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李姓

抖音梗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5:37
【姓氏溯源】孙姓←李姓→周姓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在唐代是李姓的鼎盛时期,有“天下李”之称。“按人口计算是大中华地区人口最多的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可以翻译作“李”。

姓氏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已姓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暤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山东曲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五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逝世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朝,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一书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源于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而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李氏族人大多尊奉李利贞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君长赐姓为氏。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自己赐予的姓氏。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乃至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唐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唐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族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侵扰唐朝边境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勣:(公元594~669年),原名徐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称李勣。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李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在唐朝,还有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罗氏等人士因建国有功,被赐李氏。另外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为皇帝赐姓。 :   大食国是中国自唐朝以后对阿拉伯帝国的统称,系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为一部族的名称。公元十世纪以后,庞大的阿巴斯王朝日益衰落,四分五裂,相继出现了许多阿拉伯血统的小王朝,如在中亚和西亚东部有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廓尔王朝等政权,其时阿巴斯王朝实际上早已无力控制全局,如同中国的东周王朝在战国中、后期一样,仅剩虚名而已。     第三个渊源: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   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本族姓氏为“孟恩路氏”,汉姓即为“李氏”,这是苗族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   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   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四个渊源: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   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第五个渊源: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   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第六个渊源: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   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在当年就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族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   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   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源起百越民族,如今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畲族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第八个渊源:源于犹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犹太人绝大部分被赶出原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   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随汉俗以汉姓李氏为首,共有李氏、俺氏、艾氏、高氏、穆氏、赵氏、金氏、周氏、张氏、石氏、黄氏、聂氏、金氏、左氏、白氏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犹太李氏族人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河南开封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定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朝,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五百余户,约四千余人。   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朝初期,开封犹太人中有李氏、艾氏、赵氏、张氏、高氏、金氏、石氏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   ⑴.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陈蒙古八旗,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时有当地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yal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蒙古族李氏族人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⑵.蒙古族巴鲁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苏氏等。  ⑶.蒙古族博硕氏,亦称博什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so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  ⑷.蒙古族博尔济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西北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边氏、季氏。  ⑸.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 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克什克腾古)、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包氏、鲍氏、博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⑹.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傅氏、鄂氏。  ⑺.蒙古族煌古台氏,亦称皇古罗特氏,源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组建的晃豁坛氏,世居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nggut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黄氏、古氏等。  ⑻.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c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楚氏等。  ⑼.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  ⑽.蒙古族努特伦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utel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⑾.蒙古族齐木克图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mke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齐氏、黎氏等。  ⑿.蒙古族奇墨斯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m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⒀.蒙古族索诺图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no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李氏、索氏、图氏等。  ⒁.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亦称他哈比己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lbaci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理氏等。  ⒂.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ongnig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倪氏等。  ⒃.蒙古族翁牛特氏,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李氏、牛氏、翁氏等。  ⒄.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历代帝王的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氏。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   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封大食国人李珂末为怀化将军,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朝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   赐予回族的李氏,不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在史籍《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宝里吉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博勒和部,满语为Boorigit Hala,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宝氏、李氏、郑氏、吉氏等。   ⑵.满族郭啰氏,亦称国罗氏,满语为Gulo Hala,汉义“国、部落”,明朝时期称作古论氏,曾一度为汉姓“李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国氏等。   ⑶.满族罕楚氏,亦称韩楚氏,满语为Hancu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张氏等。   ⑷.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吉林珲春海兰河西境)、黑龙江两岸、毕尔腾(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龙江第二牡丹江)、兴堪(今黑龙江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胡氏、孔氏、礼氏等。   ⑸.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以及蒙古族,女真族李佳氏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费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上)、铙赛山钦札库穆(今辽宁抚顺东南部)、萨尔湖(今辽宁抚顺萨尔湖)、沈阳、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引为姓氏者,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  ⑹.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引为姓氏者,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孙氏等。  ⑺.满族穆和林氏,满语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   ⑻.满族穆里雅连氏,源出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满语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龙江下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穆氏、连氏等。   ⑼.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这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人中有此姓,世居辽宁新宾一带,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郭氏、连氏等。   ⑽.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改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人数众多,世居宁古塔(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多为李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⑾.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鱼氏等。   ⑿.满族锡勒尔吉氏,亦称解乌喇气氏,满语为Silergi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解氏等。   ⒀.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契丹国姓耶律),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刘氏、王氏、肖氏、萧氏、黄氏、白氏等。   ⒁.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石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人数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李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傣族、彝族、土家族、京族、藏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土族、高山族、德昂族、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李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李利贞(嬴利贞)、李思摩(阿史那·思摩)、李突地、李嘉庆(茹常)、李国昌(朱邪·赤心)、李勤(徐世勋、李勣)、李粲(丙粲)、李子和(郭子和)、李抱玉(安抱玉)、李忠臣(董秦)、李国臣(安国臣)、李宝忠(张忠志)、李光进(阿跌·光进)、李元谅(安元光、骆元光)、李全略(王日简)、李茂勋(阿布思)、李光颜(阿跌失)、李珂末、哈只、李洪基。

