宋湻祐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时生,元皇庆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时没,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祐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时生,元延祐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时没,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间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八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3%左右。   魏氏族人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五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河北巨鹿)。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两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 1.先秦时期:  魏氏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这一支系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   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争斗了二百多年,秦国对魏国有宿怨,又因秦国灭魏国时,久攻大梁城不下,大梁城破魏王降秦时,秦王朝对魏国王室的处置是残酷的,不但杀掉了魏王假,连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放过,还将魏王族和部分贵族俘虏迁至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部),置于秦政权的直接监督之下。但是,武力可以灭亡或征服一国,却不能消除当地人民对武力征服者的仇恨。同样,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和贵族对秦王朝充满了仇恨,他们伺机推翻秦朝,恢复故国。 2.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魏氏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任城(今山东微山)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此时,魏氏还有一支迁入四川。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氏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江西,或迁入福建等地。 4.唐、宋以后:   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其主要迁徙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宋朝以后,魏氏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魏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甘肃等地。 5.移居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和《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间“蛮獠”(一说即山越人,汉末至隋唐时对分布在今苏、浙、皖、赣、闽、粤等省部分山间越人的通称)骚乱,唐高宗诏令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三千六百人,将士一百三十二名,前往七闽百粤之交界绥安县,相视山源,开屯建堡,“以靖寇患”。随陈政入闽的将士都是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其中魏有人任军谋祭酒(参谋),魏仁浦任府兵队正(军队小头目),他们将魏氏活动区域推进到今福建(这也是史籍中魏氏入闽的最早记载)。陈政率部入闽后,由于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生病乃至病亡者较多,难以战胜“蛮獠”,便退保九龙山(今福建九龙江上游),奏请朝廷增兵。朝廷命陈政兄陈敷、陈敏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五千余众(据福建云霄县统计,随陈政入闽将士眷属姓氏实际上共有八十四姓,其中就有魏氏)增援,陈政之母魏敬及子陈元光随行。队伍行至浙江、福建交界,陈敷、陈敏染病而死,足智多谋的老夫人魏敬,强忍悲痛,与孙儿陈元光一起率军南下与陈政会合。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染病而死,陈元光以膺扬将军代父领兵,魏敬参与军机,制定方略,经过百余次战斗,终于平定了骚乱。魏敬又协助陈元光驻兵屯垦,教育当地人种桑,举办学校,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事业。魏敬在福建寿终,终年八十岁,漳州人怀念她,为她建造庙宇,尊称为魏妈庙。   魏氏在台湾诸姓中居第四十四位,主要集中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大多是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移居而去。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征的十七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魏进兴居南靖梅林乡。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汴梁兰封(今河南兰考)魏良佐,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卜居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玉淑生子元、亨、利、贞。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送宋帝赵昰退居赣州。后元军南下,赵呈逃往福州,赣州大乱,兄弟四人逃往福建宁化,在此分手,各自逃命。