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钱姓

王小贱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5:41
【姓氏溯源】赵姓←钱姓→孙姓  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列第二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八十九位,约叶全国汉族人口的0.22%,尤以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为多,五省市钱姓约占全国钱姓人口的65%。

姓氏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   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   据史籍《通志》、《姓谱》等记载,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彭等地,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我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成年后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怀孕三年却总不生产,无奈之下,陆终只好为妻子实行剖腹产,结果得子六人。六子中的第三子名篯,字铿,史称篯铿。后来帝尧封篯铿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之后他在那里建立了大彭氏国,从此,便以彭为姓而称彭铿。   彭铿是传说中古代有名的长寿者,相传他在唐尧时就与夏禹、皋陶等人同时被举荐入朝任职,夏商之时任守藏史,至周朝时为柱下史,同时又是拥有侯伯之位的大彭国君,活了八百甲子,遂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之孙彭孚,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事迹,就以他的官职为姓,称钱氏。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虽出生于彭城,而任职于京城,所以钱氏的一部分最早形成在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和江苏省彭城县一带。   相传彭祖篯铿子女众多,而按照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彭祖的长子长孙一系才能继承彭祖的名位和封地,其余诸子诸孙则无法享有这一权利。因为宗法制度规定,任何一个家族中只有嫡长子得以承袭父亲的一切权力和地位,世代保有本家族“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在分得一部分财产和土地后,另外分成若干新的别宗,称为别子,各有自己的氏号。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篯”字去“竹”头改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氏。清朝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中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篯氏。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九府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九府泉人,亦称九府钱人,在古代,“钱”字于“泉”字相同,取泉之不绝之意,皆指钱币。九府泉人隶属天官府司管辖,为王室重臣之一。   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钱古作泉字。”   在典籍《正字通》中记载:“九府者,掌财帛之官也。历代便之。周景王铸大钱,曰宝货,肉好有轮郭,以劝农赡不足,百姓蒙其利。钱形似璧,故亦称肉好……纪钱制者,唐张台封演有泉谱,陶岳有货泉录,宋洪遵有泉志,马端临有钱币考,彼此异同。”   在九府泉人(九府钱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钱氏、泉氏,后泉氏亦多改称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赐姓是中国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仪,昭示荣宠,笼络、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八十六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都被赐以国姓“钱”,而改姓为钱。史籍《宋史》中称,吴越王钱镠“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傲临朝称制,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都自认为属于钱氏之人了。   目前属于这类被赐姓的钱氏人还见于台湾省高山族土著中。据史籍《台湾省姓氏源流》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台湾省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国家,被清乾隆帝赐姓为钱,此后相沿不改,迄今仍为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联姻合姓为氏。   合姓即是合并而成的姓氏,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变姓现象,称之为假复姓。钱氏的合姓是钱氏与其他姓氏合并或联姻的结果,以钱王氏、钱赖氏两姓人数居多。   钱王氏,就是由钱氏和王氏协商合并而成,最早出现于崇德地区(今浙江桐乡),以后又迁往浙江的其他地区及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甚至台湾省、香港等地。钱王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年崇德两姓族人出于人员互补、消除纠纷的目的而试图通过平等合作的方法寻求共同发展的最佳手段。   钱赖氏,基本也是由钱氏和赖姓合并而来。据《台北文献·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在台搜集族谱报告》一文报道:在目前的台湾省,便生活着一些以钱赖为姓的人。不过他们大多是钱氏与赖姓通婚后的主妇及子女,尤其是受西方从夫姓的文化影响,很多赖姓女姓婚后在保持自己原有姓名的同时,在前面又冠以夫姓,形成假复姓。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和沁氏,亦称朱嘎沁氏,以地为姓,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he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族卓尔和沁氏多所冠汉姓为钱氏。  ⑵.蒙古族敏罕氏,汉义为“千”,与汉姓“钱”字谐音,该氏族在元、明时期与汉族交往时,即将本姓氏汉化简称为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钱佳氏,满语为Ciangiya Hala,这是满族中的一支脱谱姓氏,实际上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今北京市满族中即有此姓,清朝中叶以后即冠汉姓为钱氏。   ⑵.满族伊伯氏,满语为Ib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前进”,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钱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哈尼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明清土司通纂》、《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   哈尼族钱氏,是在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的,到了明、清时期,哈尼族钱氏已经是一个势力较大的姓氏群体,居住在临安府一带的钱氏哈尼族首领还担任过土司副长官的职务,其后裔一直到今天,在当地仍有较大的影响力。     第八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钱氏,源出彝族都普氏部落,其头人在明朝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转音流改为汉姓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台湾土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台湾通志》、《清朝台湾省之乡论》等文献记载,台湾省土著民族中的赛多族人,原以“沙拉湾”为姓氏,后来全族一致通过决议,都改为汉姓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壮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彭铿、钱镠。