李氏各支始祖

  李阳冰:唐朝书法家,初任当涂县令,其次子李援居缙云,后无传。东门李阳冰之后,夏川李氏为李纲之后,其为宋时抗金名将,先世居于邵武。姓王李氏为李渊二十子李元祥之后。雪峰李氏为唐李泌之后。稠门李氏为李唐宗氏之后。周岭李氏为唐朝北海太守李邕之后。   李 暠:一世祖,陇西成纪人东晋安帝隆安四年保守燉煌自称西涼公,是为西涼国王义熙十三年 谥曰武昭王朝号太祖传,子歆孙恂三代共二十三年至南宋永初二年为北涼王,蒙逊所滅。元配:尹氏,生子二:李歆,李讓。   李棋开:始迁祖,原讳琪,字东美,号茂林,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山圳上。明正德四年已巳迁楚占籍宁乡落业茂林以东山名族,迄今傅派一十有七历年,四百一十有奇秀读樸耕方兴未艾可想见公这为人矣,明弘治二年已酉农历11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农历1月二十八日亥时没,终年七十七岁,葬四都一区地名沈家塘山丙祔妻家左未山丑向兼丁癸砂墓有碑。元配:吴氏,贤良淑德内助辛勤,明弘治七年甲寅农历7月十二日酉时生,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农历5月十八戌时没,葬学家塘山内祔夫冢右未山丑向兼丁癸砂墓有碑。子三:鑾;鋻;錾。附:公仲弟讳琥开字名爵明弘八年乙卯农历7月二十六日申时生,徙居安徽为皖中始迁祖。公季弟讳珀开字松玉明弘治十年丁巳农历9月十一日申时生,徙居西蜀为蜀中始迁祖。   李庚三:始祖,字次白,明洪武三年庚戌农历5月初八申时生,永乐二年甲申由吴徙楚卜居潭邑旧三十都今之下五都五甲地名塘坪居焉於正统五年庚申农历9月二十日亥时没。葬潭邑本都本甲地名琥臘山卯山酉向有碑图。子四。   李德裕:始祖,字文饶,唐穆宗朝翰林学士,陞江西观察使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作丹扆六箴以誎主上嘉纳之拜相历辅四君后奉册。解组居分宜平泉庄。元配:吴氏,诰封太夫人。郑氏:诰封太夫人,林氏:旌贞烈夫人。   李皋陶:一世祖,字庭坚,见左傅注论语疏唐书高阳氏之子,见左傅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生子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大费见史记大业卽皋陶大费卽益见毛诗谱子益见书经释文毛诗谱左傅谕疏唐书。旧谱配窦氏。   李崇鞠:初祖,字黄华,号金斋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六十三都延康里壮遊泮水屡科不第明沓南来实郡之邵阳馆于官田之欧阳氏始卜吉于清水塘而家焉,没葬邵邑石街上山之阳。元配:鄧氏,夫妇生没未详,葬邵邑之西路永丰二都石街上已山亥向。子一:志完。   李景湘:南迁祖,字慕兰,生没葬地未详,著南避彝骚之什。元配:高氏,生没葬地未详,子三:继昌,继善;继美。   李克良:一世祖,字居士,宋明经任和州教谕,葬英邑李家坂甲山庚向。妣段氏,从葬夫墓。子三:从善;从乙;从德。公由进士授和州教谕及解组归田道 由英邑之东见山川秀丽风俗醕美緾绵难割遂卜居焉。厥后予姓之分迁田土之式廓比于公乎。   李 森:始迁祖,葬英山县白坊岭梅家崖比涧河双河口月形巳山亥向。旧有碑。清道光三十年春复立月碑。妣朱氏。从葬夫墓,妣汪氏,葬芦林木坂罗家墩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妣罗氏本坂罗家墩讳崖公长女。葬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子七:之迎殇,之润殇。堂四;堂五;堂六;堂七;堂八。墓志:粤稽我祖德泽难忘当元之世境极仓皇初由英麓回籍鄱阳越十数载转从皖湖乡泽孝义芦芦林可在始寓罗宅。严公晋接相其丰仪茑萝谊结勋履亩疆肯构肯堂子主有七六失雁行桐生七叶五桂齐芳友爱乎,北旧居英邑北涧河东隔九十里遂往观焉手足情联自春徂夏旣翕留连未几北殁亦随登仙白坊岭下梅家崖前月形山内穴卜狐眠昔立碑石今猶屹然。   李 观:始祖,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逝世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賁、贵。   李东邱:一世祖,明正德进人居于迁北區大业字圩之御六墤以耕读为业是为御六墤分支始祖配陈氏生卒葬所俱莫改子一近溪。   李 雄:始祖,身世不详!   李德护:始祖,一名德祜,字行之,号潜龙,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没,葬十六都三甲荷叶塘左侧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于墓左,清嘉庆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清道光甲申复于祠前填補余地增设花墙並设石榴于墓前以冲之盖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图傅。谨按老谱载,祖于洪武甲子由茶陵州迁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龙船港下白石头埠口也,其生年怀麓堂旧谱载至正甲申而无月日暾本堂宗谱至正甲申农历2月十一午时重修谱载至正乙已农历3月十一辰时今並刚其年月日时但书至正年号傅信不傅疑猶史之有阙文也。重修谱载宣德年没,无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谱则载宣德二年农历6月十五寅时没,今依重修谱非敢擅删,亦云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则祖为二十二派自庆远祖迁茶陵州起则祖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迈衍历蕃星罗暮布皆,祖之苗裔则固潭之初祖也,谱纪潭族必尊,祖为一派以别于前非畧先而详后也,亦猶苏明允纪近不纪远之意云尔。