其后,魏元徙居惠州长乐(今广东五华),为一世祖;亨迁福建汀州,后迁惠州龙川县。魏元下传十三世至魏应诰、魏特敬时,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在新竹新埔上寮开垦基业。明清两代,魏氏族人入台者以魏征裔孙魏弥之后为众,余者为开封兰考人魏良佐之后。   明宋神宗万历年间,最先有一位叫魏亮的人,从福建至台湾,垦荒开基,是魏氏落籍台湾的先驱。据说,后来一直在台湾郡城开设“张珍山号银铺”者,就是当年魏亮之后,至清咸丰初年,已传八代。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在台率众起义,反清复明,为平息这一起义,福建同安人魏大猷随军入台,并因平息有功而升安平水师协镇。此后,魏大猷就定居在安平。康熙末期,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文仲从福建漳州徙居台湾台南市一带,后移居至台中县乌日乡。雍正年间,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习赋、魏祉千、魏可俊从福建漳州南靖移台,魏习赋、魏祉千垦居今台中一带,魏可俊垦居今桃园县中坜一带。乾隆年间,魏进兴派下魏愧烈从福建汀州垦居今台湾新竹新埔一带;魏文兆、魏秀明、魏阿桂、魏恭朴、魏元商、魏俊生、魏隆康、魏庆荣、魏四洪从福建漳州南靖先后垦居今台中市一带;魏天植从南靖垦居今桃园县大园乡;魏清连从南靖垦居今台北县八里乡。   魏弥后裔魏进福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德宽从福建汀州永定垦居今彰化市一带,魏行春从永定垦居今桃园县平镇乡,魏彰德、魏浩、魏朴义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垦居今新竹县新埔镇下寮里;嘉庆年间,魏龙美从永定垦居今台中县东势镇。魏元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国云、魏应贵、魏成汉从长乐垦居今新竹县;魏特敬之妻魏刘氏携四子魏忠元、魏四妹、魏善志、魏阿尾从广东惠州陆丰入垦今新竹县一带;魏宣俊、魏国汉、魏嘉凤、魏君伯从长乐徙居桃园县龙潭乡。道光年间,魏元派下魏朝恩、魏斐茂、魏斐捷、魏春贵从陆丰垦居今新竹一带。   1945年台湾光复,1947年中华民国组成台湾省首届政府,江西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魏道明走马上任。此公原从事司法工作,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律师,任过司法部代部长、部长,一度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办过报纸,又在行政院秘书长位子上干了一段,后又驻节法国、,回国后任立法院副院长之职。此后,他卷入蒋中正父子与孔祥熙的内争中,不得已买通宋美龄离台寓居,后又返台,1966年就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之职,1978年在台北病逝。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省,一些魏氏人士移居其地。北京人魏景蒙早年入燕京大学,曾任天津《庸报》、《上海时事新报》、《大陆报》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专门委员、中宣部驻上海办事处主任,1949年移居台湾后,任路透社特派员、“中央通讯社”副社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央通讯社”社长等职。陕西长安人魏炳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曾任国民党军队的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北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任国民党第十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后到台湾,1971年病逝。   台北市人魏火曜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学士、博士。台湾光复后即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1953~1962年间兼台大医学院院长,曾在纽约、波士顿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任历届评议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魏火曜儿科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等职。原籍湖北黄冈的魏镛随父母迁台后,在“国立政治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又在俄勒冈大学获国际关系学学士、政治学博士学位,1975年当选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他是非籍及亚裔学者中第一个获此职衔的人。同年,由于成就突出,他当选为国际关系学会比较及科际研究理事会理事。他曾当选为杰出教育家,并两度入选“科学名人录”,1977年还获“艾森豪威尔奖”,1975年魏镛返台担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政治研究所及台湾大学教授;翌年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 6.迁徒海外:   魏氏移居海外始于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据《五华魏氏族谱》载,魏应诰、魏特敬从大陆迁台后,他们的后裔又从台湾徙居世界各地:魏鼎高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去,后又到加拿大定居;魏松于1910年到印度尼西亚,曾任马来西亚立法会议员、致公党副主席。   公元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留学、办实业等原因,到海外谋求发展的魏氏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中不乏有建树者。例如洛杉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高级工程师魏建荣等。据《长垣县志》载:号称烹饪之乡的河南省长垣县有魏氏厨师多人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苏联、加拿大、尼泊尔、法国、德国、坦桑尼亚等国从事中餐经营。  

