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白鳍豚

乌鸡哥哥 百科词典 2022-10-03 16:07:53
哺乳动物。白鳍豚亦称白鱀鲸、白鱀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及长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鳍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鳍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  白鳍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 。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际濒危物种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后,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铜陵市有白鳍豚目击报告。  白鳍豚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白鳍豚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亚目: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总科: 淡水豚总科 Platanistoidea  科: 白鳍豚科   属: 白鳍豚属   种: 白鳍豚种

进化史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鳍豚,称为原白鳍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鳍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鳍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鳍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鳍豚的骨骼位置。白鳍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爭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生物分类

  对于白鳍豚的科学分类一直存在某些争议,主要是在白鳍豚属于哪个科上意见不一致。例如《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将它归为白鳍豚科( Lipotidae),而ITIS则将它归为亚河豚科(Iniidae)。  1918年米勒在比较了白鳍豚和亚河豚的骨骼后,认为二者是近亲,将白鳍豚归入了亚河豚科。大多数生物学家也支持他的这个结论。1979年中国生物学家周开亚等人在比较了白鳍豚和其他淡水豚类的骨骼后,否定了米勒的结论,并建立了白鳍豚科,并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认可。但是Barnes对弗西豚科的化石与白鳍豚进行对比后认为白鳍豚应该属于弗西豚科的亚科Lipotinae。而Heyning在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后,把白鳍豚作为了亚河豚科下的一个属。而DNA序列的测定结果则表明,亚河豚、弗西豚和白鳍豚各属于不同的科 。

生物特征

  白鳍豚身体大致呈流线型,躯干部分为纺锤状。成年白鳍豚体长大约1.4至2.5公尺,体重则大约135至230公斤。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雌性最大体长为2.53公尺,最大体重为237公斤;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性体长为2.16公尺,最大体重125公斤。  白鳍豚的皮肤光滑且富有弹性,作用与竞赛式泳衣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分为两叉,扁平宽阔且与水面平行,上下摆动时可以推动身躯前进。而两侧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中部长出的背鳍则是一个低矮的等腰三角形。四个鳍给白鳍豚提供了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弹性的皮肤,以及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速度可达时速80公里。不过它的游速顺流一般只有7.5-9.7千米,逆流2.7-4.9千米,这是白鳍豚体内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游速。     白鳍豚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护色,使得白鳍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夠不被察觉。  白鳍豚吻突狭长,呈喙状,伸向前方约30公分左右。其牙齿为圆锥状,缜密排布于上下几乎等长的颔的两侧。每侧分别各有牙齿31至36颗,总共约有130多颗同型齿。白鳍豚的呼吸孔(或称“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而长的圆形,孔缘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出水时鼻孔开启,換气后便闭紧潜水。日常活动方式为潜水游泳和出水呼吸的交替进行,通常会每隔10至30秒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在受到惊吓或感觉有危险的特殊情况下,白鳍豚可在水下保持200多秒不进行呼吸。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109-150次/小时。  白鳍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因为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退化严重。外耳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虽然白鳍豚的耳孔小,但是它的听觉却十分灵敏。  白鳍豚的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形状与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相似,被称为“额隆”,是白鳍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此外上呼吸道另外有三对独特的气囊,可能是它的发声部位。  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时常发出的声音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滴答”声,频率为8至160千赫,起着探测目标的作用。另一类是哨叫声,频率稳定于6千赫,是白鳍豚之间的通讯联络信号。这种信号具有良好的绕射传导能力,适应于泥沙较多的长江水域。  白鳍豚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并接收信号的回声定位方式来识别物体。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地等待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物体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波长越宽物体越大,信号越强物体越近。这时它又会发出新的一对信号,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回声愈来愈密麻说明物体在靠近,愈来愈疏稀说明物体在远移。白鳍豚就这样用它独特的声纳系统,在污浊的江水中捕捉食物。  白鳍豚的大脑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重的0.5%。平均一只重95公斤的雄性白鳍豚,大脑重470公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白鳍豚馆的研究人员准备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做例行体检  哺乳动物大脑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睡眠状态,才可以在觉醒后正常地运作。鲸目的水生动物,包含白鳍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鳍豚会保持时速1至5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白鳍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能够做梦,而特点是它们的大脑能夠大脑一半觉醒一半做梦。  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给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在水中生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由小脑控制不自主呼吸,它们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时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某鲸目动物受惊吓而伤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在豚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就会进入脑死状态。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鳍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生活习性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人类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较为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一般为群居,但群居特性远不及与其同属鲸目的海豚明显,单个种群数量一般在3至4头左右,多可达9至16头,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鳍豚单独行动。群居的白鳍豚一般有一只成年或老年的大个体豚引路,中间是幼豚,后面是青壮年豚。白鳍豚经常活动于河流交汇处,尤其喜欢在河流冲积的浅滩区活动,常见其与江豚一起嬉戏。同其他江豚一样,白鳍豚一般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以清晨和午后最为活跃,经常是几只白鳍豚排成一线,在浅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间隔频频出水换气,急速前进,最快可达每小时80千米。其他时间里,白鳍豚相对安静,一般常在深水中缓慢游动,换气的时间间隔也随之变长,最长可达200秒。在夜间,白鳍豚经常栖息于深水的漩涡中休息,有时会持续在同一地点长达5至6小时。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可捕食长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种淡水鱼类,但一般以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为主,主要对象为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群居的白鳍豚集体捕食。它用它的牙齿将小鱼的头部狠狠地咬住于颔侧,然后再囫囵吞下,直接吞食,并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至12%。

