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梦》林黛玉伤春悲秋为哪般?

2020-09-07 15:00:29

​​《红楼梦》四季交替之秋季篇

>

《红楼梦》林黛玉伤春悲秋为哪般?

        大凡文人学者都有这样一种感慨:《红楼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部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会有所得的书。正因为如此,自公元1791年,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诞生以来,文人雅士“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甚至出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靡状况。而《红楼梦》使俊男靓女们魂牵梦萦的,却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和林黛玉的超凡脱俗的品格。然而,我们如果把《红楼梦》仅仅当作一部描写爱情的书来读,那就难免流于肤浅了。同理,我们如果把林黛玉仅仅当作一个爱情的主子去欣赏去爱慕,那就势必失之偏颇了。

        就是这样一位“林妹妹”,在那个极尽繁华的大观园里,常常对月伤怀,感花落泪。心中总似有无限的愁苦与哀痛。林黛玉的眼泪,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点点滴滴,行行串串,一直伴随着她短暂而凄凉的一生。这样一个娇弱而多情的少女,她对生活寄予了那么美好的向往,她希望生活能给予她应有的一切。为了追求,她付出了人生最高的代价——生命;然而她得到的仅仅是贾宝玉的一颗心。这就够了吗?是的,对于一个在沉重的封建礼教桎梏下苦命挣扎的女子来说,倘若能得到她所倾心的男子的爱,得到他一颗真挚的心,也可算足慰平身了。然而,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来说,她以她的全部眼泪而执着追求的,却绝不仅仅于此。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文人学者们为林黛玉唱着一首首赞歌,而那些春心萌动的少女们则为林黛玉流着一行行同情的泪水。然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她心中追求的所在呢?

      不少读者这样认为:林黛玉舍弃生命所追求的,就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或者这爱情之后的婚姻。的确,这些都是我们从《红楼梦》描写的表面文字中能够看到的。在第一回里,作者虚拟了一个“还泪”的故事,绛珠仙子这样表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可是,当我们全面审视《红楼梦》对林黛玉一生遭际的真实描绘,深入体察作者对林黛玉心灵变化的细腻刻画,人们不难看到她的泪水绝非仅仅为贾宝玉而流。林黛玉的泪水中饱含着她全部生活的苦痛,也蕴藏着她对人生,对幸福,对理想的追求。曹雪芹在红楼十二曲《恨无常》中写到:“喜荣花正好,恨无常又到。”这里明写贾元春的命运,而又隐含着时事的盛衰。作者在为贾惜春写的《虚花悟》中则道:

        “将那三春看破, 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 天上夭桃盛, 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 谁把秋捱过?”

       这里的“春”与“秋”,于前面两句,正好是个注解。“春”乃荣华之时,“秋”则是无常到来之际。所谓“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繁花似锦的大观园的春天固然给生活其中的众女儿一时的欢快,但那“无常”的影子终究时时地向她们播散着愁云,因而使她们的精神世界里总是布满着阴郁。对于生活上和精神上都誓不流俗的林黛玉来说,则更是无论“春”与“秋”,大观园的环境都是她头顶上的阴霾。

        在《红楼梦》中,我们仔细追踪林黛玉的生命旅程,尤其是她到贾府之后直至泪尽夭亡,基本可以划定为“春恨”和“秋悲”两个阶段。她在大观园中生活的每一个寒暑,其中的每一个春天和秋天,又都无不留下了她的悲伤的泪痕。

       曹雪芹为了照应小说“春恨秋悲”的艺术构思,我们便看到了大观园众女儿中,唯有林黛玉感到春天和秋天最为难过。人的行动总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林黛玉之所以会做出“葬花”的痴行来,无不是与她在大观园中生出的那些“思想”有关。林黛玉所作的最富感情最能透露出她的灵魂的诗,大都与春天和秋天有着关系。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三首长韵,其中,《葬花吟》《桃花行》乃伤春之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则为悲秋诗。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葬花吟》和《桃花行》两首伤春诗。这两首诗所咏的事物都是“桃花”,这是因为林黛玉认为,桃花是干净的圣洁的;如果与《虚花悟》曲子所写“桃红柳绿待如何”及“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等对照来看,则可得知这里与作者以桃花的“春荣秋谢”暗喻世道之盛衰的艺术构思不无关系。林黛玉的《葬花吟》写于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时,而《桃花行》则写于大观园变故迭起之后。那时贾府内已是一片凄凉,到处呈现出“忽喇喇似大厦倾”了的潦倒破败景象。这两首借咏桃花而抒发自己心中悲愤的伤春诗,虽然都深刻写出了林黛玉的苦闷和抑郁,但由于时事和环境的变迁,林黛玉又有了更多的痛苦经历,它们反映出的黛玉的思想和情绪,因而又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把黛玉在大观园中的生活,按作者的艺术构思分为“春恨”“秋悲”两个阶段的话,那么,《桃花行》从思想情绪上也可当着悲秋诗来理解。