迁徙分布

   钱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六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九十八位,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1.先秦、两汉时期:   虽然钱氏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却是寂寥无闻。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仅有隐士钱丹一人而已,且语焉不详、事迹不清。而钱氏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关中钱氏则已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朝,钱氏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今江苏雎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委命为御史大夫,由于御史大夫在秦朝是专门负责掌管朝廷监察、纠劾百官之权的三公要职,位尊而权重,一般非皇帝股肱亲信不得担任。故而诏令一出,钱产一族顿时声名雀起,饮誉一时,一向不为人所熟知的钱氏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然而就在钱产及其钱氏的发展渐入佳境之时,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却因长期的暴政苛刑,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并很快崩溃垮台,此后项羽刘邦楚汉相争,天下大乱,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这时钱产已经亡故,其后人为躲避兵燹之苦,便纷纷离开京师咸阳重返家乡下邳。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之后,钱氏宗族尤其是江南乌程、长兴等地的钱氏却面目一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这时中国北方仅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就再度陷入到持续不断的割据纷争之中,进而形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分裂时期,但中原百姓为躲避北方日渐频炽的战乱而大规模南迁所引发的“永嘉南渡”,却给当时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契机。 晋朝的永嘉南渡不仅使江南各宗族、人口大增,也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同时由于这些人口南迁后仍大多保持着分宗别姓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使得江南钱氏伴随北方钱氏的南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人丁兴旺、福祚良多,而且名人贤士层出不穷,出将入相者甚众,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太守(今安徽合肥),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晋朝以后,汉高密侯钱咸九世孙钱弥迁家于长城(今浙江长兴东部),官至大司农、辅国将军,封豫章县侯(今江西南昌)。约于同时,长城人钱宠积功封授东迁县开国侯(今浙江湖州),钱迪升太子太傅,钱祥拜伏波将军,钱岳任步兵校尉,钱凤任大将军铠曹参军。此外,钱端、钱广、钱象等人也都是这一时期知名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直到此时,江南钱氏仍是只以乌程、长兴以及附近的长城、东迁等地为主要聚居区。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吴兴郡管辖,所以吴兴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天下钱氏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氏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时,钱氏的发展特点变化无多,依旧以传统的几个聚居地为中心发展。不过,随着钱氏宗族的日渐活跃,江南钱氏已不再拘于吴兴一地,而开始向南方的其它一些地区发展,足迹渐遍于今湖南省、广东省等地。   3.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用兵江南,掳获陈后主陈叔宝,灭亡陈朝,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于统一,是时南北畅通,社会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其后不久,李唐朝兴,因袭隋制,继有四海,通过隋、唐诸帝的不懈努力,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以隋唐盛世为标志的全盛期。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钱氏宗族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氏族人往往以出仕、经商等形式,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迁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朝由于国祚短促,钱氏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两人入朝分别担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影响颇为有限。但进入唐朝后,钱氏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朝初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行有不少中原钱氏将佐,其后代多在福建省落户生根,成为福建钱氏的先祖。而随后出现的钱九陇与钱起这两个一武一文家族,则成为唐朝钱氏的代表。   4.宋、元时期:   经过隋、唐、五代十国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氏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情景,影响日大。尤其吴越国因忠懿王钱弘俶明识大局,主动向北宋王朝献国纳土而隆,并不像其他割据政权那样被武力平灭,所以吴越钱氏王族不仅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反而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继保荣华,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虽然在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政权所灭,中国北方一度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南宋与金政权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但由于钱氏宗族分布最为密集的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于远离战火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因此,钱氏氏族的发展并未受到大的影响,甚至还出现了昌盛的势头。不过,两宋钱氏的发展特点基本上还是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即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其他支系则遥相呼应。   公元1276年2月元军兵攻入临安,俘获南宋恭帝赵黑及其宗室,南宋军民虽经顽强抵抗,终无法扭转颓局。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灭亡,天下复归于一统。应当说,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无论从各方面都促进了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巩固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果,而钱氏宗族也借此形势,在两宋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壮大,并随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影响更为广泛。   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地各民族的反抗,维护自身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全国各族人民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时间上的先后,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每一等级都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而原属南宋统治的江南各族人民因抵抗元军最为激烈,时间最长,所以被定为最低一等的南人,处处受到歧视与压制,出仕为官更属艰难,因而有元一代,钱氏宗族多不忘故朝旧主,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政坛上显得沉寂一时,无所作为。但由于经过南宋百余年的经营,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尤其是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地区,更成为当时天下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人口盈盛,社会繁荣,文化教育极为发达。进入元朝统治时期后,这一地区虽因兵燹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就得到恢复,发展势头更炽,甚至成为元朝繁荣与富足的象征,并被喻为天堂之地。   钱氏宗族便是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经商从教,发展文化事业,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钱壁,华亭钱全衮、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莫不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向江浙日浙繁荣的新兴地带迁徙已构成元朝时期钱氏宗族发展一大特点。   5.明、清时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宣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经过一系列的殊死战斗,至公元1368年7月间,朱元璋率领的明军攻克了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北遁,历时九十九年的元朝至此灭亡。   大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面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统治,一面则安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恢复自元末就已废弛的封建经济,使国家形势迅速得到好转。他针对遭受元末一系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中原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多是无人之地”的惨状,以今江浙地区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元末少经兵燹、经济发达、人烟辐辏、土地已渐趋紧张”为由,下令其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目标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等兵民逃死流亡殆尽的省份移民驻戊,当时迁移规模相当宏大,影响深远。所以至今在湖北京山县仍流传着“洪武开坎”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   应当说,明朝初年的大移民不仅对于恢复、发展战乱区的经济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氏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活动范围,进而形成钱氏历史上的又一次迁播浪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江浙钱氏自五代以来便罕遇战乱,生活相对富足稳定,加之又极富文化传统崇尚学术,特别在元朝其更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朝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据编撰于清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仅其知名者便已百数,分布地区已不再限于江浙而遍及全国各地。这些钱氏人士或官或宦,或文或武,都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壮大、印证了钱氏“自古多才俊”的声势。   6.移居台湾省及海外: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向海外移民早在秦汉时期便不乏其人,如徐福东渡扶桑、卫满北奔朝鲜等等莫不如是。不过直到明、清之前,这种移民规模都很微小,且移民大多以经商逐利的商人为主。至明朝中、晚期情况方有所变化。当时由于大明朝廷内部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迭相而至,朝纲废弛,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更为激烈,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无立锥之地的困苦窘境,于是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清朝初期这种形势虽一度有所改观,但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加上同期南北美洲以及东南亚等欧美国家殖民地急需廉价劳动力,因此闽、粤等沿海地出洋华侨人数剧增,而清朝政府为了弥补巨额对外贸易赤字、稳定货币,也希望通过海外移民减轻社会压力,赚取可观的外汇收入,所以转而采取放任移民的政策,故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华侨队伍的壮大,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侨裔已达四百多万人,作为东南名门著姓的钱氏宗族自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从迁徙方向看,目标主要集中在台湾省、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   由于台湾省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故而往往成为移民们的首选之地。仅明末崇祯皇帝年间,福建沿海饥民迁往台湾省的就有数万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至17世纪初期,在台湾省的汉族人数便已达到十万多人。公元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省后,又有大批反清军民相继来台,据粗略统计,当时来自福建、广东的汉人移民几近二十万,台湾省钱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定居的。据《台湾省通志》等书的记载,南明桂王永历年间(公元1647~1661年)福建同安人钱某入垦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氏迁居台湾省之先河,惜其名已无考。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省,平定郑氏政权,海峡两岸宣告统一。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巩固海防,大清朝廷下令正式解除源自清初的禁海令,采取措施鼓励大陆百姓入台垦荒,东南沿海省份遂又掀起了新的一轮移民浪潮,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两省为著。到乾隆年间,台湾省已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全岛人口成倍增长,清嘉庆时台湾省人口跃至二百万,大部分都是闽、粤移民。与之相应,入台钱氏也空前活跃起来。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县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坑,成为台湾省钱氏第一位有名有姓者。清乾隆十二年~五十九年(公元1747~1794年)大陆钱氏又分别有钱登选、钱某(名无考)和钱子白等人率族众分三批入台,定居于凤山、苗栗、湖口等地。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钱桐迁居凤山县。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钱兴和钱头等人迁居基隆。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省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总计自明末至清朝末期近三百年间,钱氏人约有八次入垦台湾省,不仅开拓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为台湾省带去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公元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溃败、被迫退往台湾省,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氏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到来,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在台的钱氏人数和影响力。如今,钱氏位居台湾省诸多大姓氏的第九十二位,主要分布在台北、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在迁往台湾省的同时,钱氏宗族中也有不少人迈出国门、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从目前来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为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并通过不懈努力,与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郡望堂号

