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谢姓

QQ爱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9:23
【姓氏溯源】戚姓←谢姓→邹姓   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0.72%。

谢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被谢氏族人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氏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谱书都说是源于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谢,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说:“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但司马迁在撰著《史记》时,依据《世本》,未将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仅将炎帝附于黄帝,故而在后世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姜,由于以火德王,所以称为炎帝。由于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籍《史记》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建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在史籍《史记》中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今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的炎帝一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史籍《白虎通》中记载:“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史籍《太平御览众》中记载:“神农耕而陶。”第四,史籍《商君书》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史籍《淮南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神,世代敬仰。   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中的记载,炎帝裔族传至商王朝未期,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地。到周王朝以后,他竭力反对周武王姬发以武力进军讨伐商王朝,在周武王灭商纣王以后,他们二人又逃避到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拒食周粟”而饿死,但其后裔子孙仍留在周王朝。   到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摄政周公旦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建申国,为伯爵诸侯,因称申伯,是为申氏一族之始祖。   到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娶申伯之女为王妃,生子为姬静(姬靖),即位后是为周宣王。周宣王继位后,便在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谢国成为申国的附庸国。   到了一百四十年后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于申国位于南阳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荆楚地区的重镇,因此楚文王熊赀发动了攻申国之战,不久即攻克了申国,回兵时顺带又攻击了母舅亲戚邓国。   楚文王在这次战役中,虽未正式灭掉申、邓两国,但楚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入南阳盆地。申国王族子孙及国民在国破时大多逃迁至新都之邑谢国,后即有以新国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之一,史称谢氏正宗。   谢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黄帝后裔申伯的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   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朝王符在《潜夫论》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朝有人认为谢氏是黄帝之后。   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大文豪欧阳修在《谢绛铭》中也说:“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两人皆指出,谢氏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名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   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   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谢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先秦时期司射官,属于以官职称谓字讹为氏。   先秦后期,秦国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军制司射官。后因“射”与“谢”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讹字为姓氏者,称谢氏。   关于射氏的来源,史籍记载不一。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射氏源于晋大夫貌之后。”而在史籍《姓氏考略》中,则认为“射氏由古司射官而来。”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文王南迁时期的楚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氏人祖先。据考证,他们可能源于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入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四川彭水)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说,蜀汉后主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氏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期,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氏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凯里)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汉光武帝刘秀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今广东珠江)北上,奉贡汉朝。汉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牂牁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这个谢恕就是牂牁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牂牁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   不久,东晋王朝灭亡了李氏政权,对牂牁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牂牁郡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牂牁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牂牁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青岩)者称南谢,牂牁郡东应州(今贵州三都)者称东谢,牂牁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者称西谢。 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在史籍《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谢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授谢龙羽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牂牁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唐贞元中期(公元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刺史;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谢文经任牂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第六个渊源:源于牂牁蛮,出自秦、汉之际西南地区三谢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蛮,是中国古代对西、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三谢蛮”,是指东、南、西三支,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   三谢蛮原为一支部落民族,是西汉时期自今重庆涪陵地区南迁至今贵州省境及广西一些地方的古巴人后裔,因其后居地属牂牁郡,故通称其为牂牁蛮。在两汉王朝、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时期,三谢蛮独立生存,并没有归属于任一中央王权。   三谢蛮主要从事畲田耕作,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当时该民族据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等县地,族大人众,酋长世袭。以后居住的方位,约于南朝时期分为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统称“三谢蛮”。