配段氏,茶夫州万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后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黄桑市大汤湖右岸鴌形乾山异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黄氏祔右再左则七派孙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于洪武戊申农历6月十七未时生,宣德辛亥农历10月二十九卯时没,今尽则其年月日时但书洪武宣德年号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始祖,讳志扬,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第三都大王庙炉头土地圳上李讳核公之子落籍湘乡旧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纳滩,元至大三年庚戌农历8月十五日未时生,寿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农历4月初二日辰时故,葬纳滩道观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祐元年甲寅农历2月十五日子时生,寿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农历3月十一日申时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后寅山申向。子一:华。   李 德:字裕本,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北城,明洪武中历仕云南部管军校千户,终前卫前所千户封昭信都尉,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农历8月初八日逝世于任,葬云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子二:长贵;次华,女一。   李乔现:始祖,字书文,配王氏。   李民辅:始祖,字士明,号惟圣,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恩科第五名举人官评事,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元丰七年奉旨肇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卜居城西三十里大阳乡丹桂村株木山,皇祐元年已丑农历8月十六辰时生,寿九十岁,绍兴九年已未农历5月初三未时终,葬老虎庐袁家山子山午向。妣刘氏,宋嘉祐元年丙申农历1月十三午时生,寿七十六岁,绍兴元年辛亥农历6月十八丑终,葬老虎庐袁家山子山午向。生三子:万一,万二,万八。   李守溪:始祖,娶吴氏,生子一,由六佛塘迁居泗泾镇,葬于松江县三十八保坊二十七园泗泾北张泾桥两字行二百六十五号主穴后有傅。子:遯。   李 赓:始祖,字虞风,诰赠正议大夫,以长孙贵赠太保配黄氏资政殿大学士,履之姊赠高平郡太君继饶氏赠广平郡太君俱晋赠太硕人,赠素阙夫人。宋至和间自邵武始迁无锡,子一。   李 信:始祖,配靳氏,生子二:长南道,次從道。   李富二:迁居镇城始祖,谨案,公为,福十五公子始由开沙迁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详开沙族谱兹谨奉,公为一世祖,公字用汇生明嘉靖巳亥时卒,万厯丙申农历3月十五日申时期,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农历12月初五日卯时期,卒万厯戊子农历6月二十七日酉时期,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发泰:始祖,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农历10月十二日午时生,寿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农历9月二十八日辰时终,葬宝些毛塘下,因风水不便,迁石羊山金铖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厂酉至正十七年农历8月初三日寅时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农历7月二十四日巳时终,葬大蹶头界山下东向。马氏,二娘,即今罗尾马家塘镇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农历6月初五日辰时生,年五十一乙末永乐十三年农历4月二十四日戌时终,葬毛塘下褒迁石羊山金铖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爱,均轩,均兴。 李伯翼:始祖,宋末人,世居汴梁读书谈道不乐仕进有芦为山长者,卒辞不就元初因子宦游迎养来浙大德中封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生卒年月及夫人姓氏未详,子一,衎,峻泉写谱云:西溪公世系力註载公之坟墓在李家堰桥,今已世远遗失其处,或云公係本葬李家堰桥水中,现有石砌大墩,水浅则见即公墓也,似非无据存俟考定。   李一文:始祖,讳鹏举,字彦和,宋绍兴丙子以明经及第初任南昌府奏差,次任扬州奉使,三任袁州按察都御史,娶夫人赵氏,生子一:震一。   李 佯:一世祖,改名京字拍,桑唐昭王之子,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农历4月初一子时期,年二十四剿乱更名京避钦之贲墩又自黄墩迁于昌水卜得,乾九二见田辕已卯春始迁界阳卒后唐清泰丙申农历10月初五日六以鲁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庆讨挚使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墓界田佛玉山乙向,娶方氏肱公刺史女,生于唐咸通壬年农历3月十一日,逝世于晋天福庚子农历3月二十九日,赠夫人侧方氏,生于唐天后辛酉农历2月二十日,逝世于晋天福辛丑农历1月十七日,二妣同葬界田大楼岭昆向,子三:举、安、亨。   李 严:始祖,生卒未详,子一:班。   李贰一:迁祖,世居蓝溪后一支从闽復迁明州,憩世居时家嶴,奉鄞谱旧存。   李 八:始祖,义行载邑志配氏钞氏、杨氏,钞生三子:思忠、将、宣。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五位,人口约一亿一千三百二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7%左右。