·郡望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吴越堂:钱镠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大将董昌手下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锦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丹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木衍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云阁:资料有待补充。   丛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远释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贻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昭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显忠祠:资料有待补充。   清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研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表忠观:资料有待补充。   具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小锡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射潮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系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撷云阁:资料有待补充。   念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锦林堂:资料有待补充。   伯仲堂:资料有待补充。   湖草堂:资料有待补充。   锄绅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言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怀堂:资料有待补充。

钱姓家谱文献

·介绍

  作为中国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乘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概言之即家谱,因其专以特定姓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和人物事迹为中心内容的撰述特点,往往是古代封建宗法制度辨亲疏别贵贱的重要依据,一向受到历代名门望族的重视而不断以增补和修订,社会影响至为深远。   尽管钱氏得姓甚早,但其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却无从可考。不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全面兴盛,谱牒之学泛为盈学,以致“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史实来看,钱氏家谱至迟于此时即已出现,只可惜皆亡佚无存。现存钱氏家谱多修纂于清朝与民国年间,这些家谱大多有比较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官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最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核心。对了解和研究这些家族支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极高的现实和学术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

·家谱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永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杭州钱塘沈氏家乘十卷,(清)沈绍勋辑,沈祖帛系增辑,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西泠印社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吉安钱溪胡氏族谱及文献,(清)胡家璜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钱桥里金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金震一等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番禺金钱村候氏族谱不分卷,(清)侯子城誌,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清)潘沄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永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溧阳广德钱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钱又选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保阳钱氏宗谱,(清)钱漱泉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南通崇川钱氏世谱不分卷,(清)钱华辑,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南通崇山钱氏世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钱兆鹏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至清道光年间重修。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南通崇川钱氏世谱十二卷,首两卷、附钱氏一家言十二卷、末一卷,(清)钱元焕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南通钱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清)钱炳川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锄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   江苏镇江吴越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钱志遥等跋,清乾降十二年(公元174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吴越钱氏京江分支六修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清)钱铭盘、钱之善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吴越钱氏京江分支七修宗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清)钱止庸、钱之洤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州南朱钱氏族谱十卷,(民国)邵凤翔等序,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射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钱氏宗谱十二卷,(清)钱潮海等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钱氏宗谱十四卷,(清)钱世坤、钱德行等汇稿,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伯仲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钱氏菱溪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钱履荣等六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享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钱氏菱溪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钱增伟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享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溧阳钱氏家谱二十八卷,(民国)钱亨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锦林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金匮吴越钱氏宗谱,(清)钱维城等编,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吴越钱氏五修流光宗谱十二卷,(清)钱人麟等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蔗川念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吴越钱氏清芬志十种,首一卷、末一卷,(清)钱日煦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撷云阁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堠山钱氏宗谱六卷,首一卷、世谱二十二卷,(清)钱逸楼、钱子芬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堠山钱氏宗谱十卷,世谱三十卷,(清)钱熙元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四卷,(民国)钱基博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上卷八卷,下卷十卷,末一卷,(清)钱邵霖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上卷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宗谱两卷,(清)钱士炳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钱氏湖头分支马桥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附遗芳略二卷,(清)钱承康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钱氏宗谱八卷,(清)钱承康修,清光绪年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钱氏宗谱三卷,(民国)钱一珠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钱王祠神牌谱,(民国)钱一璜等编,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庆系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钱王祠神牌谱,(清)钱一珠等编,钱鸿申、钱王禾辑,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钱氏宗谱四卷,(清)钱德荣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射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北门五保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钱叙森等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射潮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宜兴新渎钱氏续修宗谱八卷,(民国)钱俊彩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诒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彭城钱氏支谱,(民国)钱寿崧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钱氏家乘八卷,(明)钱岱纂,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钱氏家乘不分卷,(清)钱谦益撰。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山西省文物管理局、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海虞钱氏秀峰公支世谱图一卷,(清)钱禄泰纂,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江苏常熟海虞禄图钱氏振鹿公支世谱六卷,(民国)钱昌谷、钱昌运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彭城钱氏世谱文传八卷,首一卷,(民国)钱时棣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安山钱氏宗谱两卷,(清)钱元怡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彭城钱氏支谱不分卷,(清)钱庆戴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太仓彭城钱氏谱一卷,图像两卷,履历二十卷,宝录六卷,文传八卷,(民国)钱泰阶等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文安钱氏宗谱三卷,(清)钱元观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文安钱氏宗谱三卷,(民国)钱思岳等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钱氏家乘六卷,(民国)张謇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杭州钱武肃王集附录四卷,(清)钱云冲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武肃王集附录四卷,(清)钱槐等编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临安钱氏庆系谱十一卷,(清)钱学文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临安钱氏宗谱四卷,(民国)钱佐用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小锡堂重修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十四卷,附录一卷,(民国)钱文选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宁波甬东钱氏宗谱九卷,(民国)钱抚惠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武林钱氏宗谱一卷,(清)钱惟辑,钱泳校,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表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月宫山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黄宝琮、钱礼明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表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谿钱氏正宗谱不分卷,(清)钱尚志等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传抄本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奉化横山钱氏宗谱不分卷,(清)叶敏斋辑,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吴越钱氏象派宗谱六十卷,首一卷,(民国)史翰章纂,钱鸿纪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嘉兴钱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浙江嘉善钱氏家传四卷恩纶二卷,(清)钱以皑撰,清康熙五十八(公元1719年)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浙江海宁钱氏考古录十二卷,补遗一卷,(清)钱保塘、钱国鎔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海宁清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浙江海宁华园钱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钱德桢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海盐钱氏家谱十一卷,(清)钱臻等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显忠祠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项里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钱桂芳、钱枝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漓渚钱氏宗谱,(民国)钱从善、钱显曾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钱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焕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通明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钱纪勋辑,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通明钱氏衍庆谱八卷,首一卷,(清)钱昆元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   浙江上虞通明钱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钱纯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虞西蒋桥钱氏支谱十二卷,(民国)钱钟瑜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射潮堂铅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五~七卷、第十三卷、第十五~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长乐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嵊县吴越钱氏大宗庆系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张崇筒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第四~十七卷、第十九~二十五卷、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第三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钱氏宗谱六卷,(民国)钱以法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剡北钱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谿双谿钱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长陵乡。   安徽广德钱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钱文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广德钱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钱文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屯溪彭城钱氏宗谱五卷,(清)钱坤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唐昌钱氏宗谱八卷,(清)钱能左、钱德才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老屋下村。   江西永新钱氏家乘六卷,(清)钱柏园修,清雍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福溪钱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新余钱氏分房支谱,(清)钱戟门等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新余马坡钱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清)钱国瑞等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钱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钱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续修钱氏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钱序事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彭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钱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三卷,(清)钱永青、钱永志等纂,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彭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吴越钱氏宗谱全乘,(明)钱氏族人纂,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钱氏世谱,(清)钱培桢辑,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钱曜纂,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越钱氏宗谱,(清)钱文元、钱廷梅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钱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钱钧主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射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茶亭钱氏宗谱六卷,(清)钱士培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钱氏宗谱十六卷,(清)钱廷济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诒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越钱氏宗谱八卷,(清)钱氏族人修,清光绪年间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藻钱氏宗谱,(清)钱承祐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贻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江藻钱氏宗谱,(民国)钱氏公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七十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张泽桥钱氏宗谱八卷,首两卷,(清)钱洪泉等增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世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越钱氏凤林派宗谱不分卷,(清)钱经一纂,清朝年间远释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支谱不分卷,(清)许享诗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刻,民国年间墨笔续修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六卷,(清)锺廷灿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钱福球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县徐坑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丛桂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兴庐江钱氏年谱,秦孟秋等修,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和州吴越钱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七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家书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钱日煦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务云阁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越钱氏京江分支七修宗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清)钱正庸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活字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湖头分支马桥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附遗芳略一卷,(清)钱承康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锦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虞钱氏秀峰公支世谱,(清)钱录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越钱氏京江分支宗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钱乃勤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活字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菱溪族谱,(民国)钱兴烈、钱廷选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考古录十二卷,补遗一卷,(民国)钱保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清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钱文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越钱氏象派宗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史翰章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家乘,(民国)钱文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城钱氏谱,(民国)钱人骏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傅芬集,(清)钱泳辑,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影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王祠产补编,(民国)钱文选纂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家乘,著者待考,时代出版社纂修,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嵊县吴越钱氏庆系重修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乾隆辛亥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钱氏六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钱锡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邓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清)史悠诚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衍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清)潘元礼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永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黄严黄邑钱山陈氏宗谱二十卷,(清)陈晓严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钱氏六修族谱十五卷,首四卷,(民国)钱锡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彭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家训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钱氏字辈排行

