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陈姓

回味文海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5:49
【姓氏溯源】冯姓←陈姓→褚姓  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人口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

陈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周武王灭商后给古帝王后人妫满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氏为虞舜之后裔,受姓始祖是胡公满。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相传,胡公 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名为氏,称陈氏。   大禹继位后,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人称有虞氏,因舜做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今山西永济),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宛丘(今河南淮阳)。颛顼国有“陈州之山”,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十多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十多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建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逝世后,谥号“胡”,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分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史籍《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千多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   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缗公(陈缗公),陈国最终灭亡。随后,楚惠王后在陈国故地设置了陈县。   自妫满受封于陈,至妫越亡于楚,陈国共传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历时五百八十八年。   在亡国后的陈国王族子孙以及许多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陈氏正宗。陈氏族人大多尊奉妫满(胡公满、陈公满、陈湖公)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国在妫满逝世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1.曹氏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陈氏,原姓曹氏,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氏到了宋代,陈氏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氏成了海宁望族。   2.高姓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氏了。   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氏。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狄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十四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氏,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3.白姓改为陈氏:   隋朝有一个叫白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氏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四人,也冒姓陈。   明朝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4.黎姓改为陈氏:   明成祖朱棣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其子孙后代便以陈为氏。   5.刘姓改为陈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氏,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镇江),史称广陵陈氏。   6.陈氏改为其他姓及恢复陈氏: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朝初期又恢复了陈氏。   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改名郭金台,其后裔子孙有称郭氏者,有称陈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陈氏疍民与堕民。   ⑴.疍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陈氏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⑵.堕民:   白眉初在《中国人文地理》中对堕民解释为:“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掉了红巾军的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建立了大汉政权,这更引起了朱元璋的愤恨。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双方各率大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结果大败。农历8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后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后来皆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称作“疍民”。   陈氏疍民在历史上曾经生活十分艰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突厥侯莫陈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汉朝末期,突厥民族的侯莫陈氏族即迁居与代北地区,经过十六国混乱时期到南北朝,被北魏王朝所控制,称谓北鲜卑族中的特殊部落。   据史籍《魏书》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改为汉字单姓陈氏。   在北魏末年,该支陈氏一度改回为侯莫陈氏,随着隋王朝同意中国,其最终皆融合于汉族之中,仍为汉姓陈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等记载:   ⑴.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旗)、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西拉木兰(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巴氏、白氏、丰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⑵.蒙古族伯克图氏,亦称博克卓依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⑶.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之蒙古贵族的姓氏中,多有陈氏。  ⑷.蒙古族鄂里木苏氏,为蒙古陈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派驻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Erimu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⑸.蒙古族齐默特氏,源出元朝时期乞颜部其木德氏部族,世居喀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阿苏忒(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Cim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回族中,以陈为姓氏的有很多,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公元1403~1424年),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另外有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入附中原,被徙居于安徽全椒卫所,后改汉姓为陈景通,到其子陈友时,迁居北京,官至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陈友升迁为游击将军,继而由晋升为都督,充总兵官,后封武平伯,赠世券。不久,陈友率部平定了宁夏、甘州、凉州一带的瓦刺部叛乱,因功晋升侯爵。在陈友逝世后,明英宗下诏赠沔国公,赐谥号为“武僖”。   据史料记载,今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所建造是。陈友之子陈能、其孙陈纲、第四世孙陈勋、陈熹、第五世孙陈大策、第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第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其中尤以陈大策功勋卓著,出任北京后军都督府大都督,名重一时。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满文为Giorca Hala,属于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等。   ⑵.满族陈佳氏,满文为Cengiya Hala,世居张当(今辽宁抚顺),后多冠汉姓为陈。   ⑶.满族完颜氏,满文为,原居乌拉(今吉林附近)的满族完颜氏隶属于依彻满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辽宁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⑷.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文为Donggiya Hala,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董氏、邓氏等。   ⑸.满族鄂济氏,满文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鄂氏、敖氏、黄氏等。   ⑹.满族呼尔哈氏,亦称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满文为Hurha Hala,隶属于瑚尔哈女真,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胡氏、呼氏等。   ⑺.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改氏,满文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⑻.满族玉克墨氏,亦称玉抹氏,满文为Yukmo Hala,世居尼满河(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境内布列雅河)。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哈尼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副教授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以原氏族融入他族为氏。   土家族陈氏,原为汉族陈氏,后在宋朝时期融入土家族,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布依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布依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永康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瑶族陈氏,为元、明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族如有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也有汉姓陈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羌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羌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四川省茂汶县人陈花花等。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京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京族陈氏,为南宋时期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为该民族的大姓之一,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县人陈润芬等。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今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陈胡公(妫满、胡公满、陈公满)。