·1.先秦时期

  李氏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氏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史籍中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春秋初期)时期的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二百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史籍《新唐书》记载:李氏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李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侯(今河北唐山),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四个儿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今甘肃临洮)太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今河北邯郸),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系。   李耳以后,李氏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期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今山西夏县)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山西境内的李氏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四川)太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四川的李氏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河北的李氏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今陕西咸阳)做官,是最早迁入陕西的李氏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氏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2.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氏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   西汉时期,李氏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到东汉、三国时,李氏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人(今辽宁辽阳);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人(今宁夏吴忠);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人(今江苏句容);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人(今广东高要),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人(今云南澄江)。   三国时期,魏国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士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氏。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都是由祖先有声望、世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氏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氏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个李氏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氏声望。

·3.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朝,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朝李氏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氏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氏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氏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氏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期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废唐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氏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氏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唐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了“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李光弼公元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唐穆宗时期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司户,于公元850年病逝,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氏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氏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4.两宋时期

  唐朝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氏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公元1127年)农历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农历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农历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氏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氏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人(今河南济源)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氏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人(今河南武陟)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氏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5.移居台湾省

  明朝,李氏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省海峡,到台湾省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的笨港(今台湾省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省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氏人。   公元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攻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省,经过八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公元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省。此后,郑成功在台湾省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省。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省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省直至公元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氏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省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省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中的李氏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第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史籍《台湾省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665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明永历二十二年(公元1669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明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0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湾省东部)采金。   清朝政府收复台湾省后,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置台湾省府,不久,闽、粤李氏移民接踵拥至台湾省中部;清雍正、乾隆时期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朝末期,台湾省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后续入台的李氏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史籍《台湾省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清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清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清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湾省台南学甲镇);清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清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省府(今台湾省台南)开设糖廊,号“李胜兴”;清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清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清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里;清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清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台湾省花莲);清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一百四十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清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氏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省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迁徒海外

  李氏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省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氏和朝鲜李氏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氏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史籍《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氏人。这些李氏人后来定居于今日本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朝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氏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氏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氏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氏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氏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二十五万人,其中也有不少李氏人。当时的前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氏人。   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二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郡,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郡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天德江北岸),直到隋朝,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朝,交趾国为安南都护府地,到公元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晋时期)后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公元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里,其中就有李氏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其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公元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了越南李氏王朝,建都大罗城并改城名为升龙(今越南河内)。越南李朝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李氏王朝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氏,从而使越南李氏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国统一朝鲜,与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朝鲜地理学家李重焕所著的史籍《择里志》记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公元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氏。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的一个将领,参与军机中枢,公元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王昌立王恭让,独掌大权。公元1392年逐王恭让王,自己即位,改国号为朝鲜,建都汉城。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曾于公元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公元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方彻底灭亡。李氏王朝在统治朝鲜的五百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氏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氏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大明朝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氏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一百四十三个姓氏中,李氏为第二大姓。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称帝称王者多达五十八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赵 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金山)郡地。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平棘堂:资料有待补充。   如在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龙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睦族堂:资料有待补充。   敘乐堂:资料有待补充。   正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兼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鸿嗣堂:资料有待补充。   锦潇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叶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廷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光祠:资料有待补充。   四教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昌祠:资料有待补充。   丛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祭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祠:资料有待补充。   锦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利贞堂:资料有待补充。   洪雅祠:资料有待补充。   敬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养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椿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师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诒堂:资料有待补充。   晋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运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雅雨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西平堂:资料有待补充。   锦绣堂:资料有待补充。   惠泽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甲秀堂:资料有待补充。   育莲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绵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六斋: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芳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惠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鸣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石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函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萼辉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本立堂:资料有待补充。   古春堂:资料有待补充。

李姓家谱文献

   详见》》李姓家谱文献 

李姓字辈排行

    详见》》李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宗祠门楣题辞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谱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孙,名耳、字聃,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书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学问渊博、见识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事,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老聃阐发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其中有关于“道”的理论,因而《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纱,视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而感到骄傲,李氏宗族也为有这位名扬四海的伟人而门庭增辉。   太白遗风: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经郭沫若考证,隋朝末期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李白就生于此地,幼年又随父迁居今四川油南青莲乡,该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读书的青莲书院,故李白号青莲居士。   诗酒流芳:李白有着传奇式的生平和“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篇,又喜饮酒,有“斗酒百篇”的美誉,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人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绝顶的人物,他的诗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言通用联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公元678~747年),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唐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召记玉楼: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   家藏邺架;诏赴玉楼: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唐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卜世卜年: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五言通用联