  江苏常熟钱氏字辈:“世宏泽远书启康昆”。   云南昆明钱氏字辈:“铸本广济远宏以宜泰人”。   浙江海宁钱氏字辈:“兴邦保国崇德志道通经博古明体达用”。   广东潮汕钱氏字辈:“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湖南湘潭钱氏字辈:“广诒彰世序永锡茂宗支绳武昭垂日人文蔚起期景仰先贤德鸿基耀楚湘诗书傅后代克绍振纲常”。   钱氏一支字辈:“思朝玉正良人上开必世宏大邦家之才孝友忠厚泽远德培光宗耀主以毓方来”。        钱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诗书计义”。   资料有待补充。

钱氏楹联典故

·宗祠四言通用联

  马上运槊;国旁课读。上联典自五代吴越王钱文奉善射,能上马运槊。下联典出清朝年间的钱陈群幼家贫,母陈书故工六法,课读于纺车旁。   还乡衣锦;聚宦添花。上联典自五代吴越王钱鏐,号所居城为衣锦城。下联典自北宋朝时期的钱惟演,世代官宦,时称“德星群聚,花添一锦。”   系承钱孚;望出下邳。全联典自黄帝裔孙孚,在周为钱府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追芳东越;绍美西昆。全联典出北宋诗人钱惟演,为“西昆体”领袖人物。   射潮靖海;庐墓旌闾。上联典自钱塘大堤,为潮水所毁。吴越王钱鏐命强弩数万射之,潮退堤成。下联典自宋·钱尧卿童年丧父,终日守墓,举为孝廉。   彭城世泽;越国家声。全联典自彭祖为钱孚之祖,尧时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钱鏐,五代吴越国王。   泽承周府;名并钱郎。上联典指钱氏来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钱起。   银麋瑞角;锦树仙枝。全联典指钱鏐。   彭城阀阅;兰水衣冠。全联典指钱氏来历及郡望。

·宗祠七言通用联

   崔恭人浣青留草;陈贤母夜绩授经。上联典自清朝刑部侍郎钱诚之女钱孟钿,善诗,著有《浣青诗草》。下联典自清朝年间的钱陈群之母陈氏,边纺织,边教授其子。   里巷相邀传座酒;祖宗曾出买灯钱。全联典指五代时期的钱俶。   述古堂中藏万卷;绛云楼里备千家。上联典出清朝藏书家钱曾,藏书室名“述古堂”。下联典出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家有绛云楼,藏书宏富。   才多隽永诗名重;学有渊源道脉长。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诗人钱起,“大历十才子”之一,有《钱考功集》。下联典出彭祖,姓钱名铿,长于导引按摩健身之道。   墨花点毫晓云湿;芝草入帘春雨香。全联典用清朝年间的书法家、诗人钱鲁斯撰书联。钱鲁斯,字伯垌,武进人。   启匣尚存归国诏;解弢时拂射潮弓。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武肃王钱鎏。   仙凤玉露争飘洒;密竹疏松斗志苍。全联典用清朝年间的著名学者、清乾隆进士钱大昕(公元1728~1804年)撰书联。钱大昕,字晓徵,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尢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