陈姓各支始祖

  陈文范:讳宝,陈翔之子,字仲弓,仕汉桓帝,为太邱令,至长史,文范才德超华,颖川许人,自毫徙居江洲德化县白鹤乡庐山之麓,素有阴德,同夫人享寿八十有四,合葬于汴梁。元配:李氏,生没失考,生子六。江洲义门陈氏始祖。   陈 梓:梓公三子讳守仁,字德宗,嘉祐七年由江州迁居临川庄公祖昱公登,进士公殳梓公生八子俱分迁有方公行居三。生于景祐三年丙子三月十六日卯时,终于崇宁四年乙酉十一月初五日本时,寿七十岁,葬于石笋垟,巽山乾向。元配:何氏,生于庆历元年辛巳六月二十三日戌时,终于大亲三年己甘二月十四日辰时,寿六十九岁。生子二:长億一邦杰,次億二邦亮。浙江江山举川陈氏始祖。   陈谦训:字吉六,号受益,国学生,例授主溥,明成化十年甲午二月十五卯时生,喜靖二十九年庚戍十月初七巳时没葬永丰院柘树山椅子形癸山丁向兼子午有碑,公,明宏治年间,徙湖南长沙府益邑厢外里羊城旋徙沅邑龙保青草港厥后子孙蕃衍遂奉为始祖焉。元配:邹氏,明成化十四戊戌三月十三午时生,嘉表四十三年甲子九月十八辰时没葬合夫塚同向,有碑。生子四:陈宣俊,陈宣迪,陈宣荣,陈宣华继配:牛氏,生没未详,葬合夫塚同向有碑。生子三:陈寅瑶,陈宣文,陈宣武。湖南陈氏始祖。   陈阏父、陈必光、陈必究、陈必翁:一名遏父,系出妫姓,舜子商均禹封于陈以奉舜祀佐武王克商为周陶正有勋,妻封明显夫人,生子满。初祖:陈必先,一名宜中,字子震,号印堂,行二,系后五代,誎议大夫,子珍公派下十二世孙,南宋内阁学士,怒公之元孙,季思公之仲子,世居南京上元县后湖右族。南宋庆度宗咸湻朝由进士登翰林第,恭宗德祐元年官同知枢密院使,端宗景炎间仕至左相诰封光祿大夫,宋理宗湻祐二年壬寅七月十五日午时生,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十二月初六日 酉时没,寿九十一岁,葬湘潭县下五都一甲地名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围外山中蕊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墓,墓志,图记,事实载宋史,按必先公於宋未时致仕,寿逾大耋矣,迨其子松公先任楚之刺史后升长沙太守遂奉父屯籍潭州今之下五都是也,因其山水秀丽人物光华乃结庐于斯,子孙聚族于斯,历数百年来服畴食德抑由公之余泽有所焉,公兄弟四人,公居二,长必光,三必究,四必翁,三公子孙未悉详,錄兹我族遵,公为一派之祖修谱牒建祠宇置祀田盖不忘其初云。元配:聶氏,诰封一品夫人,系出江南名族,南宋理宗湻祐十一年辛亥三月十七寅时生,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七月十三日辰时没,寿八十四岁,后改葬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围外山中蕊祔夫冢同向,共碑墓,墓志,合围。生子一:松。陈必光,字子乾,号燕堂,必先公之史,同时官到锦衣卫封建昌伯,元顺帝至正,仕至吏部天官。配冯氏,后裔未详。陈必究,字子艮,号画堂,必先公之弟,赐进士第。配郭氏,后裔未详。陈必翁,字子兑,号锦堂,必先公之弟,明初由吴西来潭没葬塘冲山。配许氏,没葬石桥垅北黎家坪金鳅下海。后裔未详。   陈 端:字朝祎,官禄任江南大和櫑加封威烈将军征勦黄巢得功勅镇潭州管辖三边,居江州数代其食,唐中和四年旌表门闾昭宗大顺元年勅封义门授家长,讳崇为江州长史赠光祿大夫同光元年因年老解组同外甥彭溁常均南行于河南长沙雾阳等乡火散桥议曰遇大则居陈居金铿大塘各地基业照考彭居大田常居大贤世称甲乙丙族各立基图,卒葬浏阳筲坡。元配:宋氏。继配:赵氏,夫妇三人共塋生铁淋墓碑记。生子一:伯万。迁浏始祖:陈千五,公由洪洲始迁北,落业白竹塘,宋嘉熙元年丁酉五月初八日午时生,寿八十二岁,元延祐五年茂午十月十九日亥时殁,葬源头冲飞凤形庚山甲向,有内志外碑,此地上齐崎仑下与左右均齐田边为界,公五傅怿公员公分两二支,至今子孙繁衍发祥有自皆公一脈也。元配:孙太君,莲贞,宋纯祐十年庚戌八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寿七十二岁,元至治元年辛酉六月十五日宋时殁,葬长沙分水湾琥形山,有碑坐西背向东南。生子五:万一;二;三;四;五。湖南浏阳七口塘陈氏始祖。   陈 实:公御史中丞翔子也,与同郡荀淑韩皓韩韩诏为邑长政人称颖川四长,卒年八十三岁。黄昌意,按大纪及古史曰帝姓已讳,葬皇帝之子元器也毋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吴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寿一百,葬于云阳。黄颛顼,按史记及陈氏世编曰帝姬姓,祖曰黄帝,父曰昌意,昌意娶蜀氏之女曰昌僕是为女樞,感瑶光贯月之祥生帝于若水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绍金天氏为天子,初国高阳故号高阳。氏都帝邱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一,葬濮阳。许州许昌陈氏始祖。   陈千二:绍萧陈氏始祖。   陈思恬:字铁,生于有明万潜九年壬午七月初八日,卒于崇十六年癸未五月初四日,年六十二岁。妣氏赵,合葬于吴江。六十图东心探字圩乾山巽向。子一:明肇。蚬江陈氏始祖。   陈绍先:明洪武六年癸丑三月十五时生于明正统十一年丙寅十月日申时,没葬八十四,都六甲,今为上十七,都十甲地名白汑汤冰塘向南有碑誌寿七十四始祖妣贺孺人,明洪武十年辛酉四月二十已时生于明正统十二年丁卯正月初十 时没葬与始祖考合冢 寿六十七。子二:志富、志寅。公籍江右广陵圳上明洪武年间举家徙潭卜居白汑 公之先世本自义门分荘标前明谱帙散佚公以前远不可改 公之德行事业亦失其传后之人第等之南陔披荆棘度地宜起家昌后至今历六百余年传二十有二派姓日繁方兴未艾此足自力更徵公创始之厚矣。白汑陈氏始祖。   陈裴蓝:子一:葛才。两湘陈氏始祖。   