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邹姓

吴迪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20:40
【姓氏溯源】谢姓←邹姓→喻姓    邹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行第67位。

邹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   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史称邹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其后代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   当今的河南族邹氏,多尊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   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   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   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   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   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   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   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得姓始祖

  蚩尤、微子启、曹挟、正考父、勾践(姒驺、姒菼执)。

迁徙分布

  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位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邹氏族人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族人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朝时期,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今陕西中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南部和宁夏)。   西晋时期,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   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族人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朝初期,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族人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唐德宗贞元末年(公元805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闽北邵武等县。   北宋时期,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说明北宋时期已有邹氏族人居于广东地区。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后代散居于闽、粤大地,后扩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平县、台湾省台北县等地。   现在侨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两地迁去的。

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秦汉朝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有“讽谏堂”。   肇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正学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显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吹律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爱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近圣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佑堂:资料有待补充。   元恺堂:资料有待补充。   柏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东鲁堂:资料有待补充。

邹姓家谱文献

  详见》》邹姓家谱文献

邹氏字辈排行

  详见》》邹氏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五言通用联

  谏言愿学集;檄文革命军:上联说明朝时期的大臣、万历进士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有《愿学集》。下联说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公元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幼习经史。1904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福建支长。著有《革命军》,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七言通用联

  襜惟按,清威重;棨戟凝香雅望高:全联说清朝时期的礼部尚书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书赠联语。邹一桂,无锡人。工绘事,并有《小山文集》。   鼓琴自荐受相印;究学成功观阴阳:上联说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政治家邹忌,他曾以鼓琴自荐,向齐威王进说,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间,讽谏齐王进贤纳谏,整饬军容政纪,厉行法治。一年后受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曰成侯。下联说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驺衍。齐国人。他学究九天人,雄于辨口,号“谈于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有《邹子》等,已佚。

·八言以上通用联

  道气禀江山之灵秀;诗章夺月露之高华:上联说明朝时期的大臣邹元标,九岁通五经。母死后,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卒谥忠介。下联说宋朝奉议郎邹定,字信可,新兴人。有诗名。   上疏直言,真大臣风度;遗书曲谕,洵良友箴规:上联说明朝时期的进士邹智,字妆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上疏极言时事,诬谪广东石城卒。天启初道谥忠介。有《立斋遗文》。下联说汉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的好友邹长倩,初,弘举贤良,贫不能起,长倩以衣费资之。复赠以生刍(草)一束,素丝一襚,扑满(储蓄钱币用的瓦罐)一个,并致书曰:“刍束则谨,心纵则骄;丝积微至著,善虽小而为大;扑满土器……有入无出,则有倾覆之败,可不戒乎?”后人谓之三事誉。 

邹姓名人

·邹姓历史名人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  邹衍:战国时末期的齐人。长于思辩,倡九州说、五德终始说,为阴阳家的先驱。著书立说,名重诸侯,燕昭王曾师事之。因其言论迂大而闳辩,齐人称之为“谈天衍”。  邹阳:(公元前206~前129年),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著名西汉文学家。邹阳有文章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邹鲁氏:其女为帝喾之妃。黄帝战败蚩尤,千其民于“邹鲁”之地。  邹靖:三国演义中一个城池的太守。  邹勇夫:唐末名将。  邹应龙:(公元1172~1244年),字景初;泰宋人(今福建泰宁)。著名北宋大臣。   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著有《愿学家》。  邹守益:明学者,官至南京国子祭酒。著作有《东郭集》。   邹亮:(生卒年待考),字克明;长洲人。著名明朝学者。著有《鸣珂漱芳诸集》,传于世。   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甘肃兰州人。明嘉庆时任云南巡抚。  邹伯奇:清代科学家。曾测绘广东省地图,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浑球仪和七政仪等仪器。  邹汉勋:(公元1805~1853年),字叔绩;新化罗洪人(今湖南隆回)。著名清朝经学家。十六岁助邹兄汉纪编著《春秋左氏地图说》、《博物随抄》等,十八岁即自编写《六国春秋》。参与校刊《船山遗书》。为魏源著《书古微》参订《尧典释天》,并为其书绘制《唐虞天象》、《璇机内外》、《玉衡三建》诸图。著有《五均论》、《六国春秋》、《广韵表》、《说文谐声谱》、《贵州沿革表》、《水经移注记》、《南高平物产记》、《颛顼历考》及《学艺斋诗集》等共二十余种。

·邹姓近现代名人

  邹容:(公元1885~1905年),原名邹绍陶,谱名桂文,字蔚丹、威丹;四川巴县人。著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   邹韬奋:(公元1895~1944年),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著名近代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邹家华:邹韬奋之子,原国务院副总理。  邹作华:(公元1894~1973年),字岳楼,号邹大虎;吉林永吉人(今黑龙江双城)。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邹 洪:(公元1897~1945年),字若虛;原籍广东五华,生于台湾芎林乡。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邹 坚: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海军上将。1976年7月晋升二级海军上将军衔,1976年6月~1984年5月任台湾海军总司令、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邹美仪:已故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  邹开莲:台湾雅虎总经理  邹文怀: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创办人  邹凯:体操运动员  邹市明:拳击运动员  邹振先:跳远名将   邹凯光:香港编剧、导演和香港商业二台叱咤903节目主持人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