·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言不文典,暮不作经。全联典用清朝年间的书法家钱坫(公元1744~1806年)撰书联。   名标鼎甲,门闾代代;秀毓钱塘,兄弟怡怡。上联前句典自明朝年间的翰林修撰钱福,弦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上联后句典自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升,万历殿试第一。下联前句典自明人礼部侍郎钱谦益;万历进士。下联后句典自宋代秘书监钱昆及其弟翰林学士钱易均为进士。   江上峰青,才藻何如太白;州中蟹紫,啸歌不让次山。上联前句典自唐朝时期的钱起,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赴举时,主考官以为“有如神助”;上联后句典自宋朝时期的钱易,以才藻知名。苏易简称钱易有李白才。下联前句典自宋朝时期的钱昆,钱易之兄性嗜蟹,尝求补外职,希望能到“有蟹无通判”处。下联后句典自明朝年间的钱薇,曾因星变言主失,为世宗所衔恨。又疏谏南巡,被斥为民。归而讲学,足迹不及公府。   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此联采用江苏省无锡钱氏宗祠联。上联“铁券”,典指五代时吴越王钱鏐,唐昭宗任他为镇海节度使,赐给铁券(即铁契,古代皇帝颁赐给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汉朝表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唐朝以后则嵌金,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到明朝,他的后人还保存着。明朝年间的陶宗仪在《辍耕录·钱武肃铁券》中说:“我乡钱叔琛,是钱武肃王的后裔,曾拿出家中所藏的铁券,开状像瓦,高一尺多,宽二尺左右,券词是用黄金镶嵌的。”下联“乌衣子弟”,典指豪门望族的后代。“乌衣”,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以南,三国时吴国曾在此驻兵,因士兵穿乌(黑)衣而得名。东晋时,因王、谢等大族住在这里,从此闻名。

·典故、趣事

  衣锦还乡:吴越武肃王钱谬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后来迫于生计始投身军旅,未想竟由此发迹,终致割据称王,占有吴越十三州土地,成为一方霸主。显贵后,他决定效仿汉高祖故事荣归故里,打算好好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于是一面下令将家乡改命为“衣锦军”,并在故宅旧园基础上大修宫殿楼阁,穷极壮丽一时,另一面又召聚亲朋故旧、邻里乡人整日笙歌燕舞,欢宴不休,甚至于把自己幼时玩耍嬉戏的地方披上锦绣彩缎,表示不忘过去。他同时自鸣得意地令乡人四处传唱自己的《还乡歌》,以歌功颂德,家乡因此蔚为轰动,热闹非凡,人称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时也不过如此。   钱塘射潮:浙江钱塘江自古以来就以风大浪高、破坏力惊人闻名于世,钱塘观潮很早即为当地一景。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钱塘江堤岸久疏修葺,已是残陋毁损、破旧不堪了,根本无法继续捍御巨潮大浪的冲刷侵蚀,两岸百姓屡屡流离失所,深受其害,甚至吴越国的都城杭州也受到威胁,时无宁日。鉴于情况紧急,吴越王钱谬下令组织动员境内人民凿石填江,进行大规模整修。不料当时海潮汹涌澎湃,工程根本无法正常进行。情急之下,钱谬认为这是鬼神作怪,便当下传令工匠赶造巨竹箭三千支,并配以羽镞,命水军士卒轮番用强弓硬弩对潮施射。海潮竟自慢慢消退,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确保了杭州城及其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钱谬也因此备受世人称颂。

