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罗摩衍那

伊秀妹妹 百科词典 2022-09-23 13:48:05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Rāmāy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印度古代史诗。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摩诃婆罗多》。作者是诗人蚁垤,或译跋弥(Valmiki),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被神化。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罗摩衍那》中译本封面,作者: [印度]蚁垤,译者: 季羡林,译林出版社出版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作品的艺术风格虽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呈精雕细镂倾向。它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古代和中古的文学创作大多从中取材。其影响早已远超出印度,特别是在亚洲广泛流传,而列入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故事早已随佛经的翻译而传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在印度,《罗摩衍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它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印度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是《摩诃婆罗多》最优秀的现代改写本的作者,也是甘地的战友,以其对印度传统古典文学和现在印度社会的深刻理解,道明了这两部大史诗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内容概要

·第一章《青年书》

Lord Rama Conquers Varuna Oil Painting by Raja Ravi Varma. Sri Jayachamarajendra Art Gallery, Mysore  描写阿逾陀国王向神祭祀求子,火中出现一位仙人,送来神奶,让他分给三个妻子,生了四个儿子,来了一位仙人要求他的长子罗摩和其异母兄弟罗什曼去保护自己免受魔鬼的干扰,兄弟俩经历了许多冒险,并受到仙人的教导,也从仙人那里获赠几种神奇的武器。  他们受到遮那竭国王的邀请,参与国王为女儿悉多选婿大会,要求参赛者拉开一把湿婆神弓。没有人能拉动,罗摩不仅成功地拉开神弓,而且将弓拉断了,因此获得悉多为妻,经过盛大的婚礼后,两人回到阿逾陀。

·第二章《阿逾陀书》

  几年以后阿逾陀国王决定退引到森林中,让长子罗摩继位。他的另一位妻子曾经在一次战争中由她的战车手救过国王的命,国王曾经答应要满足她两个愿望,现在她嫉妒罗摩的母亲,就在罗摩的即位大典前,由于仆人的怂恿,向国王提出了两个愿望:让她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将罗摩放逐出阿逾陀,14年不允许回来。

·第三章《森林书》

  罗摩和他的妻子退居森林,他的兄弟罗什曼坚决要和他一起退居森林。继任的国王也对自己的母亲不满意,跑到森林要求罗摩回去担任国王。罗摩一定要完成父亲的诺言,他的兄弟只得将他的鞋子要走,作为国王的标志,宣称自己只是代行王政,如果14年后罗摩不回来收回国王的位置,自己就要自杀。  魔王罗波那的妹妹对英俊的罗摩倾心,多方引诱,但罗摩忠于自己的妻子,毫不动心。罗什曼感到愤怒,将女魔的鼻子割掉。女魔向兄长哭诉,魔王放出一只金鹿,引诱罗摩和罗什曼追逐,趁机用飞车将悉多劫走。罗摩的猴子军 Rama's Army of Monkeys Detail from Ganjifa artwork

·第四章《猴王国书》

  罗摩在寻找悉多的过程中遇到猴王国国王须羯哩婆,须羯哩婆被篡位者巴里夺去王位和妻子,罗摩和神猴哈努曼帮助须羯哩婆杀死巴里,夺回王位。重新成为猴王国国王的须羯哩婆答应帮助罗摩寻找他的妻子悉多。

·第五章《哈努曼书》

  须羯哩婆派遣哈努曼去寻找悉多的下落,哈努曼向南方一直走到印度洋,他有跨越印度洋的能力,但由于受到诅咒,他忘记了自己的能力,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恢复了记忆,跨越印度洋,在楞伽岛找到了悉多。  哈努曼发现悉多被囚禁在魔王罗波那的宫殿中,他要求魔王放悉多回去,否则会受到罗摩的惩罚,魔王非常愤怒,要处死哈努曼。但在他弟弟维毗沙那的劝说下,认为不应该处死使节,决定让他的魔鬼部下将哈努曼的尾巴点着。哈努曼带着燃烧的尾巴,飞出牢笼,横穿整个楞伽岛,引起大火,烧毁了城市,自己并没有受伤。然后返回向罗摩报信。  罗摩、罗什曼和哈努曼一起向南方进发,解救悉多,直到印度洋边。Lord Rama -- Perfect Man, Perfect King Rama surrounded by Sita, Laxman and Hanuman. Tanjore Painting

·第六章《战争书》

  罗摩要求罗波那放回自己的妻子,受到罗波那的拒绝,他决定发起战争,在神兵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座通往楞伽岛的桥梁,杀死魔王罗波那,救回悉多,让悉多接受火的验证,证实其保持贞洁。这时已经过去14年,他们一起回到阿逾陀,罗摩接受王位。他统治的时期印地语称为“罗摩莱亚”(罗摩统治期间),这个词在印度文化中一直代表理想的治理和公正的法律。

·第七章《结局书》

  这章中讲述由于臣民仍然怀疑悉多不贞,罗摩将悉多放逐到森林中,悉多为罗摩生下两个孩子,再次声明自己清白,呼吁大地母亲接纳她,然后被大地吞没。  有许多人认为这一章描绘的罗摩违反了以前的道德准则,可能是后来由其他人添加的,不是蚁垤的原作。