郡望堂号

·郡望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 城:任城历史悠久,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庚午,公元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朝时期,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而济宁之称,自此沿用不替。明初为济宁府,后改为济宁州,废任城县。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废,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复为直隶州。辛亥革命(辛亥,公元1911年)之后,废除封建帝制,在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州置济宁县。在此期间,济宁除设县外,先后分别设道、专员公署等省府派出机构,县隶属之。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3月设伪济宁县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将城区划出设立济宁市。8月,将济宁县北部四个区划出,新建济北县。1949年9月,济宁县并嘉祥县。1951年2月,济北县改称济宁县。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83年10月,济宁县改称济宁市郊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堂号

  巨鹿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   九合堂: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魏绛。当时山戎向晋侯请和,魏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国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八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其子孙后代因以为堂号。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治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十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阁堂:资料有待补充。   矩鹿堂:资料有待补充。

魏姓家谱文献

  详见》》魏姓家谱文献 

魏姓字辈排行

  详见》》魏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任城。全联典指魏氏源流和郡望。   系承毕万;望出巨鹿。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毕万,受封于魏,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上联典指唐朝初期政治家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少年时孤贫,曾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失败后归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唐太宗时升任谏议大夫,前后上谏二百多件事,多被采纳,贞观年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任侍中(宰相),封郑国公。他曾提出著名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言,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并引用《荀子》中的话,说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还曾写《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批评唐太宗没有保持唐贞观初年的优良传统,唐太宗后来把它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他著有《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他去世后,唐太宗失声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举贤良,为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强势力。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魏绛,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符救赵。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上联典指魏无忌,战国魏昭王子,封信陵君,为“四公子”之一。下联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为鉴。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人魏绛,即魏庄子,历官中军司马、新军之佐、下军之将。曾极力主张与戎族和好,被晋悼公采纳,使晋国领地得以扩展。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人。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北魏时官太学博士、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奉诏编撰《魏书》,后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鹤山受业;虎观谈经。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思想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5),字华父,号鹤山。官至权工部侍郎。后知道潭州,(今湖南长沙)、绍兴、福州,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陆九渊,有《鹤山全集》。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五官中郎将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学,习鲁诗,举明经,永平初为博士。时会嵇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问难。再迁骑都御。   鹤山守道;虎观谈经。同上。

·七言通用联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人,几登相位,封于穰,号穰侯。五国破齐后,加封陶邑,富比王室,为当时“四贵”之一。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三才子之一。   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此联为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阮芸苔赠魏春松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通经致用,拜夷为师。上联典指唐朝初期的政治家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今河北馆陶)。唐太宗时期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用舟与水比君与民,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其谏二百余事见于《贞观政要》。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研究经术颇深,和龚自珍同属“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称政谱,德薄黎民。上联典指唐朝初期的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人即负国,何忍负之。此联为清朝名人魏向恒撰书联。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上联说东汉朝时期的任城人魏应,字君伯,少年时学《鲁诗》,举明经,汉永平年间,历官博士、光禄大夫,汉建初年间任五官中郎将。弟子有数千人,很受汉章帝器重,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学者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宋庆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嘉庆知府、汉州知州、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西父忧时,曾在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他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远;一湖临庙,万顷波涛眉宇清。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边魏氏宗祠联。   窍符救赵,战国雄风,莫恋遥遥华胄;问难谈经,传家儒学,当思穆穆文宗。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四里墩魏氏宗祠联。

·典故、趣事

  结草:语出《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魏犨(又称魏武子)当时有个宠妾叫祖姬,据说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说:“万一我战死,就让祖姬改嫁,别耽误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临死前却要家人让祖姬殉葬。他逝世后,小儿子颗认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乱时提出来的,与他平时的主张不一致,不应该听从,所以坚持让祖姬改嫁了。后来颗在同秦军杜回交战中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间。杜回健步如飞,追杀过来。可是当他杀到草地中间的时候,忽然间步履艰难,几次踉跄欲倒。魏颗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丛中,把长长的草结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绊索,杜回到了这里,就像陷入了罗网一样。魏颗大喜,赶快驱车冲上前,把杜回捉住,打败秦军。后来魏颗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亲,他因为感谢魏颗的救女之恩,特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助魏颗一臂之力。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   结草衔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典故: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结草”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的儿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衔环”是古代神怪小说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逝世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逝世后让他这个妾陪葬。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九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四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这是两个很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魏姓名人

·魏姓历史名人

  魏武子:名犨,晋文公“五贤”之一。  魏颗: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成语“结草衔环”中“结草”故事主人公,见于〈左传 · 宣公十五年〉。  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九合诸侯”,使晋国成为山戎之主。谥号昭子。  魏舒: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军事改革家。一次在太原与白狄的战争中,建议“毁车为行”,取得胜利,是中国古代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先声。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代替韩宣子执晋国政。谥号献子。  魏桓子: 又称魏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领袖,与赵襄子、韩康子共灭智伯瑶,三分其地  魏斯:即魏文侯  魏击:即魏武侯  魏罃:即魏惠王  魏无忌: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魏冉:战国时秦国丞相  魏相:西汉宣帝时御史大夫,丞相  魏应:东汉今文经学家,曾参与汉章帝时期在洛阳白虎观举行的著名经学会议  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  魏朗: 东汉党锢之祸中“八俊”之一  魏续:东汉末年吕布部将  魏种:东汉末年曹操将领  魏攸:东汉末年刘虞将领  魏延:三国时蜀国将领  魏华存:西晋女道士,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太师,称“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  魏收:南北朝时期北齐史家,二十四史之一〈魏书〉作者  魏徵:唐代太宗时大臣  魏野:北宋诗人  魏胜:南宋名将  魏了翁:南宋时思想家。原姓高。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魏学曾:(公元1525~1596年),字惟贯,号确庵;泾阳西关魏家壕人。著名明朝军事家、政治家。  魏忠贤:明代末期著名宦官,原名李进忠  魏学洢:明代末期东林党人魏大中之子,作《核舟记》。  魏升:(公元?~1517年待考),字大临;仙游龙华金沙人。著名明朝抗倭首领。   魏象枢: 清初大臣和学者  魏禧:清代初期散文家  魏源:清代思想家、史学家  魏为尊:清代文人,字虚受,浙江嘉善人。贡生。性耿介,工诗,善画山水。