钱姓名人

·历史名人

  篯铿:(公元前2250~前2105年),彭国第一代始祖,后世便尊称其为彭祖。   篯铿是颛顼的六世孙(四世孙)、黄帝的九世孙(七世孙)。篯铿继承父亲陆终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强大的篯氏部落。帝尧四十八年(公元前2225年),尧封篯铿居彭城,为大彭国。帝禹元年(公元前2124年)禹登帝位时,篯铿已一百二十六岁,但仍不觉得其衰老,并能主持和参加部落内的各种活动。   少典娶有娇氏之女附宝生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产昌意及青阳(又名少暤、少昊、玄嚣)。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濮(又名女枢、昌仆),产乾荒(又名干荒.韩流)。乾荒娶淖子氏(浊山氏)之女阿女,产颛顼(又名高阳)。颛顼娶滕贲氏(腾隍氏)之女女禄,产稱(又名偁.伯稱.伯偁.伯服,孺帝,后创建颛顼国)。称产老童(又名卷章)。老童娶竭水氏(根水氏)之女骄福,产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馈(女媸.女赜),产六子,其一为樊,是为昆吾;其二为惠连,是为参胡;其三为篯铿,是为彭祖;其四为莱言,是为刽人(郐人);其五为晏安(安斟),是为曹氏;其六为季连,是为芈姓(芈、熊、楚、连诸姓的始祖),后皆有封国。尧老,使舜摄行天下子政,巡狩。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龙、垂、益、彭祖,自尧时而举用。舜执政时,任用了二十二位大臣,彭祖为二十二臣之一。他娶过五十三个妻子,生了八十一个儿子。西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获得大批古箱文写成的竹简,其中记说彭祖活七百六十七甲子而不衰老,八百八十二甲子时突然仙去。按上古用的干支记日法,一个甲子是六十天合五日,那么彭祖就活了52993.5天,即一百四十五岁余另十八天半。在彭祖逝世时,他前面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和五十四个儿子。相传彭祖生于农历3月3日,逝世于农历6月12日。   夏王启十五年(公元前2066年),封于西河(今山西汾阳)的禹幼子武观反叛。启命彭祖篯铿的孙子彭伯篯寿帅师征讨,武观战败遂投降。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公元前1990年,彭伯篯寿又出兵助少康(夏六代王)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伯篯寿之弟篯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立国。篯元哲是彭伯篯寿的孙子,篯元哲就是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世孙,黄帝的第十三世孙了。至此篯氏部落就有了两个同宗同姓的国家~~大彭国.豕韦国。商王河颤甲三年(公元前1434年),彭伯篯寿助商剿平邳人反判。商王河颤甲五年(公元前1432年),女先人投于班方。彭伯篯寿又率军征伐班方,班方女先人战败归降。公元前1301年,因当时商王朝腐败混乱,大彭、豕韦始脱商,宣布独立,不再纳贡称臣。商武丁四十三年已亥(公元前1192年),武丁率王师灭大彭、豕韦。至此大彭国有国千余年,历二十四代四十五王。大彭、豕韦失国后,篯氏族人四处迁徙,为怀恋故国,有的以彭为姓,改彭姓者以殷大夫彭咸为代表;有的以韦为姓,南迁的韦姓后成为南方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至今壮族仍有“有壮就有韦”的说法,而且还把彭祖篯铿的生日3月3日当作本民族的隆重节日)。篯氏族人西迁者投靠周部落,成为以后灭商的一部分重要力量。北迁者即后来的“室韦”族(又称“失韦”或“失围”),成为蒙古族.满族和朝鲜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周文王时,篯铿二十八世孙篯孚为周文王师,官拜泉府上士(掌管全国的税收和钱粮)。当时的泉币均以农具钱(形状象铲)为铸造模型,而篯姓的篯正好是竹字头下面一个钱。因“篯、钱”两字音形相近,篯孚的后人为纪念这次篯氏部落的复兴,同时又不忘祖姓,就把自己姓氏篯上面的竹字头去掉,简化篯姓为钱氏,并两姓通用,另外也有支系后人以“泉”为姓。后周武王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伯篯遐率军参加,立下战功。后来,宣方国(今山西垣曲)复叛。武王令韦伯篯遐率军和王室军第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公元前1027年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为表彰韦伯篯遐的功绩,便封韦伯篯遐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妹村),仍称豕韦国;又迁封其同宗的大彭国后裔篯孚的子孙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大彭国。大彭国、豕韦国传到周赧王时期(公元前260年)复国历七百六十七年又同时灭亡。由此可见,立国于彭城的前大彭国和复国于河南原阳地区的后大彭国加起来,存在时间应为一千八百年左右。   篯铿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中国远古道家先驱,也是寿星的象征。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房术中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烹调和营养美食的始祖。他谙熟烹调技艺,曾烹调过味道鲜美的雉羹(炖野鸡汤)奉献给尧帝。尧帝吃了之后非常满意,给以褒奖。   三,是我国气功和武术的鼻祖。后人根据他锻炼体魄的办法,加以归纳整理,成为《彭祖经》。   四,后代姓氏很多,但氏族血缘较明显的主要有篯、钱、彭、韦、泉等姓。其中钱氏鼎盛期是在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之后。   钱镠发达后,曾举行了一次规模颇大的寻根问祖活动。他让人从古籍中查找整理,对钱氏之沿革进行了梳理,最后排出了一个世系表。在此表中,他是黄帝的后裔,是彭祖的七十二世孙(今考证为九十九世孙)。从他开始,又列出钱氏庆系一宗,钱镠则为庆系始祖。   篯、钱氏渊源世系主干表:   第一代少典→第二代黄帝→第三代昌意→第四代乾荒(干荒、韩流)→第五代顓頊(高阳)→第六代称→第七代老童(卷章)→第八代吴回(祝融)→第九代陆终→第十代篯铿(彭祖、彭伯铿)→第十二代篯寿(彭伯寿)→第十四代篯伯(彭伯)→第三十八代钱孚→第?代钱丹→第?代钱产→第七十九代钱林→第八十六代钱让→第八十七代钱咸(钱京)→第?代钱弥→第?代钱乐之→第?代钱道戢→第一百零一代钱九陇→第一百一十代钱镠→庆系及后人分出的各个支系。     钱 起:(公元710~782年),字仲文,排行大;浙江长兴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唐朝诗人。   钱起青年时代爱读书,曾数次长途跋涉,赴长安赶考,但一次次落第。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二十九岁时终于得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安史乱后任蓝田县尉,与退隐辋川的王维唱和。终尚书考功郎中、大清宫使,所以长兴人也因此说他是“终考功郎”。   他与郎士元、司室曙、李益、李端、卢纶、李嘉祐等合称“大历十才子”,与郎士元齐名,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誉。擅长五律,七绝亦含蓄清丽,颇饶韵味,诗格新奇,理致清赡。著有《钱仲文集》、《钱考功集》,《全唐诗》存诗四卷,混入其孙钱祤《江行一百首》等诗。     钱 易:(生卒年待考),字希白,五代吴越王钱倧之子,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北宋真宗朝官至翰林学士,北宋钱氏成名最早的名人。   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此书乃其大中祥符年(公元1008~1012年)间做开封知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多录轶闻琐语,而朝章国典,因革损益,亦夹杂其中,故虽小说家言,而不似他书之侈谈迂怪,于考证尚属有裨。如,此书所记唐朝政治制度和官场典故较多,有助于了解唐朝官制的演变;因唐朝的令、式均已失传,诏敕也仅《唐大诏令集》传世,故此书记载状、敕、令、式等原始史料,弥足珍贵;所记一些人物故事,皆可补史传;其他如音乐百戏、节庆风俗、衣食器物等琐屑杂事也可资研究社会生活。此书传世版本不少,有《稽古堂丛抄》、《学津讨原》、《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等本,1958年中华书局以《学津讨原》为底本,参照《粤雅堂丛书》本校勘印行。     钱乐之:(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后宋科学家。   钱乐之曾出任南朝后宋太史令,后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他奉诏仿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依案旧说,采效仪象,铸铜为之。五分为一度,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不动。立黄赤二道之规,南北二极之规,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极星。置日月五星于黄道上。为之杠轴,以象天运。昏明中星,与天相符。梁末,置于文德殿前。至如斯制,以为浑仪,仪则内阙衡管。以为浑象,而地不在外。是参两法,别为一体。就器用而求,犹浑象之流,外内天地之状,不失其位也。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晷度,则乐之之所放述也。到元嘉十七年,又作小浑天,二分为一度,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安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备足。以白青黄等三色珠为三家星。其日月五星,悉居黄道。亦象天运,而地在其中。   宋元嘉所造仪象器,在南朝宋开皇九年平陈后,并入长安。髓朝大业初年,移于东都观象殿。     钱 选:(生卒年待考),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人。著名宋末元初画家。   善画花鸟、山水、人物等。   他与赵孟畹、王子中、牟应龙等并称吴兴八俊。钱选以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成熟花鸟画,在院画基础上吸取扬无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创造了新的体格。他的山水画以青绿设色见长,这种源于董源的变体山水,开启了元朝水墨山水画的先声。钱选还善画人物,风格比较古拙,他还进一步文人画题写诗文的传统,在传世的绝大多数作品上,都有自己的提诗或跋语,这一格式后来被文人画家广泛采用,逐渐形成诗、书、画紧密结合的特色,他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这些主张对后世文人画家影响巨大。     钱大昕:(公元1728~1804年),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今上海)。著名清朝学者。   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少詹事。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以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首先注意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及舌头、舌上的分别。