陈必先:由南京来潭开派齿錄第一派陈必先,一名宜中,字子震,号印堂,行二,係后五代谏义大夫子珍公派下十二世孙,南宋内阁学士恕公之元孙,季思公之仲子,世居南京止元县后湖右族,南宋度宗咸淳朝由进士登翰林第,薛德祐元年官同知相密院使,端宗景炎间仕至左相,诰宋理宗淳祐二年壬寅七月十五日午时生,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十二月初六日酉时没,寿九十一岁,葬湘潭县下五都一甲地,名文是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园外山中蕊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墓,墓志,图记,事实载宋史,按必先公于宋未时至仕寿逾六耆矣,迨其子松公先任楚之刺史后升长沙太遂奉父屯籍潭州今之下五都是也。因其山水秀丽人物光亻结乃绪庐于斯,子孙聚族于斯历数百年来服畴食德抑由公之余泽有所致焉。公兄弟四人,公居二,长必先,三必允,四必翁。三公子孙未悉详,錄兹我族遵公为一派之祖修谱牒建祠宇置祀田盖不忘其初云。配聶氏,诰封一品夫人,系出江南名族,南宋理宗湻祐十一年辛亥三月十七日寅时生,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七月十三辰时没,寿八十四岁,后改葬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左侧园外山中蕊祔夫冢同向。共碑墓,墓志合图。生子一:松。中湘陈氏始祖。   陈叔达:唐太宗拜左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封江国公。死谥忠惠,贴葬孔后之侧居长安蓝田县。子一:烈。中湘下砂陈氏始祖。   陈 道:始祖:陈道又讳彦瑞,安州学正,生六子:陈岳、陈岱、陈巍、陈屹、陈崇、陈山。   陈 贤:浙始迁祖 第一世:陈贤,希伯聖派,字希圣,考讳陵,南宋简齐公五世孙,以孙祖仁贵追封 学士,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寿八十有七,配鄒太夫人,生卒失考葬怀德甫乡仕尚之芝蔴增先世由入派仍占汴籍子二,安世一安国安国令晋陵遂居常州为遥常始祖故称晋陵陈氏,明初并晋陵明初并晋陵于武进今陈氏为武进人详见志铭。   陈讳寔:讳寔,汉灵帝初由太邱,今辟为大将军,谥“文节先生”,号“文邱”。家居川。元己亥生中平丁卯卒,寿八十有四,配未详,子六:长陈纪、次陈菱、三陈洽、四陈谌、五陈休、六陈光,葬于堰城,有像、赞、碑文传。   陈 杰:以为開族始祖既勤且俭克昌厥后遂贻子孙由彰公长子行惟字其伟邑痒生景泰辛示钦点翰林院弄部主事生于宣德七年壬子八月十八日未时卒于成化十五年已亥三月十一日配尹氏生于正统三年戊午侧郑氏七月十一日未时卒于宏治五年壬子九月十三日合葬龙屈河之高高祖茔昭穴辛乙向子二名世名甫居维阳另详。   陈 胡:胡肥有虞这后于父之子讳満为周陶正武五克商以元女太姬妻之赐姓嫣封之于陈居宛邱以奉虞祀生子二犀皋羊后世子孙遂以陈为姓以公为始祖卒于成五九年谥号胡公。   陈 通:字北溪,明诸生,居间门外吴邑十一都二面高尚不仕读书积德乡里称为笃行君子宏治二年巳酉正月十五日生,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八月十八日卒终年六十二岁配孙氏宏治三年庚戌三月初三日生,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四月二十六日卒,终年六十五岁,合葬长邑九都三十邑黄字圩虎坵后山新塘桥放鸟浜墓。子一:涧。   陈公宁:配王氏、张氏,按先世由洪洞迁居忻州九原乡嘉禾村以上世系失稽,吾支即以公为始祖,查明万历间二世祖大聚公墓碑记载公之祖讳容胜,父讳顺傅,两祖塋墓亦无所考,生三子:万;积;粟。   陈成一:行一,始居墩口,号东庄,生殁配旧谱阙,合葬转水河西。子二:高二;高四。   陈 广:陈广,号巨源,明赠徵仕郎,始迁螺江,配郭氏鄭氏,葬城门山坐甲向庚,鄭妣另坟。子:义。   陈庭蘭:字华复,明正统十年乙丑九月初一日未时生,成化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午时没,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讓塘紫秧间右上壬丙向有墓誌。元配:李氏,明正统十三年戊辰三月二十六日申时生,成化十五年己亥二月初三日巳时没,葬与夫合塚居左向同。生子二:陈珩,陈炎。   陈阏父:一名遏父,系出姓舜子商均禹封于陈以奉舜祀佐武王克商,为周陶正有勋,子一妻圭明显夫人,生满。中湘陈氏始祖。   陈 实:居颖川公与荀淑齐名实诣淑长子元芳御车次子季人□□□□车甲至淑□入龙迭侍左右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桓,帝三年兴为太邱长修德清静吏民追思之在群里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辗求判正晓论曲直退无怨者主刀叹曰宁为刑法所加无为陈君所短杨赐卿华俺毕贺辄叹公大位未登愧于先人,卒灵帝君平四年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文□先生追封康乐侯。   陈太老:迁桐始祖,讳考例赠文林郎,妣韩孺人,生子五:佛报;道佑;召保;召傅;召仪。公生于元至元甲午年正月十三日午时,妣生于大德戊戌年九月十三日子时,公殁于明洪武已巳年十月十九日亥时,妣殁于洪武丙辰年十二月初二日未时,公亯寿九十有六,葬泗塔原扦时未有城垣固为吉坏厥后金汤顷起由□□形□以年代远湮未肯迁改至咸丰癸丑年遇兵掘濠造营坟脚损坏文镳同族商的于次年六月复行择扦本山上首辛山乙向较原穴更吉。同治乙丑年重立碑。次子:陈德,妣恭人,生子四:志□;志□;志□;志□。任安庆府知府迁桐陈村竹园庄。   陈 爵:字慎修,元泰定二年乙丑五月初三日寅时生,明永乐八年庚寅八月初九日午时没,葬六都一甲老屋园扶椅形山向有碑图。公自洪武年由豫章庐陵县携家来楚之中湘永兴里和隹冲今六都一甲遂居焉下屯业百倾自梅花渡至寺冲口一流无间,子孙世居繁衍散居各邑者不知凡几愈远愈疏世远年湮莫可稽考,明鼎草时谱牒屢遭兵燹僅存余炉以志不忘其所自矣。配李氏,元致和元年戊辰二月初一日巳时生,明永乐十六年戊戌七月十四日午时没,葬伴夫冢侧同向,子二:武保;宗保;女长归李,次归胡。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1.陈国:

