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冯姓

王小贱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8:07
【姓氏溯源】王姓←冯姓→陈姓  冯姓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7位。

冯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   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   郑简子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封予简子,郑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封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   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得姓始祖

  冯简子(宋子产、公孙侨)、冯文孙(魏长卿)、拓拔·觏。
 

冯氏各支始祖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代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冯天麟:清康熙间自句容迁崇城署西。   冯 政:原籍浙江钱塘,宦居南雄,南宋开禧元年与其子景迁居新会古朗甲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村,第五世仪凤由南畔迁居桂洲,其子德仁、德义由桂洲迁大良,德仁居西为西厅房祖,德义居东,为东厅房祖,明景泰三年大良并入顺德,遂为顺德籍。   冯季拔:唐同光二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迁湖南湘阴县上十都三甲洪源洞庭湖两虎岩。   冯有运、冯斗牛、冯斗祥、冯斗壁:元末自南昌府丰城县训上偕三子斗牛、斗祥、斗璧迁居湘潭,后与斗璧加原籍,斗牛、斗祥即开南北二派。   冯 臣:明初自慈溪迁鄞南乡后仓。   冯□□:宋光宗时由诸暨栎桥里迁居会稽雷门乡宁桑村。   冯尚一:冯氏先世本居金陵,南宋初来居诸暨,本支始迁一世祖尚一,元至正时自暨阳之官员领迁友泉乡之燕山。   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54%左右。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冯氏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例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冯氏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

·1.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后期一支冯氏家族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战国后期楚怀王时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有一次,宋国发生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则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得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氏留史第二人。   有一支冯氏家族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氏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还有一支冯氏家族向北,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国再派左庶长(秦国的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   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氏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氏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四十万除二百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其余六国对秦国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逝世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氏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2.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国左丞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秦始皇对冯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冯去疾留守。不料秦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黜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是为秦二世。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随后此起彼伏的秦末各地起义战争大规模爆发,秦朝帝国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氏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都寻找不到冯氏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氏的再度辉煌。   汉朝,冯氏的基本史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氏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氏“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朝是冯氏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朝冯氏一族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氏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氏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氏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氏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朝冯氏家族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开始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大汉朝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份再入关中,定居于安陵地区。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氏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郡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氏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4.隋、唐诸朝以来

  至隋、唐时期,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世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冯氏族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大批名人与高官,形成很多名门望族,促进了家族势力的扩大与广播,使冯氏在此期间进入一个发展巅峰。   由于唐末北方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宋时外族多次入侵,冯氏族人在唐宋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南迁,使冯氏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在元明清时期,冯氏族人更加发展,也历经迁移,进入广东、福建、台湾省等地,有的还远播于海外,从而使冯氏成为遍及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姓。   明、清之际,冯氏一族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世孙冯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五代、五百九十余年。   如今,冯氏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

  始平郡:西晋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长乐郡:长乐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杜陵县:西汉置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东南部一带。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长乐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杜陵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为没收回钱粮而生气。后来孟尝君被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三同堂:冯诞常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常同舆而行,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又叫“三同堂“。   三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大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宝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立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始平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凌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炳堂:资料有待补充。   著存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永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伦正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冯氏家谱文献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谿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年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谿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钞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棲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棲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895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重修花溪上熏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冯翼云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1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西人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朝雨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油麻岭冯氏三修支谱十八卷,(清)冯绍霖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油麻岭冯氏四修族谱,(清)冯芳绥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油麻岭冯氏六修族谱二十七卷,(民国)冯镇嵩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卷、第十二~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湖南中湘石潭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十三卷、第十八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裕家湾冯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三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后仓浣锦冯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义圭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后仓冯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冯圣任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孝冯氏宗谱,(民国)冯谦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慈溪冯氏家谱一卷,冯瑚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字辈排行