>

       描写青春少女之感春,怀春,伤春,历来为文人词曲小说家擅长之笔墨。如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中所写的崔莺莺,杜丽娘之感春,伤春佳句,堪为令人一唱三叹;其情之哀切感人,可谓摇撼着历来千百万读者的灵魂。两位大家在作品中通过女主人公的情绪所反映出来的,都有一种民主精神。不过,在她们那哀宛感人的伤春词曲中,所描述的大多还是爱情的苦闷。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感怀伤春,虽然也有爱情的成分,但较之以上两剧,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我们且以林黛玉的《葬花吟》来看看曹雪芹是怎样写出主人翁之伤春情怀的吧。第二十六回写林黛玉在宝玉那吃了闭门羹,凑巧又看到宝钗从院内出来,她曾伤心地“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站在墙角边花阴之下”呜咽痛哭。这场哭与第二日葬花时的痛哭,在感情上是不无联系的。因在此之前,黛玉与宝玉一起读《会真记》“妙词通戏语”之后,她曾偶然听了十二个女孩子演唱《牡丹亭》曲。当她听了戏文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你在深闺中自怜”等句,进而又联想到从古人诗句中读过的“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语,曾使她由“心动神摇”到“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并且直至“仔细忖度,不觉心动神痴,眼中落泪”,无法自持。再从她直到去宝玉那儿吃闭门羹之前,还曾躺在潇湘馆中吟叹着“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可知他在写作《葬花吟》的这一段时间里,也和崔莺莺,杜丽娘一样,心里正郁结着“春情难遣”的愁苦。

       诚然,林黛玉之所以作《葬花吟》诗,与她的爱情生活不无关系。因此,在《葬花吟》自始至终的文字里,都浸满着她“因春感情”的爱情苦闷。诗中流露的情绪,从一个侧面来看,与杜丽娘哭诉的“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在感情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林黛玉《葬花吟》中所表露出的巨大痛苦,毕竟还不单是爱情带给她的。比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如果仅视为由于爱情的苦闷给她带来的感受,显然有些牵强,而且是片面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林黛玉感到“愁绪满怀无释处”以及“阶前闷杀葬花人”呢?

       我们不仿从她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状况作些探究。林黛玉自从来到贾府,就开始了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位所谓“多愁善感,心高气傲”的女孩子来说,本身就决定了她与别人的不平等。她每天都能看到从四面八方向她投射来的世俗的眼光。可以说,她生活在“戚戚焉,惶惶然”的精神世界里。继而从贾府内部,她又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她目睹着周围的庸俗,丑恶,虚伪及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等等,总觉着有一股巨大的恶浪在时时向她扑来。在这种“污淖”的生活环境中,她感到自己就像那一瓣瓣飘落的桃花一样,非但无人怜惜,而且难以洁净自存。

       林黛玉所追求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那方净界,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就是她自己感到的应有的幸福生活。她认为,世界上应该有一个干净圣洁的“香丘”能让她自由的呼吸,美好的生存。而这个地方,恰恰又是她找不到的地方。因而她感到无比的窒息。这里,就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透露出《葬花吟》除包含爱情苦闷以外的消息,使我们对林黛玉的感春,伤春情结,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地了解林黛玉的思想品格,那么,《葬花吟》所表现出来的思绪和情感,实际上是她的才情,秉赋以及她的理想,追求,心胸,抱负等等,在那个时代里与社会现实的严重冲突。如此看来,林黛玉的《葬花吟》就绝非单单的一首爱情诗,而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首时代的社会控诉诗。

>

       又:不就是换个季,古人伤春悲秋为哪般?