其说多见于《潜揅堂文集》和《十架斋养新录》中。所撰《廿二史考异》考订诸史文字、典章、史实。又有志重修,元史,曾补撰(元史)《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所著尚有《潜揅堂金石跋尾》、《恒言录》等。     钱大昭:(公元1744~1813年),字晓徵,一字辛楣,一字竹庐,号竹汀,钱大昕之弟;江苏嘉定人(今上海)。著名清朝文字训诂学家。   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少詹事。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以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   他在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首先注意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及舌头、舌上的分别。其说多见于《潜揅堂文集》和《十架斋养新录》中。所撰《廿二史考异》考订诸史文字、典章、史实。又有志重修元史,曾补撰(元史)《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所著尚有《潜揅堂金石跋尾》、《恒言录》等。     钱 杜:(公元1764~1844年),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卍居士;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画家。   擅画山水,学文徵明工细一路,初自文伯仁入手,又上溯赵令穰、王蒙诸家,笔墨妍细,中带生拙,所作青绿山水,有装饰味。兼精墨梅,并能画人物、士女、花卉。亦工诗文,代表作品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传世。     钱 松:(公元1818~1860年),本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耐清、老盖、古泉叟、未道士、云和山人、西郊、秦大夫、云居山人、云居山民、铁床觉者、见闻随喜侍者,晚号西郭外史;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流寓上海。著名清朝画家、篆刻家。   典型的浙江画派代表人物。他善长书法,能山水、花卉。精鉴别,工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其斋堂为曼华庵、未虚室、古泉馆。绘画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梅竹也具功力。书法以隶书和行草见长。善琴瑟乐曲。酷爱金石文字。篆刻得力於汉印,曾摹汉印二千方,所刻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赵之琛观后誉为丁黄(丁敬、黄易)后一人。又叁效丁敬等诸家,用刀一洗陈法,切中带削,线条的立体感甚强。章法大胆,时出新意。与胡震交善。存世有《铁庐印谱》,著有《未虚室印谱》。传世画迹有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作《梅竹图》轴,图录于《名人梅花集》;清咸丰八年作《仿黄子久山水图》轴,图录于《金石家书画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图》轴,现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钱德洪:(公元1496~1574年),名宽,号绪山;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明朝教育家。   钱德洪早年以授徒为业。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王阳明省親归姚,钱德洪率姪子门生七十四人迎请于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请授“良知”之学,四方闻知,来学者甚众,钱德洪成为王阳明的主要教学助手,王阳明奉旨出征广西,钱德洪主持中天阁讲席,人称为“王学教授师”。   钱德洪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进士后,在京任职,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因抗旨入狱,在狱中仍学《易》不辍。出狱后,于苏、浙、皖、赣、粤各地讲学,传播王阳明学说,培养了大批王学中坚。直至年达七十岁,始家居著述。七十九岁病逝。   钱德洪为学注重“为善去恶”的修炼功夫,对“天泉四句教”有独到见解。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等传世。     钱 谷:(公元1508~1578年),字叔宝;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鉴藏家。   游文徵明门下,以书画名於世。但对钱谷来讲,书画只是他的的业余之事。   朱彝尊在《列朝诗传》中说:“钱谷字叔宝,少孤贫,游文侍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力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请观。手自抄写,几於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   钱谷手抄之书,一丝不苟,为后来藏家所重。陆心源皕宋楼曾藏有钱氏抄本《会稽掇英集》,后有文震孟跋说:“《会稽掇英集》皆集唐宋名贤时文,宇内流传绝少,是其早岁所抄,无一惰笔,乃从宋木刻活字印本而录者,为世珍重可知矣。”   钱谷家贫,故文徵明为题室名“悬罄”就是空无所有的意思。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叔宝先生不为家,家逾贫。先太史过而题其室曰‘悬罄’。先生笑曰:‘吾志哉!’而其嗜读日益甚。收录古文金石书几数千卷。”     钱谦益:(公元1582~1664年),字受之、牧斋,号蒙叟、后人、虞山老民、绛云老人、敬他老人、东漳遗老等。明末清初名人。   钱谦益著有《绛云楼》,广收图书文献,后毁于火灾。辑《列朝诗集》,著有《杜诗笺注》、《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吾炙集》、《明史断略》、《国初群雄事略》、《开国功臣事略》等传世。   作为诗人,钱谦益开创了有清一代诗风。当时人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   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   作为文章家,钱谦益名扬四海,号称“当代文章伯”,黄梨渊在《忠旧录》中称他为王弇州(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   作为收藏家,钱谦益尽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高价广肆购求古本,构筑“绛云楼”,收藏宋元孤本书于其上,“所积充牣,几埒内府”。   陈寅恪也客观地说:“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钱 曾:(公元1629~1701年),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著名清朝鉴藏家。   钱曾少年好学,工于诗,且学问渊博,曾为钱谦益之《初学集》、《有学集》作注。自小随父读书和收藏图书,征求校勘数十年不渝,其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   钱曾一生收集图书四千多种。先后编过三种书目:《述古堂藏书目》,二千二百种;《也是园书目》,三千拔白种;《读书敏求记》,六百三十四种,此书收录数量少,却是所藏之精华,多为宋元善本,分经、史、子、集四部,下注卷册,并有题解,注明该书版本、作者、书的源流及缮刻异同等情况,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的专著。     钱 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东平郓州人(今山东郓城)。著名宋朝医学家。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钱惟演:(公元962~1034年),字希圣;临安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诗人,西诗派代表诗人。   钱惟演是吴越王钱弘俶的次子,随父降宋。历任右神武军将军、知制诰、太仆少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保大军节度使,河阳知府,崇信军节度使,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官至枢密使。他为人趋炎附势,尤善以联姻手段依附皇族,攫取权利。为洛阳留守时,竟仿唐朝以驿马传送荔枝以杨贵妃事,传送洛阳著名牡丹品种姚黄供内廷玩赏。苏轼在《荔枝叹》中以“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来讽刺其事。   钱惟演人品虽不足称,但极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家藏书极富,可比秘府。又爱才,喜招徕名士,奖掖后进。欧阳修、梅尧臣等著名诗人都受到他的推重。他作诗宗法晚唐诗人李商隐,词彩妍华,精工稳切,如《送客不及》“高鸟可能追夕照,绿杨空自拂微波”,真切细腻。但大部分作品内容显得贫乏。《西酬唱集》辑入他的近体诗五十四首。《宋史·钱惟演传》说他有《典懿集》三十卷,均已佚传。又撰有《金坡遗事》,原书亦佚传,《宋朝事实类苑》中收有若干条。   钱惟演于宋景元年(公元1034年)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钱应魁:(公元?~1658年),又名孝,应喜,号大;松江府华亭人(今上海)。明末清初松江泖湖一带农民、渔民起义军领袖。   钱应魁在南明鲁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农历12月初,参加太湖地区抗清斗争。南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回松江继续组织农民、渔民,集众于泖湖进行抗清斗争。他以泖湖为根据地,初仅十多艘战船,后发展到二百多艘。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而年,公元1655年)永历皇帝授予其总兵衔。南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永历皇帝封其为平南将军,都督同知,大清朝廷多次招抚而坚决拒降。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钱应魁在黄浦江战败,被俘遇害。   钱肃乐:(公元1606~1648年),字希直,号止亭,一号虞孙;鄞县人(今浙江鄞县),世居江东外潜龙漕。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将领。   钱龙锡:(公元1577~1645年),字稚文;松江华亭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钱一本:(公元1539~1610年),字国瑞,别号启新;江苏武进入。著名明朝学者。   明万历癸未年(公元1583年)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因上疏论政弊,被削职为民。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分主东林讲席。著有《像象管见》九卷、《像抄》六卷、《续像抄》二卷、《四圣一心录》六卷。    钱 棨:(公元1743~1799年),字湘舲,一字振威,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三元及第者。    钱应溥:清代军机大臣