  湖北南漳冯氏字辈:“孟宗开应举祖德(泽)耀(启)春(贤)光(阳)”。   湖北潜江冯氏字辈:“锡泽相光培铭源本辉增锦清桂耀先鉴润极烂垣钧滋权烈型铁治枢焕玉铤洁茂炳坦世藻束渭田”。   湖北沔阳冯氏字辈:“泽树学士大启振立纲常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湖北汉川冯氏史公派字辈:“臣宜作纯子尚致顺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湖北汉川冯氏高庙派字辈:“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万家十年远金佑爵德实仰承先训敦品贤良大体从正家道克昌”。   湖北监利冯门派字辈:“文彰新图选诗礼振家声世业隆长泽维遵忠孝名”。   湖北冯氏钟祥派字辈:“士光本毓明道正德成家开国大启景运昌昭世泽”。   湖北荆楚冯氏字辈说明:     潜江龙湾清公支系:润字截止,以润字改用圣字。     沔阳胜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圣字。     汉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圣字。     汉川高庙支系:训字截止,以训字改用圣字。     监利冯家门支系:泽字截止,泽字改用圣字。     湖南华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圣字。     岳阳、监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圣字。     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后启用录新派圣字,如石首辛酉年续谱派已用,即诒字改用圣字。     潜江总口支系:已用派不明,与潜江龙湾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后启用圣字。     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该支系贤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该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变。     钟祥冯家岭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圣字。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湖南华容冯氏字辈:“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四川南充冯氏字辈:“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冯氏一支字辈:“孝友家昌达文章业显荣贤人常继起本立树芳名”。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国政;树立家声。世泽;大树家声: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汉武帝时期出使大宛,当时莎车国王杀害了使,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斩杀了莎车王,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子通四经: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弹铗高风: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西京旧派;郑国名臣: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立业为谋:全联典出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万岁。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   单骑平寇;弱质表忠:上联典自北宋时期的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元帝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五言通用联

  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朝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开国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凌云德泽长: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六言通用联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

·七言通用联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 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同上。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采用清朝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氏宗祠联,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唐朝,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典故、趣事

  再作冯妇:出于《孟子·尽心下》:比喻再干旧行业。春秋时期,晋国有个打虎能手名叫冯妇。在他手里死伤的老虎已经不知有多少了。后来,他忽然表示决心,要做一个不杀生的善士。从此,果然就不再打虎了。过了几年,有一天,冯妇驾着车,经过城外的一处山林,猛听得有人大声喧嚷:“打哟!打哟!”闹成一片。冯妇抬头一看,只见一大群人正在追捕一只老虎。寻老虎逃进一个山弯儿里,背靠石壁,面对人群,张牙舞爪,怒目而视。那些人谁也不敢走近前去打虎,只在那里瞎嚷乱叫。冯妇看见这种情景,立即跳下车来,捋起衣袖,高举拳头直奔过去。趁老虎不备,敏捷地纵身向前,一把抓住它的头顶,拳如雨下。众人也一齐动手,终于把老虎打伤,擒住了老虎。大家都很高兴,同声称赞道:“到底是打虎能手,名不虚传!”冯妇也很得意。可是,当时有些人士听了这个新闻却讥讽冯妇言而无信,笑他不能坚守决心。曾经干过的事,后来不干了,最后却又重新干起来,这样的人,因此被称或自称为“冯妇”,叫做“重作冯妇”、“再作冯妇”或“冯妇下车”、“下车冯妇”。旧时人们多用这些成语来形容重操旧业,不过并不一定包含什么讥讽的意思。   冯谖买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狡兔三窟”、“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的门客冯讙,又称冯谖或冯煖,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及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谖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了他。其他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谖,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久,冯谖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秉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量,派专人为冯谖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谖不再发牢骚了。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谖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谖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到:“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冯谖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皆呼万岁。冯谖随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谖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谖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谖就把以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也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谖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在冯谖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作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赐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赐先王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谖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毫的过失,全仗冯谖的计谋。“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杀马毁车: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开创垂帘听政的冯太后:北燕的勃兴拉开了冯氏复兴的帷幕,北魏统一北方后,以河北长乐信都冯氏为代表的河北冯氏开始频繁活动于北方历史舞台。公元442年,一个名叫冯朗的长乐信都人生了一个女孩,此前他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冯熙。冯朗此刻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双儿女,长大后会介入一场留名青史的变革中,而眼前这个只会啼哭的女婴,三十年后竟然几乎成为一代无冕女皇。冯朗女长成后被选入宫中,初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溶贵人,后得宠而立为皇后,献文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不仅仪容卓丽,而且颇具政治眼光与施政手段。献文帝年幼即位,朝中大事一度由朝中权臣宰相王浑把持,冯太后不甘于此,略施小计,诛杀了王浑,亲自临朝听政,开创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承明元年,孝文帝即位,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事无巨细,一以总之”。她主政期间,积极推动北魏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禄制,整顿吏治,调整机构。此外还致力于推动鲜卑族建立的国家不断吸收汉文化,从而使之牢牢地在北方扎下了根基。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极大地调动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北方经济复苏的步伐,为北魏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而这次改革的主要施行者就是冯太后。孝文帝成人后,冯太后还政于他,曾作《劝戒歌》、《皇诰》等文章劝勉孝文帝。冯太后生活好节俭,不喜欢华丽的装饰,因此甚为士民称道,卒后被谥曰“文明太皇太后”,也称“冯太后”。冯太后性格不好的一面在于她为人疑心甚重,常因猜忌而滥杀无故,朝野为之震惧。   