  陈国,妫姓。开国君主为舜的后代妫满,又称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因此又称陈胡公。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   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夫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国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陈国。楚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陈成公)为陈国君。   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到了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陈国王陵因大多淤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区最下层,因此尚未发掘,有待于考古探测。陈国开国君主妫满(胡公满)墓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关外柳湖畔。   陈国世系简表: 舜帝 帝舜之子→妫商均:商均公为帝舜践天子位前,携娥皇、女英居妫汭时所生,故商均不随舜姓姚,而以住地为姓妫。商均不贤,舜之帝位不传商均而传禹。舜崩,禹践天子位,并封商均诸侯。 商均之子→萁伯:禹称王后,封妫商均为诸侯,封地即原来的有虞国。故商均之后,也不袭妫为姓,而从封为虞姓。 萁伯之子→强:萁伯死,侯位传强子颉。 强之子→虞颉 虞颉死,侯位传其子虞思 虞颉之子→虞思:虞思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之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生子曰有龙。 虞思之子→有龙:虞思死,侯位传有龙。有龙生子曰青旰。 有龙之子→青旰:有龙死,候位传其子青旰。青旰有子曰叔仪。 青旰之子→叔仪 叔仪之子→康仲 康仲之子→祖妫 祖妫之子→发 发之子→妫方 妫方之子→振 振之子→维:时当夏舛之时。 维之子→寿固:此后的有虞国则时封时续或失。 寿固之子→敖 敖之子→胜 胜之子→元捷 元捷之子→偃 偃之子→姑猛 姑猛之子→公允 公允之子→蔺 蔺之子→慎叔 慎叔之子→野 野之子→无执 无执之子→菑 菑之子→叔正 叔正之子→献子 献子之子→亚寿 亚寿之子→原寿 原寿之子→梦延 梦延之子→虞期思(阏父):虞期思在商末投奔周,从事推翻商纣的活动,武王克纣后,任武王之陶正。 西周时期: 妫 满:舜帝后裔,公元前1045~?年待考,陈胡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关柳湖 妫 犀:妫满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皋:妫犀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相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突:妫皋之子,生卒年待考,陈孝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圉戎:妫突之子,公元前?~前855年,陈慎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宁:妫圉戎之子 ,公元前854~前852年,陈幽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春秋时期: 妫 孝:妫宁之子,公元前831~前796年,陈厘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灵:妫孝之子,公元前795~前781年,陈武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说:妫灵之子,公元前780~前778年,陈夷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燮:妫说之子,公元前777~前755年,陈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圉:妫燮之子,公元前754~前745年,陈文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鲍:妫圉之子,公元前744~前707年,陈桓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佗:妫圉之子,公元前706~前700年,陈厉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跃:妫鲍之子,公元前700~前700年,陈利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林:妫鲍之子,公元前699~前693年,陈庄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杵臼:妫林之弟,公元前692~前648年,陈宣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款:妫杵臼之子,公元前647~前632年,陈穆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朔:妫款之子,公元前631~前614年,陈共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平国:妫说之子,公元前613~前599年,陈灵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午:妫平国之子,公元前598~前569年,陈成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弱:妫午之子,公元前568~前534年,陈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吴:妫弱之孙,公元前533~前506年,陈惠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柳:妫吴之子,公元前505~前502年,陈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越:妫柳之子,公元前501~前479年,陈缗公,楚国灭陈国,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2.先秦、晋朝时期