  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典用李太白祠联。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闻名当世的入闽始祖火德公是陇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孙,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来因其人文鼎盛而闻名台湾省和东南亚诸国。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分别是李火德的第二十六世和二十八世后裔,李登辉鼓吹“两国论”是数典忘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有规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正大门有这一副显赫的宗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公元1889~1927年)所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索句呕心一锦囊:上联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川)。隋朝末期,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他诞生于此。幼时随其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作诗歌热情奔放,才气横溢,是我国最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今存诗九百九十余首,有“诗仙”之称。平生嗜酒,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故又有“酒仙”之称。下联说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解辞章,每天骑着弱马,背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不先立题。暮归,其母控囊见所书多,恕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己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典用李氏祠堂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诚益寿丹: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旋马清风奕世存:此联采用台湾省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历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侍郎、尚书仆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当时人称他为“圣相”。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清俭,在京城封丘门内建宅院时期,客厅前一片地方仅仅容下旋马(谓掉转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此为鹤顶格拆字联,联首“木”、“子”拼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昌谷诗风万里香:上联说战国时期的水利家李冰,在秦平蜀后不久,秦昭襄王派他为蜀郡守。他在儿子二郎和王又等人的协助下,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被后世奉为“川王”。下联说唐朝诗人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宁)。所作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秾艳,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昌谷集》。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清朝地理学家兼古文家李兆洛(公元1769~1841年)撰书联。李兆洛,阳湖人(今江苏常州)。著有《养一斋集》。

·八言以上通用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文章倚马,系出陇西: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人以犹龙代称老子。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旧说为陇西人,其《与韩荆州书》云:“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御史李善感的事典。下联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有诗仙之誉,曾被流放夜郎,故谓“谪仙”。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年间《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肃墙: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大臣李泌(公元722~789年),字长源,唐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位至宰相,封邺侯。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李膺(公元110~169年),颖川襄城人(今河南颖川),字元礼,桓帝时期,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赞曰:“天下模楷李元礼。”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模楷听松风,敢诩龙门望第;文章标花萼,毋忘鹿洞遗规:典用李氏祠堂联。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隋朝末期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扬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檄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入关降唐。下联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上联指唐朝时期的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的事典。唐时扬州俗喜商贾,不事农,袭誉为引雷陂水,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顷,民多归本,甚获其利。下联说明朝年间的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临敌蹈历奋发,遇大敌胆气益壮。谥武靖,追封岐王。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渊源溯唐朝,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此联采用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渊源溯唐朝,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上联指春秋时候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者孔子,潜心学习,曾问礼于道家创始者老子李聃之事。下联指唐朝代玄宗李隆基求诗于大诗人李白之事。

·典故、趣事

  李氏崇拜李树:李氏的起源与“木子”密切相关。因为有人将“木子”解释为野生李树所结的果实——李子,所以,李氏人爱李树,崇拜李树,甚至把李树视为神树,引植于家宅园中。据说李唐王朝的皇宫御花园内,就种植有许多李树,唐朝大诗人李白家里也建有桃李园。   唐明皇创梨园:唐玄宗李隆基,因逝世后谥号为“明”,故亦称唐明皇。他重视文学,爱好歌舞,曾专门开辟两个地方,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名曰“梨园”。一个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有广场,兼可拔河、打球;一个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其中分设男女二部。当时期,宫廷乐舞有两大类,一为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舞者大抵为三~十二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一为立部伎,在堂下表演,舞者六十~一百八十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用鼓和锣等伴奏。唐明皇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后来,人们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都源出于此。   唐朝禁食鲤鱼: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据说李唐王朝曾为此而下令禁止烹食鲤鱼。   李涉诗能避盗:唐朝诗人李涉,文宗朝做过太常博士。他的诗语言通俗,在民间有不少读者。传说有一次他夜过九江皖口时遇“盗”,“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替他回答是“李博士”。“盗首”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欣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其诗云:“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盗首”看罢大喜,不仅没抢劫他的财物,还厚赠拜别。   司马迁赞李广:西汉名将李广,是一个谦恭谨慎、不善言词的人,虽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不但没有封侯,最后还受处分被迫自杀。所以,当人们闻听他的死讯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悲痛欲绝。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用以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李白与酒: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父子相讽:李长沙相公的儿子李兆先一向沉迷于声乐妓院,而不思进龋李长沙在兆先的书桌上写了四句话规劝他:“今日柳巷,明日花街;科场近了,秀才秀才。”兆先回家后见了,嘿嘿一笑,立即拿笔续写四句:“今日骤雨,明日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   舍命陪君子:李西涯(李东阳)在翰林院供职时期,有一天,被邀去陪一位知府饮酒。因饮酒过多,以致酩酊大醉。酒醒后,西涯醉眼矇眬地对知府说:“晚生今日舍命陪君子了。”知府笑慰道:“学生(古时士子的一种谦词,不一定具有师生关系)我也不是什么君子,老先生您可不要轻生哟。”   李章换鱼:一天,李章去邻居家赴宴。这家主人一向悭吝,菜肴上齐后,主人面前的那条鱼,比众客人的大许多。李章从旁边看得很清楚,便请教主人道:“我常常看见人们写‘苏’(繁体字为“蘇”)字,其中的‘鱼’字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不知道为什么?请您解释一下。”主人摇头晃脑地解释道:“古人作字,不拘一体,没有定规,往往因书写方便而移动位置。”李章不等主人说完,便伸手把主人面前的大鱼拿起来,在众人眼前一晃,说:“李章我谨遵主人之命,今天这左边的大鱼,也该因便移到右边了。”满座之人为之喷饭叫绝。   李胡子:有个姓李的人,绰号李胡子,与一个姓张的人家隔壁居住,姓张的这人一向怕老婆。一天夜里,张某被老婆打得实在受不住了,便越墙逃到李胡子家。李胡子见此,顿觉不平,便拿了一个大棍杖摸着黑来到张家,把张妻痛打了一顿。张妻还以为是丈夫打的,哭着责骂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跟李胡子那种人来往,学得心性都和他一样了。”一个丫环忙举着蜡烛照李胡子,惊讶地说:“俺家老爷,不但心性像李胡子,就连嘴脸也都像他了。”