冯姓名人

·冯姓历史名人

  冯谖:孟尝君门客  冯去疾:秦二世时右丞相  冯劫:冯去疾之子。秦二世时大将军  冯芳:东汉西园八校尉的助军校尉  冯缭:(生卒年待考),女。著名汉朝政治家、外交家。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今河南宝丰)。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三。   冯绲:(公元?~168年),字鸿卿;巴郡宕渠人(今四川渠县)。著名东汉将领。  冯奉世:(公元前?~前39年),上党潞人(今山西潞城)。著名东汉重臣。   冯衍:(生卒年待考),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著名东汉辞赋家、道家。著作有赋、谏、铭、说等五十篇,今已佚传。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冯习: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夷陵之战为大督  冯道:(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晋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 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二十余年。  冯跋:五胡十六国北燕太祖  冯弘:冯跋之弟,北燕昭成皇帝  文成文明皇后:北魏文成帝之妻  冯朗:冯弘次子,冯皇后之父  冯熙:北魏太师,冯皇后之弟  冯清:北魏孝文帝之皇后  冯勤:后汉名臣,官至司徒,以身长见称  冯延巳:五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之师  冯小怜:(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南北朝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   冯润:(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北魏孝文帝的皇后。 北魏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   冯盎:(公元571~649年),字玉昆,号佳漳;高州良德人(今电白霞洞镇),冯宝、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著名隋、唐两朝将领。  高力士(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  冯京:(公元1021~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昌)。著名宋朝三元及第状元。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冯子振:(公元1257~1314年),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县人,后迁湘乡。著名宋、元之际诗人。   冯子振著有《华清古乐府》等书传世,但全稿早已失传。《海粟诗集》收所作散曲甚多,今存小令四十余首,以《鹦鹉曲》为最著;顾侠君《元诗选》从书画卷中搜得若干首;《湘沅耆旧集》又增录志乘内数年,存古今体诗八十三首、词四首。   冯国用:(公元1324~1359年),回族;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冯胜:(公元?~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将领、军事家。   冯铨:(生卒年待考),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庵;顺天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大臣。   冯保:(生卒年待考),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人(今河北深县)。著名明朝宦官。  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人(今江苏吴县)。著名明朝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云山:(公元1822~1852年),又名乙龙,广东花县人。著名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之一,洪秀全所封五王中之南王。   冯子材:(公元1818~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人(今广西钦州)。著名清朝抗法名将。

·冯姓近现代名人

  冯国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总统  冯玉祥: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  冯友兰:中国哲学家  冯特民:(公元1883~1913年),以字行,原名超,字惕庵,后改名一;湖北武昌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冯自由:(公元1882~?),原名懋龙,字健华;广东南海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冯雪峰:(公元1903~1976年),原名冯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扬等;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人。著名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   冯新德:(公元1915~),江苏吴江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桂芬:(生卒年待考),字林一,号景亭,林则徐得意门生;江苏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近代散文家。   冯治安: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七七事变”时任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驻守北平  冯如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  冯骥才:著名作家、画家  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  冯忻忻(君比):香港著名作家  冯沪祥:台湾学者,政治人物  陈冯富珍: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冯景禧:香港地产商、证券商及银行家  冯佩乐:前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现重返东方日报  冯锦堂:无线电视资深配音演员  冯国经:香港机场管理局前主席、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冯宝宝:1970年代香港电影演员  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  冯巩:相声演员,电影演员  冯翊纲:台湾相声瓦舍创办人  冯德伦:香港歌手  冯曦妤:香港歌手  冯元桢:生物工程之父  冯明昊:化学家  冯检基:香港立法会议员   冯华健:香港资深大律师  冯天薇:新加坡乒乓球运动员  冯媛甄:台湾女艺人  冯启聪: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海军上将。

·冯姓帝王国君

  冯跋:(公元?~430年待考),字文起,小字乞直伐,燕太祖文成皇帝。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409~430年为期二十二年。  冯宏:(生卒年待考),冯跋之弟,燕昭成皇帝。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十六国时期北燕国末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30~436年为期七年。
  冯太后:(公元437~486年),女;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之皇后,垂帘听政的创始人。   
上一篇:吴姓
下一篇:韩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