  陈国灭亡后,陈缗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缗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今山西),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河南固始)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氏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九百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三十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史籍《闽书》中所记载的:“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3.隋、唐、五代时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病逝。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一说是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逝世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当时陈元光正是二十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九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省有五十三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唐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逝世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附大唐王朝,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氏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他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王潮,曾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逝世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二个军校,第一便是陈氏。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4.分支

  ⑴长沙:   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期,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今湖南长沙)。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十一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氏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仁和县(今浙江杭州)的,有来自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等,但这都源于陈氏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氏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⑵邵阳:   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五十五代,人口达七十多万人。   ⑶岳阳:   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湖南岳阳),传三十三代,十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⑷桑植:   北宋时,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共二十七代,五万余人。   ⑸安仁:   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三十七代,达七万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三万余人。   ⑹宁乡:   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⑺石门:   明朝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⑻台湾省:   至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省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省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省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省垦荒;明崇祯皇帝元年(公元1628年)统治台湾省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省,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省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省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十五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朝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省。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省发展;或因兵燹或民变而移居台湾省;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   陈氏族人在横渡台湾省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氏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省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5.迁入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在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面积约四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朝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大明王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以来,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完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在明朝年间,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为陈氏的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陈氏家谱》记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朝年间,琉球群岛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后来不断被日寇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人(今福建厦门同安)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后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托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福建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参鲁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朝政府联合朝鲜李氏政权抵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