李姓政权

  李姓先后建立的中国政权有:  成汉  西凉  唐朝  后唐  南唐  西夏  大顺

李姓名人

·李姓历史名人

  李耳:(生卒年待考),字聃,又名老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冰:(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和兴建组织者。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朝政治家。   李广:(公元前?~前119年),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著名西汉朝将领。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著名东汉大臣。   李忠:(生卒年待考),字仲都;东莱黄人。著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末期宦官。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曹魏音韵学家。 李登曾任左校令。所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韵书(书已失传)。   李轨:(生卒年待考),字处则,武威姑臧人。著名隋末唐初士阀。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世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著名唐朝重臣。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后其一支谪居中亚碎叶(前苏联境内托克马克附近,唐朝时期属条支都护府统摄),李白即降生于此。周武神龙初年,李白随父逃归于蜀,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著名唐朝诗人。  李光颜:(生卒年待考),山西榆次人。著名唐朝将领。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契丹族;柳城人(今辽宁朝阳)。著名唐朝将领。   李晟:(公元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人。著名唐朝将领。   李愬:(公元773~821年):字元直,李晟之子;洮州临潭人。著名唐朝将领。  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自称陇西长吉成纪人。著名唐朝诗人,别称“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三诗”。   李舟:(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音韵学家。李舟曾据孙愐《唐韵》,重加订正,撰《切韵》十卷。  李阳冰:(生卒年待考),字少温;赵郡人(今河北赵县)。著名唐朝文字学家、书法家。 李阳冰在唐乾元时为缙云令,官至将作监。工篆书,得法于秦《峄山刻石》,变化开合,自成一格,后世学篆者多宗之。曾刊定《说文》为三十卷,不守许慎之旧,自为新说,但多有臆断。书已不传。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提名》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著名唐朝诗人。   李群玉:(公元813~863年),字文山;澧州人(今湖南澧县)。著名唐朝诗人。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西北沙陀人。著名唐朝末年五代初期军事家。   李宏皋:(公元?~951年),长沙人。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学者。   李存审:(公元862~924年):字德详,原姓符,名存;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著名后唐名将。   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邯郸曲周人(今河北邯郸)。著名宋朝民族英雄。 有《李忠慰公集》传世。  李迪:(公元971~1047年),字复古,濮州人(今山东鄄城)。著名宋朝大臣。   李师师:(生卒年待考),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北宋末年名妓。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女,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济南)。著名南宋词人。  李善长:(公元1314~1390年),字百室;凤阳定远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初期重臣。   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茶陵人。明朝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李定国:(公元1620~1662年),陕西榆林人。著名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   李光地:(公元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清朝初期大臣。   李塨:(公元1659~1735年),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著名清朝学者。 主要著作有《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等。他早年是颜元学说的笃信者。   李渔:(公元1610~1680年),取名仙侣,后改名渔,号天徒,又号笠翁;兰溪人(今浙江兰溪)。著名清初戏曲家。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广西藤县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统帅。     * 李春,隋朝著名工匠。设计修建了赵州桥。    * 李密,隋末割据势力之一    * 李煜,南唐后主,词人    * 李元昊,即拓跋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北宋鼎立    *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 李诫,宋朝著名的工匠。著有《营造法式》一书 。     * 李如松,明朝抗日名将    * 李自成,明末起义军首领,建立大顺政权    * 李时珍,医学家,《本草纲目》作者    * 李文茂,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姓近现代名人