直至唐朝初期,“三谢蛮”的首领相偕一起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贡称臣,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   据史籍《旧唐书》、《新唐书》等书记载,唐朝“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今四川彭水)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官僚,西连夷子,北至蛮,其酋长谢元深世为酋长”。当时,三谢蛮所统辖境域地方千里,约东起今榕江县,北至贵州东北境,北邻剑河,西及八寨,南迄广西北境。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农历闰12月丁未,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向唐朝进贡,唐太宗以其地置应州(今贵州思南、德江一带),以谢元深为刺史,隶属黔州都督府。   南谢蛮首领谢强也在之后不久即向唐朝进贡。唐太宗以谢强为南寿州刺史,隶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庄州(今贵州贵阳青岩)。   西谢蛮首领叫谢汕,势力范围在琰州(今贵州镇宁),唐贞观中期被任为功州(今贵州修文)刺史。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今贵州贵阳)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牂牁大首领谢元齐逝世,诏其孙谢嘉艺袭封,其权后被西赵蛮赵氏政权夺取。   在随后的历史演绎中,三谢蛮逐渐融入汉族,如今,贵州谢氏大多为汉族,只有少部分融入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秦、汉之际西南地区谢沐,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壮族、瑶族主要居于中国广西、湖南等地。族中谢氏的来源,主要与秦、汉时迁居谢沐的谢人有密切关联,属于以居地名称汉化为氏。   秦朝末期至两汉、南北朝时期,今湖南江永地区有谢水与沐水两支小河流,为春秋时期越国之地,古越人通称其为“小水”。在战国时期,楚国人霸其地,分称其为谢水、沐水。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其地设置了谢沐县,县名就源自谢水与沐水,县治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桃川镇上甘棠村。   此后,故居于谢沐之地的武陵蛮(今瑶族)、乌浒蛮(今壮族)逐渐按汉俗以居地为姓氏,称谢氏、沐氏等,是壮族、瑶族中较早启用的汉姓之一。   在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族典籍《评皇券牒》中,记载有“奉东门大将军、金骑都尉谢思宠”,可知当地瑶族中当时已经有了汉姓谢氏。在史籍《武岗州志》中也记载,当地瑶族主要居住在十三个地方,其中居于上下渣坪团和小麻溪团者皆有谢氏,为著名大族;广东连山县瑶族中有盘氏、赵氏、李氏、冯氏、邓氏、黄氏、谢氏、韦氏、覃氏等姓氏,其中的谢氏与韦氏、覃氏等姓氏,都是源于壮族,因入赘瑶族而来。   此外,近代以来,一些瑶族人由广西南迁至今越南北部山区生息繁衍,自称为山瑶人,越南人则称其为山由人。这些瑶族人主要由八个大姓组成,其中之一便是谢氏,为大族,近年来与中国大陆过往十分密切。     第八个渊源:源于侗族,出自秦、汉之际西南地区三谢蛮,属于以族称汉化为氏。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隋、唐时期是东谢蛮的活动范围。   东谢蛮的绝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但也有一少部分与西谢蛮部落的族人一起发展成为侗族,其中便有以族称“谢”为汉姓的族人。   侗族谢氏族人主要居住于今湖南省的新晃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县、贵州省的玉屏县等地。新晃县侗族中,有杨氏、吴氏、姚氏、龙氏、谢氏五个著姓。   在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谢氏侗族人北迁至今湖北省的宜恩县潭区、晓关一带,先后建造了十五座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飞山庙。   在新迁的湖北地区,谢氏仍是侗族大姓之一。     第九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高车族直勒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唐书·谢偃传》中的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是卫州人(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他在隋朝时期担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应诏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秀),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谢偃以文学著名于当时。   谢偃,祖先为高车民族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旧唐书》中说,谢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齐政权中任散骑常侍,后改汉姓为谢氏。直勒氏,属于以贵族身份称谓为姓氏,原称“敕勒氏”。   敕力氏,源出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高车族。高车民族,是匈奴民族的近属分支,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朝时期称为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人、柔然人称其为敕勒,而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其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高车民族汉译音之对转。   到公元五世纪时,被北魏王朝击败的数十万高车族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接受北魏王朝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逐渐融入鲜卑民族,而北魏王朝亦接受了高车民族“直勤”这一称谓,成为一种宗室贵族身份的代表,称作“直懃”。后高车族人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族人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逐渐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在北魏王朝时期,“直勤”代表了拓跋鲜卑的“种戚”身份,是指北魏神元帝拓拔·力微、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系的贵族身份。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执政时期,拥有直勤身份的鲜卑拓拔部嫡系贵族还有很多,如使持节征东大将军(安定王)直勤伐伏玄、侍中尚书左仆射安西大将军(平北公)直勤美晨、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勤天赐、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直勤渴言侯、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直勤盖户千、使持节征南将军(京兆王)直勤子推、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直勤驾头拔、侍中太尉(陇西王)直勤贺豆跋等等,直勤这一名号,涵盖了全部北魏王朝宗室的宗亲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直勤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北魏王朝空前强大,统治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地区。在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拓拔嫡系的直勤一系皆汉化改为元氏,另外还有一支出自虏镇东将军(武昌王)宜勒库莫提,改为奚氏,但没有汉姓谢氏。   在谢偃的先祖直勒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一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氏。据史籍《魏书》和《高车传》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三年(公元400年)农历11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北魏道武帝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以直勒孝政身份成为北魏王朝中的贵族,是北魏王朝中拥有直勤身份而非拓拔嫡系的特例之一。在史籍《周书》中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期的人。 而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的及其后裔的世袭直勒孝政身份,是在北齐政权时期由北齐文宣帝高洋改为汉姓谢氏的,这个身份一直沿用到隋朝时期。   按照高车族部落酋长世代相袭之惯,则谢偃之父与敕勒庆都是高车直利喝部酋长敕力犍的后裔,或许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汉姓为谢氏的直勒孝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当年率众降魏的敕力犍,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该支谢氏族人后在河南郡生息繁衍,融入汉族,亦成为河南谢氏中庞大的一支,史称河南谢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⑵.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⑶.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⑷.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⑵.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⑶.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⑷.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得姓始祖