·魏姓近现代名人

  魏宸组:(公元1885~?年),字注东,湖北江夏人。著名近现代外交家。   魏康侯:(公元1886~1953年),陕西省泾阳魏家壕人。著名爱国商人。   魏金山:(公元1927~今),山东蓬莱平畅乡魏家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魏崇良:(公元1903~1982年),广东五华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1943年日寇飞机空袭重庆,魏崇良当时任第一路副司令,亲自指挥战机,击毁敌轰炸机一架。  魏道明:(公元1901~1978年),字伯聪;德化人(今江西九江)。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主席。   魏敏学:(公元1942~),黑龙江汤原人。原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   魏建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魏鸣泉:中国最早的声乐教育家  魏秀仁:文学家  魏荣爵:声学家  魏巍:现当代作家  魏明伦: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编剧  魏龙豪:1927年10月30日生,北京人,本名魏苏,相声演员,无师承。    魏金山:1927年4月5日生,山东省蓬莱县平畅魏家村人,海军中将。  魏金栋: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演员  魏海敏:台湾京剧名伶  魏绮珊:前无线电视记者及主播  魏派贤:前亚洲电视记者,后步梅思贻后尘转投星岛日报。  魏礼群: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魏骏杰:香港演员  魏宗万: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著名的影视话三栖演员,曾在《三毛从军记》、《三国演义》、《水浒》等70多部电影、电视剧和话剧中饰演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 现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  魏积安: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诸由南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艺术指导、党委常委。  魏凌洁: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第二届十佳主持人。  魏晨(Vision,1986年2月22日-),2007快乐男声季军,天娱传媒、步酷音乐旗下艺人。  魏三:朝鲜族,原名魏武才,行三,就叫魏三,著名二人转演员。  魏敏芝:13岁因出演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而一举成名,于2004年和2005年两获中国全国青年征文比赛大奖,是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河北分会主席。  魏雪漫:歌手,代表歌曲《懂了爱》。  魏家福,1950年出生,江苏省人。历任中国-坦桑尼亚联合海运公司总经理、中远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天津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魏敏学:1942年3月生,汉族。黑龙江省汤原人。1993年起任吉林省副省长。2002年3月任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魏书明:江苏睢宁人。1989年调任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厅党组书记。1993年任省政协常委。在大学学报、文史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小品三百余篇,计百万余字。  魏友元:1962年12月生,湖北天门人,现任潜江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魏家祥:生于1968年10月20日,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野新人,祖籍中国广东省陆丰市,现任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通晓华、巫、印三种语言。  魏晓南:回族,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  魏小军:女,哈尔滨人,演员。  魏积军:国家一级演员,裘派花脸。  魏国强:1964年11月出生,江苏丹阳人,中共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市委组织部长。   魏仁芳:(Alan Budi Kusuma,1968年3月29日-),印尼羽毛球运动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

·魏姓帝王国君

  从魏文侯至魏王假,魏国凡八传,历九君:  魏斯:(公元前?~前396年待考),一名魏都,魏文侯,魏桓子之孙。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一代国君,魏国的创建者,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24~前387年为期四十七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击:(公元前424~前371年),魏武侯,魏文侯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二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86~前371年为期十六年,终年五十四岁。   魏罃:(公元400~前319年待考),魏惠王,亦称梁惠王,魏武侯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71~前319年为期五十二年,终年八十二岁。   魏嗣:(公元前?~前296年待考),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18~前296年为期十五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政:(公元前?~前296年待考),魏哀王,魏襄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五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96~前295年为期半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遫:(公元前?~前277年待考),魏昭王,魏襄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95~前277年为期十八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圉:(公元前?~前243年),魏安厘王,魏昭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七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76~前243年为期三十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增:(公元前?~前228年待考),又名魏午,魏景湣王,魏安厘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第八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42~前228年为期十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魏假:(生卒年待考),魏王假,魏景湣王之子。著名战国时期魏国末代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27~前225年为期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