中国内地 政界  李宗仁,中华民国前任副总统、前任代理总统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立人之一  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  李进孩:(公元1914~1991年),女,又名李二妮、李云鹤、蓝苹、江青;山东诸城东关街人。著名中共“四人帮”之一。   李维汉:湖南长沙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李铁映,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李铁林,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提案委员会主任。    李干成:江苏涟水人,原上海市副市长。   李源潮,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李鹏,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务院总理、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李瑞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九届全国政协主席。   李岚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军事界(中将以上)  李 达:(公元1905~1993年),原名李德三;陕西眉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 涛:(公元1905~1970年),原名李湘舲;湖南汝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天佑:(公元1914~1970年),广西临桂六塘镇高陂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志民:(公元1906~1987年),原名李凤瑞、李明阶,参加革命后改名李志民;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克农:(公元1899~1962年),安徽巢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聚奎:(公元1904~1995年),湖南安化人(今湖南涟源)。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 耀:(公元1911~2003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天焕:(公元1912~1986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成芳:(公元1914~1984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寿轩:(公元1906~1984年),湖南宝庆人(今湖南邵东)。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作鹏:(公元1914~),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李雪三:(公元1910~1992年),河南修武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耀文:(公元1918~),原名张锡绅,山东荣成成山镇一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将。   李 景:(公元1930~),山东滕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九龙:(公元1929~2003年),河北丰润县胥各庄人(今河北丰南)。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文卿:(公元1930~),原名李云岫,山东牟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来柱:(公元1932~),山东范县人(今河南范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希林:(公元1930~),原名李瑞林,河北冀县人(今河北冀州)。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新良:(公元1936~),山东莱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继耐:(公元1942~),山东滕州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乾元:(公元1942~),河南林州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李 平:(公元1925~),山东蓬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 伦:(公元1927~),安徽芜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 灿:(公元1925~),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 硕:(公元1929.9~),北京房山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文华:(公元1945~),内蒙古武川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世田:(公元1927~),山东文登高村镇辛店子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正忠:(公元1928~),奉天盖平人(今辽宁盖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平相:(公元1923~1994年),山西解县人(今山西运城)。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永德:(公元1941~),黑龙江望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李际钧:(公元1934~),吉林长春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旭阁:(公元1927~),河北滦县小集庄人(今河北滦南)。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买富:(公元1946.9~),山西沁水胡底庞庄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李进民:(公元1926~),山东平度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宝祥:(公元1940~),山西襄汾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宣化:(公元1922~),河南杞县高阳小岗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李海波:(公元1929~1991年),上海宝山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李继松:(公元1941~今),河南杞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革命军  李 杰:(公元1940~今),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海军上将。   李生达:(公元1887~1936年),山西晋城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李烈钧:(公元1882~1946年),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武宁罗溪坪源村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李运成:(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 辽沈战役中李运成任第二十五师师长。   李家钰:(公元1892~1944年),字其相;四川蒲江大兴场白蜡沟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在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死于枣宜会战后四年,李家钰是第二位抗日殉国的集团军总司令。 李家钰抗日殉国后,四川省各界爱国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重庆《新华日报》为此于1944年6月11日发表短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著名社会人士柳亚子在为李家钰撰写的挽诗中有云:“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忽报将星颓。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1944年6月22日民国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准入祀衷烈祠,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嗣后,李家钰的遗体国葬出殡式在成都举行,其遗体安葬于成都外南红牌楼。 民国政府褒扬令:“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器识英毅,优娴韬略。早隶戎行,治军严整。由师旅长游领军符。绥靖地方,具著勋绩。抗战军兴,奉命出川,转战晋、豫,戍守要区,挫敌筹策,忠勤弥励。此次中原会战,督师急赴前锋,喋血兼旬,竟以身殉。为国成仁,深堪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旌壮烈,而示来兹。