       秋天,在中国人心中,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萧瑟的时节。

       关于秋天的印象,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许多挥之不去的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意思的是,这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大都展现了秋天的寂寥景象,寄托着作者的悲伤情怀。

       “伤春悲秋”中国文人的独特情怀

       就像在古诗文中,“月亮”这种典型的意象象征着团圆和思乡之情。在中国古诗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叫做“伤春悲秋”。

      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文化行为,就是说,诗人借助描摹春秋的季节变换和典型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感伤情怀。

       像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例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黛玉葬花情景的《葬花吟》,就是典型的伤春之作。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就是葬个花吗?黛玉怎么还哭得那么伤心呢?”

       那是因为在这首诗中,表面上是在葬花,其实是由眼前美丽的花联想到了自己孤苦的命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花来比喻美人,像杨贵妃就被形容为“雍容华贵的牡丹花”。

       像花朵这样美好的事物,也逃不过大自然季节更替,零落和凋谢的命运,于是借用花朵来抒发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的悲伤情怀,成为许多大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

       “伤春悲秋”的代表作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首诗,很多中国学生小学时期就背诵得滚瓜烂熟了。这首看似描写春天鸟语花香的经典古诗,实际上还蕴含着一层对春花易逝的伤感,是一首伤春的代表作。

        公元711年,23岁的孟浩然在湖北襄阳城郊的鹿门山隐居,鹿门山群山环绕,烟雾笼罩,宛若仙境。孟浩然在这里的生活,也像神仙一般。

>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大诗人还徜徉在美妙的梦境之中。他的嘴角浮出一丝丝笑意,因为他做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美梦。原来,他梦到了前几日半山腰上那片盛开的鲜花。红的、黄的、紫的,每朵鲜花都那么美丽,他蹲下身,闻着每一朵花儿的香气。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啊,原来是天亮了”揉开惺忪的睡眼,他穿上衣服,走出房门,只看见眼前一片片落叶,他心里暗暗猜测“莫不是昨夜下雨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半山腰上那片鲜花不知道被这风雨吹落了多少。

       想到这花儿开得那么灿烂,却要被风吹雨打,再美好的事物也逃不过自然规律,真是不忍心去看……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象征秋天寂寥的意象,这首元曲可以说是借助秋天的景象抒发诗人人生失意、晚景寂寥的经典代表作。

       1301年,元曲大家马致远在51岁这年的秋天离开了官场。旅途之中,那路边已经没了树叶只剩枯藤的老树,上面还有一只乌鸦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忽然看见前方小桥流水前面的一户人家,但这一幕并没有让他觉得些许安慰,因为抬头便看见,那天空的夕阳就就快要落下。

       这一幕幕凄凉的景象让他这个一把年纪,还在他乡漂泊的老人感到肝肠寸断的凄苦。

       士人悲秋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大诗人屈原,他在《九歌·湘夫人》里就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意思是说,湘夫人降临在北渚上,极目远眺,使我惆怅。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吹拂着,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正是这两句诗,被赞为:“千古言秋之祖”。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在古代,人们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活作息,都是以自然现象为规律展开的,也正以此,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对于自然变化、季节转换的敏感。

       因为中国人倡导与大自然相处“天人合一”,所以他们也更加敬畏自然,春秋时节的变化触发人们的情感变化,也成为了一种民族共有心理。

       孟浩然为春花逝去而伤感,马致远看见萧索秋景更加悲伤。大自然四季轮回无情更替,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

       这种感伤的情怀,体现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随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其写进文学作品,这种伤春悲秋的情怀也深入了我们的民族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永恒存在。作为农耕社会成员的中国古人,对季节变化异常敏感。人们理性上接受这轮回,感情上却会因为春花逝去而感伤,因为秋景萧索而愁苦。这些情感在诗人身上得到升华,形成了大量伤春悲秋的美丽诗文,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审美心理。 As a law of Nature, the seasons alternate ceaselessly.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we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shifts of the seasons.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alternation, but are still saddened by the withering of spring flowers and the bleakness of autumn. This feeling was shared by many ancient poets and scholars, and this has become a Chinese national emotion. ——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熟练级 伤春悲秋:季节引发的诗人感怀

>​​​​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微信:hao321)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吾尊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