·6.迁往越南:

  越南古称安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氏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   早在后梁时期,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氏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朝,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氏甚多。当然,最使陈氏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他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是因故改姓名。陈京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不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后来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成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陈京改名为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   大越陈朝是南宋的藩属国,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至公元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公元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此后大臣陈氏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灭。

·7.移居东南亚:

  从清朝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中,有不少人葬身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6月28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皇帝癸酉年(公元1633年),清康熙甲戌(公元1694年)因飓回船沉于七洲(今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福建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公元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峆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氏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郡望堂号

·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武当郡:北魏时期置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均县西北部。这一支陈氏源于陈寔之后。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延庆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当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德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渑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颍川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勿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两宜堂:资料有待补充。   溥泉坊:资料有待补充。   必胜祠:资料有待补充。   建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蔚堂:资料有待补充。   祯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奎焕堂:资料有待补充。   时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田堂:资料有待补充。   乐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义门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滋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彝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范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挞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而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让堂:资料有待补充。   时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智乐堂:资料有待补充。   名贤祠: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先堂:资料有待补充。   恒慕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文楼:资料有待补充。   萃渔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原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顾予堂:资料有待补充。   心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圃堂:资料有待补充。   嘉会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新新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雨钞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赉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毓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地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推己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望堂:资料有待补充。   推已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凤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安雅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有归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节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如在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榖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官梅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节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映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训行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江国:资料有待补充。   贻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慎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谊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蔚阁:资料有待补充。   聚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陈姓家谱文献

  详见》》陈姓家谱文献

陈姓字辈排行

  详见》》陈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宗祠门楣

  义门传家:出自陈氏第七十世旺公事迹。陈氏族谱载:“旺公,字天相,宋仁宗天圣四年刺封晋国公,后迁江州德安太平乡儒教里艾草坪,为义门始祖”。陈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孝悌治家,撰家规,建书院,聚众三千余人,居同五百多载,历十九世奉旨分家,以十二排行,分析二百九十一庄。从此陈氏家族遍布全国。”可以说陈旺创建养育了中国历史上无以伦比的大家庭。在朝廷旌其为“义门”的文字中有“累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宾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也。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率化,万民仰之”之语,真乃盛极一时。有御赐诗曰:“金銮宴罢月如银,环佩锵锵出凤阁。且问江南谁第一?咸言惟有义门陈。”门楣题辞“义门传家”源此。   文范遗风:出自陈实事迹。陈实,字仲弓,后汉颍川许县人也,有志好学,少有奇才。初为亭长,再迁除大邱长。以德清静,百姓以安。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文称其“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交不诌上,爱不渎下”、“陈君绝世超伦”。卒,谥为文范先生,故题“文范遗风”。

·四言通用联

  元龙豪气;华岳希夷:上联典出三国时期的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时期的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颍水渊源: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名高七彦;才擅六奇: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时期的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投辖留客;悬榻待贤:上联典自西汉时期的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昌期五世;望重三君: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济时伟略;经国文章: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琳,为曹操书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下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淮阳)。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颍水流芳;敦睦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之子陈纪、陈谌,二人才德俱优。   慈训杖下;懿范堂前:全联典出宋朝时期的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苏城世泽;四勿家声:此联为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贻厥孙谋: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六十余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五言通用联

  张楚开纪元;文佳第一人: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集自陈毅元帅句。   同安出英豪;集美献爱心:上联典出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下联典出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六言通用联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朝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茶敬樽节退让;康乐和系平安:采用清朝嘉庆举人陈鳣联。   虚其心,实其腹;骥之子,凤之雏:采用陈氏名人陈方伯赠侄联。