此令!”   1984年5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李家钰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李汉魂:(公元1895~1987年),字伯豪,号杰华,又号南华;广东中山镇岭头村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李品仙:(公元1890~1987年),字鹤龄;广西苍梧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李建中:(公元1936~今),湖南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李 弥:(公元1902~1973年),字炳任;云南腾冲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黄埔四期步兵科毕业,与林彪、刘志丹同学。  李鸣钟:(公元1886~?年),字晓东;河南沈丘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李守信:(公元1892~1970年),蒙古族,字子忠。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李天羽:(公元1946~今),山东临淄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空军上将。  李桢林:(公元?~今),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体育娱乐  李宁,中国著名国家体操队员、奥运金牌得主、李宁运动品牌创始人  李小鹏,中国国家体操队员、奥运金牌得主  李大双  李小双  李晨,中国著名主持人、AV评论家。  李玲玉  李瑞英: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执行主席。  李梓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李佳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李冰冰,中国女演员  李云迪,中国著名钢琴家  李连杰,中国国际著名武打演员  李宇春,中国著名女歌手  李小冉,女,青年演员,北京人  李小璐,演员  李玉刚,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  (待补充)台湾    李登辉:(公元1923~今),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三芝乡。著名台湾“中华民国总统”、台独分子。     * 李泽藩,台湾名画家    *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李政道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 李昌钰 ,台湾刑事鉴定专家    * 李敖,台湾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作家    * 李炳辉,台湾男歌手    * 李天禄,台湾知名布袋戏操偶艺师、也曾客串数部电影的演员    * 李涛,台湾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    * 李艳秋,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    * 李四端,台湾著名新闻工作者,电视新闻节目主播    * 李泰祥,台湾音乐家,国家文艺奖第十二届音乐类得主    * 李侦侦,台湾民视新闻节目主播    * 李宗盛,台湾音乐制作人    * 李安,台湾著名导演    * 李梅树,台湾本土画家(已故)    * 李石樵,台湾本土画家(已故)    * 李友邦,台湾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难者    * 李远,台湾知名作家,笔名小野    * 李圣杰,台湾男歌手    * 李玖哲,韩国出生的台湾男歌手    * 李子春,台湾检察官    * 李国毅,台湾演员    * 李李仁,台湾艺人    * 李照雄,台湾黑道最后仲裁者的纵贯线教父级大哥,台中市大湖帮创始元老,绰号“憨面大”。    * 李宗奎,台湾台湾第一大帮竹联帮地堂堂主,绰号“钟馗”    * 李师科,台湾第一位土地银行蒙面抢匪    * 李焜耀,台湾明基友达集团董事长    * 李云光,台湾前中华男篮球队后卫球员,现为篮球教练    * 李云翔,台湾前中华男篮球队前锋球员,现为篮球教练    * 李学林,台湾现裕隆恐龙篮球队后卫球员    * 李启亿,台湾现裕隆恐龙篮球队前锋球员    * 李丰永,台湾现达欣工程篮球队中锋球员    * 李威,台湾艺人    * 李亚明,台湾男歌手兼制作人    * 李翊君,台湾女歌手    * 李茂山,台湾艺人    * 李居明,台湾中华职棒兄弟象队前元老级球员被称为棒球先生港澳    * 李嘉诚,香港企业家,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主席    * 李小龙,著名武术家,著名电影演员。英文名字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 李鹏飞,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会议员,前行政局议员,自由党首届主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 李国豪,李小龙之子    * 李丽珊,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得主    * 李泽钜,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长子    * 李灿荣:香港传媒人    * 李泽楷,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次子,电讯盈科主席    * 李兆基,香港企业家,恒基兆业及中华煤气主席    * 李汝大,香港岛区议员    * 李锦纶,香港无线电视配音演员    * 李致林,香港无线电视配音演员    * 李家诚,李兆基之子    * 李国宝,香港东亚银行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 李国章,前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宝胞弟    *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宝及李国章堂弟    * 李志喜,香港资深大律师,李国宝、李国章及李国能堂妹    * 李柱铭,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民主党首任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 李华明,香港立法会议员    * 李嘉欣,香港选美小姐    * 李福深,香港赛马会前主席    *李修贤,香港演员    * 李克勤,香港著名歌手    * 李海泉,香港粤剧演员原名李满船,广东顺德人,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为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之父    * 李家仁,香港著名儿科医生    * 李司棋,香港资深演员    * 李玟,香港女歌手    * 李碧华,香港著名作家    * 李宝椿,香港商人    * 李少光,香港保安局长    * 李彩宁,香港无线电视合约艺员,入行前职业是秘书。韩国朝鲜    * 李祹,韩国世宗大王。    * 李东宁,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前国务总理、国务委员长及国务委员    * 李钟玉:朝鲜人民共和国前总理    * 李相龙,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前国务总理    * 李明博,大韩民国现任总统    * 李东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国务前总理    * 李秀满,SM Entertainment创办人    * 李珥,朝鲜知名儒学者,朝鲜半岛后世尊称其为李栗谷或栗谷先生    * 李济马,朝鲜王朝末期的医学家兼哲学家    * 李滉,字景浩,号退溪、陶翁、清凉山人、真宝人,朝鲜中期的大臣、儒学思想家。李退溪发展了朱熹哲学,继承了明朝王阳明的学说,并创立退溪学派,是朝鲜儒学泰斗,又被称为东方朱子    * 李炳宪,韩国演员    * 李准基,韩国演员    * 李敏镐,韩国演员    * 李政宰,韩国演员    * 李蔡妍,韩国歌手    * 李贞贤,韩国歌手    * 李孝利,韩国歌手    * 李先镐,韩国歌手(Shinhwa Andy)    * 李玟雨,韩国歌手(Shinhwa 玟雨)    * 李东海,韩国歌手(Super Junior 东海)    * 李晟敏,韩国歌手(Super Junior 晟敏)    * 李赫宰,韩国歌手(Super Junior 银赫)    * 李泰民,韩国歌手(SHINee 泰民)    * 李珍基,韩国歌手(SHINee 温流)    * 李顺圭,韩国歌手(少女时代 Sunny)    * 李胜贤,韩国歌手(Big Bang 胜利)    * 李彩琳,韩国歌手(2NE1 CL)    * 李珠妍,韩国歌手(After School 珠妍)    * 李洪基,韩国歌手(FT Island 洪基)    * 李在真,韩国歌手(FT Island 在真)    * 李昶旻,韩国歌手(2AM 昶旻)    * 李起光,韩国歌手(BEAST 起光)    * 李昌宣,韩国歌手(MBLAQ 李准)    * 李唯,韩国歌手(F.CUZ LeeU)    * 李海丽,韩国歌手(Davichi 海丽)  李弘基(1990年3月2日-),韩国艺人,庆熙大学演剧电影科09年新生, FTIsland 乐队成员之一。新加坡、马来西亚    * 李光耀,新加坡前任总理,现任新加坡资政    *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    *李心洁,马来西亚演员、歌手

·李姓帝王国君

  李姓帝王国君见李姓政权:成汉、唐、后唐、西凉、南唐、西夏、大顺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