·现代名人

  钱崇澍:(公元1883~1965年),字雨农,浙江海宁人。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  钱复 - 中华民国前外交部长、监察院长  钱学森 - 中国导弹之父  钱瑛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部长  钱玄同 - 文学理论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钱穆 - 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钱钟书 - 小说家,文艺批评家  钱三强 -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钱玄同之子  钱伟长 - 中国物理学家,钱穆侄儿  钱 宁:(公元1922~1986年),江苏南京人。著名水利泥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 钧:(公元1905~1990年),原名钱运彬。河南光山殷棚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曾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离休,1982年提为大军区正职待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钱 江:(公元1915~),原名昌鑫。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曾任中央军委技术部办公室主任、部长助理,总参谋部三部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兼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总参谋部三部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钱春华:(公元1911~1993年),浙江鄞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大学卫生部政治委员、政治部教育部部长,第四高级步兵学校训练部副部长,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钱国梁:(公元1940~今),江苏吴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4年7月参加地方工作,195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96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作训股测绘员,军测量队测绘员,师作训科测绘员。1966年任师作训科参谋、副科长。1978年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79年任师长。1983年任军参谋长。1985年任集团军军长。1993年任济南军区参谋长。1996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2000年1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     钱树根:(公元1939~今),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重庆炮兵学校。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指挥排排长,炮兵营参谋、团司令部炮兵室参谋、师司令部炮兵室参谋。1969年4月任团司令部炮兵室主任,后任师司令部炮兵科副科长、科长。1978年8月任团长,后入军事学院学习。1981年毕业后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陆军第四十七集团军军长。1992年11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94年12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95年7月起任副总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钱 贵:(公元1929~今),黑龙江穆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排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团副连长。1951年参加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连长。回国后历任炮团营参谋长、副团长。1961年毕业于西安炮兵学校。历任炮兵团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钱抵千:(公元1919~1989年),原名钱辉宽,江苏太仓城厢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少年时即接触进步思想,中学就读于太仓县中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开始了革命生涯。任陕北公学分校支队政治指导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旅政治部宣传科长,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新洛阳报》社长。参加了渡江、广西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新华通讯社志愿军总分社社长,《志愿军报》社社长,参加过上甘岭等战役。回国后,历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处长、副部长,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报》代理社长。1985年任副校长等职。为适应高层次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亲自授课,收到良好效果。兼任《当代中国军队政治工作》常务副主编与《邓小平思想研究》丛书主编,为编写、出版高质量的政治理论著作积极工作,被誉为“军中一支笔”。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9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岁。     钱大均:(公元1893~1982年),字慕尹,江苏吴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毕业。   1935年4月4日授陆军中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3月1日担任武昌行营参谋长、广州行营参谋长,1935年10月起历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参谋长、主任、军政部政务次长、淞沪警备总司令、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1936年9月26日晋升为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任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全国航空委员会主任。   1950年逃往台湾,后圣眷不在,旋即退役,后一直任虚衔。   1982年7月病逝于台北。     钱应发:(生卒年待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92年晋升。    钱伯英:(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七十三师第七十七旅旅长。   钱亦轩:(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总医院院长。   钱耀栋:(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二七联队副联队长。   钱亦虎:(生卒年待考),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后勤副司令。  钱钢 - 著名记者、文学作家及学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钱幽兰 - 台湾歌手  钱小豪 - 香港艺人、武打演员,钱嘉乐胞兄  钱嘉乐 - 香港艺人、武打演员,钱小豪胞弟  钱欣郁 - 台湾配音演员  钱永健 - 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钱昌照 - 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钱忠杰 - 香港名人、著名演员 

·钱姓帝王国君

  钱 镠:(公元852~932年),吴越武肃王,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今浙江杭州)。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吴越国第一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07~932年为期二十六年,终年八十一岁。    钱元瓘:(公元887~941年),吴越国文穆王,初名传瓘,宇明宝,武肃王钱鏐第七子,临安人(今浙江杭州)。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吴越国第二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32~941年为期九年,终年五十五岁。  钱弘佐:(公元?~946年),杭州临安人(今浙江杭州)。吴越国第三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1~946年为期五年,终年岁数待考。     钱 倧:(公元946~947年),杭州临安人(今浙江杭州)。吴越国第四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7~947年为期半年,终年岁数待考。     钱弘俶:(公元929~988年),吴越忠懿王,字文德,又名钱俶,钱镠之孙,钱元瓘第九子,杭州临安人(今浙江杭州)。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吴越国第五代即末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7~978年为期三十年,终年六十岁。   
上一篇:李姓
下一篇:陈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