·七言通用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三阮扶唐驾竹林:此联为陈氏宗祠颍川堂联。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下联典指唐陈政及其子陈元光。   笔新墨奇避乱草;光远正大辅中山:上联典指明朝年间的陈洪绶。下联典指近代陈少白。   禁锢卅年名益著;推敲七字户常扃: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陈无己。   天下太平无一事;山中高卧有千年:采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华山庙联。   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采用前清举人韩国钧赠陈毅联。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采用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自题联。   亭台不落匡山后;策杖曾经工部来:采用唐朝诗人陈子昂读书台联。上联典指李白,匡山在四川江油县西,李白曾在此读书。下联典指杜甫,“策杖”,即拄杖。“工部”,指唐朝大诗人杜甫。   派衍侯卿似续远;祖安磐石燕诒长:此联为福建省平和县磐石乡陈氏宗祠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唐僖宗李儇赐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源远流长,四勿家声:此联为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此联为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氏宗祠联,此支陈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县迁徙广东的陈氏分支。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陈登。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陈琳。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陈尧咨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陈堂前。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祠堂临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此联为陈氏宗祠联。   穆矣,于宗有光,祀事孔明,不如我同姓;钦哉,成父之志,孝思惟则,□□□□□: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公元1年)。郑营村陈氏大家族的始祖陈斌是安微凤阳人,现存的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宗祠坐南朝北,通面阔二十三米八,总进深五十二米一,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四十余平方米。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均用砖石拱卷。明间宽三米五,次间宽两米九,通高六米。匾联皆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明间门额上有石匾四块,长宽各八十厘米,其上阴刻光绪壬辰进士,吉林、安徽巡抚,华宁人朱家宝书写的“陈氏宗祠”四字。匾下有郑营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进士、黎元洪总统秘书陈鹤亭题书的对联。次间的匾联都是滇唐继撰书。匾长宽各六十厘米,上刻“源远流长”四个楷书;对联是隶书。祠门背面明间额壁上有光绪癸未进士、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撰书“迪光贻令”楷书石匾。次间额壁上有赵港务题书的行书石匾“继志述事”。明间和次间的砖壁上各有陈荣昌撰书的这副对联。   坐丹山或松或柏,万叶千枝不外本根所出;观剑水是泾是渭,上流下递总由原绪而分: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陈氏宗祠联。   阀阅焕牂牁,争夸妫水长流,弓冶箕裘绵百世;祠堂邻宝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满一门: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公元2年)。从陈氏宗祠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有石桥、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个院子,两侧均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中殿前的那个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为石雕十二生肖。中殿建在高七十五厘米的石台基上,四周有廊,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三开间、二进间。由于正殿上下有两层楼,又建造在高一米二的石台基上,更有两座高一米九五的石狮柱础抬高,因而更加显得高大雄伟、庄严肃穆。规模如此宏大的陈氏宗祠,是郑营人陈鹤亭先生集资建盖的。1993年,陈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此联为福建省福安县甘棠堡陈氏宗祠联。

·典故、趣事

  平勃:典故出自于《史记•陈丞查世家》。平勃在这里指的是陈平和周勃,他们都是西汉著名的大臣,陈平是文臣,周勃是武将。他们二人跟随刘邦征战多年,在楚汉之争中为灭楚兴汉建立了功勋。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把诸吕安排在朝廷的显赫位置上,参与朝政。惠帝病亡后,吕后又擅立假太子为帝,自己亲临朝政,发号施令,企图封诸吕为王,遭到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大臣的反对。对此,吕后并未罢休,她又杀害少帝,立刘弘为帝,剥夺太尉周勃的兵权。免除右丞相王陵的职务,大封诸吕亲信,妄图篡夺刘氏政权。吕后一死,诸吕密谋篡以夺位,准备谋反,但惧于大臣周勃、陈平的威严,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齐王刘襄带头发兵,陈平和周勃看到消灭诸吕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采用计策使吕禄交出兵权。周勃单身闯入北军,杀了吕禄,掌握了兵权。在朝臣们的通力合作下,一举铲除了吕氏势力,维护了刘氏的天下。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同心协力,共谋国事之意。《晋书.王敦传》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庆管平勃济之略。”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陈老佛:清末水军将领陈化成在江南水师任上,与土卒同甘共苦,日夜枕戈海上,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刚到吴淞口时,有人要为他准备馆舍,他谢绝说:“士卒皆露宿,我何可即安?”一天晚上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上塘面,快要涌进陈化成的军帐。部将请他移帐,他回答说:“大帐一移,三军惊忧,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隘,于心何安?”当时,裕谦驻在距吴淞口十余里的宝山,他估计陈化成一定移帐了,就派人前来探望老将,只见陈化成镇静地坐在原来的军帐中忙着处理军务。一次他患痢疾,裕谦派了医生来,他谢绝了,说:“栉风沐雨,军营常事,我以老惫偶疾,何独张皇?”继裕谦任两江总督的牛鉴,听说陈化成吃的是糙米,生活俭朴,以为他身边缺钱,就命令军需局每十天送白银二百五十两。陈化成坚决不接受。在陈化成生日这天,有人送去金字旗为他祝寿,结果被他当场下令撕裂了。冬天,大雪压帐,平地积雪盈尺。他冒严寒划小舟,往来于滨海风浪之中。清晨,他踏着深雪到各营帐中察看将土,亲如家人,士兵呼之为“陈老佛”。  