艺术风格

  《罗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有这样显著的地位,除思想内容以外,还有艺术技巧方面的原因。《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内容相似,文体也很接近,但是后者被称做“最初的历史传说”,而前者则被称做“最初的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艺术风格方面。《罗摩衍那》总的风格虽然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经呈现出精雕细镂的倾向;有极少数诗篇甚至达到“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地步,成为后来玩弄文字技巧的先声。这同《摩诃婆罗多》是有显著差异的。    《罗摩衍那》具有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中必不可少的 4种因素: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和风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而且描绘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印度文学史来看,《罗摩衍那》描绘自然景色,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首先是对于四季或六季的描绘,主要集中在第 4篇《猴国篇》中;对于夜景的描绘,对于宫殿的描绘,比如第5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宫阙,珠光宝气,金碧辉煌。只是对宫殿中那一辆云车的描绘就占了整整一章,其铺陈雕镂之生动细致就可以想见了。对于印度的圣河──恒河的描绘,更是脍炙人口。这对于鼓舞印度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起了很大的作用。

影响

  罗摩衍那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根源之一,对东南亚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爪哇岛、巴厘岛、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都有关于罗摩或源于罗摩衍那的类似的史诗。一些庙宇中也有罗摩和魔王作战的壁画。中国《西游记》最早版本中的“猴行者”孙悟空的形象也受到哈努曼形象的影响。

·在印度国内的影响

  两千多年以来,《罗摩衍那》的影响有增无减。印度各阶层人物无不熟悉这部史诗中的人物和情节,崇拜其中的英雄;特别是哈奴曼更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对象,在农村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有人认为,印度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罗摩住过的奥乌德,那种惊人的猕猴崇拜是同哈奴曼紧密相联的。连人民群众嘴里常说的一些谚语,也都能表现出他们对于《罗摩衍那》的熟悉与热爱。宗教信徒力图利用《罗摩衍那》的威名,来宣传自己的教义。政治领袖也利用它宣传自己的主张。至于文艺界更不必说。从迦梨陀娑一直到薄婆菩提都取材于《罗摩衍那》。12世纪,《罗摩衍那》被译成泰米尔文。其后印度南北各种语言都有《罗摩衍那》的仿作或翻译以至改写。1631年前后,杜勒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改写的《罗摩事迹之湖》(或译《罗摩功行录》),成为印度教的福音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家中朗诵《罗摩衍那》,一些庙宇还利用扩音器播送梵文原文的《罗摩衍那》。根据《罗摩衍那》编写的戏剧到处上演。印度著名的舞蹈学派迦塔迦利舞主要取材于两大史诗。 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泰国版本罗摩耶那史诗(รามายณะ,Ramayana)与拉玛坚神话(รามเกียรติ์,Ramakien)场景(曼谷玉佛寺)

·在国外的影响

  《罗摩衍那》在公元初几个世纪内大概经过 3条路传至国外:北路,从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出发由陆路传至中国(西藏和新疆);南路,从古吉拉特和南印度出发由海路传至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亚;东路,从孟加拉出发由陆路传至缅甸、泰国以及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地。传播者有印度教徒,也有佛教徒。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有罗摩的故事。最早的痕迹是在南越发现的,南越古代是占婆王国的一部分。这里有一座蚁垤庙的遗迹。庙中有一块公元7世纪时的石碑,讲到蚁垤的诗和毗湿奴的化身。在北越也有罗摩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亚,罗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9世纪。在中爪哇有许多罗摩故事的浮雕。在马来亚,罗摩的故事也在流传,但搀杂了很多伊斯兰教的成分。在柬埔寨,有蚁垤写的和其他人写的罗摩故事。在泰国,罗摩故事在13世纪以前即已流行。从13世纪起,泰国有几个国王取名为罗摩。1798至1809年,国王罗摩一世(当前泰国王室的创始人)写了一部罗摩故事的书。以后还有几个国王都写过有关罗摩的故事或舞剧,它们所根据的是蚁垤的《罗摩衍那》或其他传本。老挝同样有罗摩的故事。在缅甸,罗摩故事流传很广。

·《罗摩衍那》与中国

  中国翻译《罗摩衍那》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不过它的书名和书中的故事,在佛经中已经出现。陈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说:“法师托迹为狂痴人。往罽宾国。恒在大集中听法,而威仪乖失,言笑舛异。有时于集中论毗婆沙义,乃问《罗摩延传》,众人轻之。”马鸣菩萨造、后奏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卷第五说:“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唐玄奘译的《大毗婆沙》卷第四十六说:“如《罗摩衍拏书》有一万二千颂,唯明二事:一明逻伐拏(即罗波那)将私多(即悉多)去;二明逻摩(即罗摩)将私多还。”这里所说《罗摩延传》和《罗摩衍拏》,都是《罗摩衍那》。可见这一部史诗的书名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悉。至于故事的内容,也已传入中国。三国时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第 5卷第46个故事讲到一个国王名声远扬。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王,率兵来侵。他为了不让百姓受难,自动让国,与元妃逃往山林中。路上有一条龙把元妃劫走。龙逃走时碰到一只巨鸟。张翼塞径。它发出震电,把鸟打倒,逃还大海。国王失妃,四出寻觅,遇一大猕猴,猕猴也被它的舅舅驱逐失国。两者就结成好友。猕猴终于帮助国王斩龙救妃,复国为王。这个故事只是《罗摩衍那》的一半。元魏吉迦夜、昙曜二人所翻译的《杂宝藏经》第一卷第一个故事《十奢王缘》,提到十奢王(十车王)、罗摩、罗漫(罗什曼那)、婆罗陀(婆罗多)和灭怨恶(设睹卢祗那)等等,并且也提到国王的几个夫人,婆罗陀的母亲是第三夫人。她要挟国王废罗摩而立婆罗陀,结果罗摩被流放12年,终于复国为王,但没有提猴子、罗刹或龙。这个故事是《罗摩衍那》的另一半。两个一半结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整体。此外,中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有人说是来自哈奴曼。1980年,《罗摩衍那》的中译本开始陆续出版。
上一篇:陇西行
下一篇:鸟鸣涧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