  伯夷、申伯、谢孝政(直勒·孝政)。

谢姓迁徙分布

  详见》》谢姓迁徙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陈 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是谢氏最早发祥地之一,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以望立堂。是谢氏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淮阳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四十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見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朝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哲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著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阁老堂:资料有待补充。   起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乌衣堂:资料有待补充。   宣城堂:资料有待补充。   威怀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葆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新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奕要堂:资料有待补充。   式南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长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继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东留堂:资料有待补充。   奕要堂:资料有待补充。   毓芝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咏梅轩:资料有待补充。   宝翰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谢姓家谱文献

  详见》》谢姓家谱文献

谢姓字辈排行

  详见》》谢姓字辈排行

谢姓楹联典故

  详见》》谢姓楹联典故

谢姓名人

·谢姓历史名人

  谢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汉大臣。汉建初中期,左转下邳令。他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晋朝,由于以谢安与谢玄为首的陈郡谢氏士族位高权重,政治地位极高,引领风潮,所以该时期出现了最多古代的谢姓名人。名人包括:    * 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    * 谢尚: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    * 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    * 谢万:名士,谢安之弟。    * 谢玄:东晋名将,淝水之战前线作战者,谢安的侄子。    * 谢道韫:才女,谢安侄女,谢奕之女,王羲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    * 谢琰:名将,谢安次子,孙恩之乱时殉国。    * 谢灵运:南朝文学家,谢玄之曾孙,著名文人。    * 谢惠连: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之从弟。    * 谢庄:(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学家。谢庄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他评价了公元三~四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谢朓:名士,诗文清新,唐朝大诗人李白称赞他“中间小谢又清发”。  谢声鹤:著《雪溪诗集》。  谢颖苏:著《北溪剩稿》。  谢琯樵:中国著名书画家。  谢浣湘:中国女诗画作家,著《谢浣湘诗存》。  谢锡铭:贵州知府,著作《梦草轩诗词集》。  谢清高:(公元1765~1821年),嘉应州程乡金盘堡人(今广东梅县)。著名清朝航海旅游家。谢清高有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称,著有《海录》一书。   谢子远:(生卒年待考),福建汀州人(今福建长汀),著名清朝将领。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携十六姓人开垦湘地(今湖南),促进和发展了湖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现代名人

  谢又秋: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民国政府府统领,任过东山县首任县长,病故东山县。  谢觉哉:(公元1883~1971年),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宁乡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司法制度奠基人。  谢珂:(公元1892~1974年),字韶卿;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五集团军参谋长。   谢升标:(公元1903~1938年),字若鹏,号小美;浙江临海大田邵家渡西洋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   谢承瑞:(公元1905~1937生),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日凌晨,在坚守南京光华门的战斗中牺牲。   谢富治:(公元1909~197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谢有法:(公元1917~199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谢光:(公元1929~),江苏宜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谢建东:(公元1945~),广东高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冰心:(公元1900~1999年 ),女,原名谢婉莹,笔名悲君、婉莹、男人、冰心等;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著名现代文学巨匠。   谢晋,著名华语电影导演。  谢军,中国大陆国际象棋棋手。  谢庸,中新友好协会会长。著《赤竹坪诗集》。  谢晋元,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军官。  谢赫:(公元1984~),山东青岛人。著名年青商业围棋棋手。  谢娜:(1981年5月6日-),中国大陆女主持人,演员,歌手。  谢国忠:《财经》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港台

    * 谢东闵,台湾政治人物    * 谢长廷,台湾政治人物。    * 谢新达,艺名猪哥亮,台湾极知名的主持人。    * 谢金燕,谢新达之女,台湾知名的闽南语女歌手。    * 谢安安,台湾的记者和新闻主播,现于台湾公广集团中华电视公司(TBS-CTS)播报《华视早安新闻》。    * 谢佳贤,台湾棒球选手,中华职棒兴农牛队。    * 谢佳训,台湾棒球选手,前中华职棒统一狮队球员。    * 谢震武,台湾的律师兼任电视节目主持人。    * 谢祖武,台湾知名演员、主持人。    * 谢贤,香港艺人。    * 谢霆锋,香港艺人,谢贤之子。    * 谢婷婷,香港艺人谢霆锋之妹,谢贤之女。    * 谢婉雯,香港抗SARS而殉职的医护人员 。    * 谢安琪,香港艺人, 丈夫张继聪, 二人均歌手。    * 谢天华(Michael Tse,1967年7月15日-),原名谢兴华,香港无线电视演员。    * 谢钺,贵州知府谢锡铭之孙,国民党团长,居台。    * 谢化成: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驻美国特派员、台湾驻巴布新几内亚代表。     * 谢抗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后勤次长。     * 谢松山,旅居星洲,侨领诗人,华文教育家。著《赤雅轩吟草》、《血海》始称《昭南竹技词》。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