生长繁殖

  白鳍豚与哺乳动物一样,是胎生。寿命大约30岁。根据解剖研究的结果,雄性白鳍豚0-4岁为幼年,4岁达到性成熟,4-12岁为壮年,12-20岁为成年。而雌兽则相对晚一些,在6岁才达到性成熟。雄性的发情期每年普遍在3至6月和10至12月分别有两次。这期间雄兽肤色发紫红(红+灰),不耐烦地时常突水换气;雌性的怀孕率在每隔一年的2至4月达到最高点。  白鳍豚的自然繁殖率比鲸目的其他物种还要低。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雌性只有30%个体成熟,成熟个体中只有30%能怀孕。雌性怀孕会持续10至12个月,每胎生下一仔,但偶尔会有双胞胎。新生的幼小白鳍豚一般体长80至90厘米,体色要比成熟的豚体体色深。主要依靠母豚带游。母豚长有乳裂,哺乳时乳房从乳裂中伸出。小豚会被母亲哺乳8至20月。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于长期独居,雄性白鳍豚在发情期会进行腹部贴池底、贴池壁和阴茎外露等性自慰的行为。白鳍豚的交配方式,野外观察的结果是雄豚先躺到雌豚背上,然后雌豚侧转身体,雌雄豚相互侧身,头、腹部和尾相对,向水下猛扎,又同时起水呼吸。但是野外观察受到自然状况的限制,不容易分清雌雄。而通过对人工饲养环境下雄性白鳍豚的性自慰行为的观察,有学者指出雄性白鳍豚交配时很可能是在雌豚上面,但是否受到人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则不得而知。

地理分布

  白鳍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內,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鳍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鳍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鳍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

种群现状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长江濒危动物白鳍豚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据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专家判定为白鳍豚,但是这一发现也没有改变科学界对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的断定。

致危因素

  白鳍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鳍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鳍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鳍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的渔民的捕鱼也导致了白鳍豚的死亡。白鳍豚身躯大,入了渔民为捕捞江中小鱼而设下的渔网,会不断地挣扎,使渔网乱杂,很难再及时从渔网中救出。还有不少渔民为了增加捕获量而采用违法式的捕鱼方法,如迷魂阵、电打鱼,偶尔白鳍豚会不料落于网中死去,对白鳍豚豚群有着直接的伤害。  长江之上过度繁忙的水上运输、河水的严重污染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在威胁着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污染,对依靠声纳系统进行辨别定位的白鳍豚更是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白鳍豚更是葬身于轮船的螺旋桨。长江是中国各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支,年均运船量数不可计,装备螺旋桨的船只也是成千上万,很容易导致白鳍豚触撞螺旋桨产生意外伤亡。白鳍豚个体小,肤色淡灰淡白,不明显,在透视度不足一米污浊的长江江水中极其难寻辨。在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或在清除水道轰炸山石时也有几次发现到了被石头压死的白鳍豚。  人类捕捉也是白鳍豚濒临灭绝的一个原因。中国在大跃进时期曾经设立了生产皮包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江豚的皮(其中可能有白鳍豚的皮),但是不久后便被关闭。尽管1980年代之后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但偷猎或误猎现象仍时有发生,许多白鳍豚不敌人类先     白鳍豚进的捕捞设备,葬身于此。  三峡大坝修建于长江的上游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没有对白鳍豚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三峡大坝规模浩大,对长江中下游的水流产生影响,这也间接地改变了白鳍豚的栖息地。因为约50%的白鳍豚是在由湖北省石首县长江流域的弯曲河段与武汉市上游弯曲分汉河段组成的大回水区中栖息。当三峡水库在长江上游蓄水时,这个大回水区会向长江上游方向移动,灵敏的白鳍豚豚群也会同样的跟着向上游移动;当三峡水库在长江上游泄水时,大回水区的河床受到冲刷,大回水区会向长江下游方向移动,豚群也会同样的跟着向下游移动。一般来说,白鳍豚是可以适应大回水区每年季节性的移动,但是像三峡工程建成的大规模大坝,并不是按照自然的雨季旱季规律蓄泄库水,泄水时水量又是有多有少。水生学家因此担心白鳍豚会一时不适应大回水区无规律的变动。学者提出的最严重的估计是大回水区可能向长江下游迁移150千米左右,不如正常范围的十分之一。其次因为三峡大坝修建后,水上航运的条件便得到改善,在长江江面上游航的船只也同样地会增加,白鳍豚与船只的螺旋桨触撞而导致意外伤亡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同样,葛洲坝的修建也造成了白鳍豚分布区下移,分布密度降低。

保护措施

  1978年,中国科学院建立淡水海豚研究中心,作为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其中一部门,执行白鳍豚的相关研究。1992年,白鳍豚成为中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白鳍豚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至1993年,中国在湖北洪湖市新滩口到螺山江段建立了新螺江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在石首市建立了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实行原地保护;在安徽铜陵建立了白鳍豚养护场,进行人工饲养繁殖。1996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个以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但是在2006年12月13日,白鳍豚专家们宣布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个体数目也不足以维持族群的繁衍。
上一篇:亚洲象
下一篇:陈仁炳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