陈氏公祠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最古老的陈氏祠堂之一,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间(1890年-1894年),为陈姓广东人、海外华人寻宗的祠堂。陈家村遍布中国各地。

·台湾省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

  台湾省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创建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祠堂地处台北市建成区宁夏路二十七号由台北后火车站步入大圆环,再顺宁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莱国小前右转进到平阳街,左首即为陈氏大宗祠。门牌虽仍为宁夏路,出入却要在平阳街;大门柱上分挂两块牌子,一为“财团法人陈德星堂”,另一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 陈氏宗支遍布海内外,居住在台湾省地区者,根据六十七年统计,即达一百八十五万余人,约占全台湾省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此地第一大姓。所以台湾省民间有句谚语,有道是陈林半天下,一点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陈氏宗人,深深体念"服虽尽而长幼自如,属虽疏两宗盟不改﹂之义,都能踊跃前来祠堂,参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农历215日,冬祭则为农历1115日,届时只要是陈家一分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论籍贯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顶礼膜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尊宗敬祖、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诚如德星堂右边门联所说千枝一本;万派眉源,到了祠堂,顶着子孙灯斗大的字,大家都算是一家亲。

陈姓名人

·陈姓历史名人

  陈胜:秦未民变首领,与吴广一同揭竿起义  陈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  陈汤  陈平-汉高祖的大臣曾任丞相  陈亢-孔子弟子之一  陈蕃:(公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著名东汉将领。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陈式之子。著名三国时期文学家、史学家。  陈俊:(公元前?~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著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八   陈平:(公元前?~前178年),阳武人(今河南原阳)。著名西汉初政治家。  陈宫-三国时期吕布之臣,被誉为拥有“王佐之才”的名军师  陈圭-三国时代刘备之臣          ◆子:陈登-三国时代刘备之臣  陈武-东吴将领  陈庆之-南北朝第一名将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人(今江苏扬州江都),著名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   陈群:(公元?~236年),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制定“九品官人法”  陈祎:(公元600~664年),唐僧,玄奘的俗家名;洛州缑氏人(今河南偃师)。著名佛教经典翻译家、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陈子昂:(公元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著名唐朝文学家。   陈伯之-初为南朝齐将  陈陶:唐朝诗人  陈硕真-女皇  陈抟:(生卒年待考),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一说普州崇龛人)。著名宋朝初期道士。   陈彭年:(公元961~1117年),字永年;江西南城人。著名宋朝音韵学家。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与丘雍等奉诏修订《切韵》,修订后改名《大宋重修广韵》。   陈政          ◆陈元光-开漳圣王  陈忠          ◆陈邕-忠顺王  陈亮-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  陈东-著名大学士  陈居中-南宋画家  陈师道-宋朝诗人  陈与义-宋朝政治人物  陈希夷-相传紫微斗数及太极图皆为他创  陈叔达  陈尧咨:(生卒年待考),字嘉谟;阆州阆中人(今四川阆中)。著名宋朝大臣。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他还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状元。兄弟两人为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第:(公元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著名明朝音韵学家。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传世。  陈廷焯  陈子龙:明代诗人  陈洪绶:中国明代画家  陈璘:明朝将领  陈永华:明郑将领  陈圆圆:(公元1624~1681年),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山西太原人。著名明朝歌妓。  陈澧:(公元1810~1882年),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今广东广州)。著名清朝学者。所著有《东塾读书记》、《声率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东塾集》、《忆江南馆词》等。  陈玉成:(公元1836~1862年),原名陈丕成,广西藤县人,后经天王洪秀全改为“玉成”,当是取自古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之意。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军事统帅之一。   陈鸿寿:(公元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曼寿、种榆道人;出生于杭州,钱塘人。著名清朝篆刻家。   陈宝箴:(公元1831~1900年),字右铬;义宁人(今江西修水)。著名清朝末期维新派。

·陈姓近现代名人

  陈天华:(公元1875~1905年),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新化人。著名清朝末期民主革命先驱者。  陈树藩-袁世凯的亲信 陕西督军  陈宦-袁世凯的亲信 四川督军  陈夔龙:(公元1857~今),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原籍江西抚州,先世迁入贵州。著名近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陈锦涛:(公元1870~1939年),字澜生;广东南海槎头人(今广东广州)。著名近代银行家。   陈蝶仙:(公元1879~1940年),原名寿嵩,字昆叔,后改名栩,字栩园,号蝶仙,别署天虚我生;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近代爱国报业家、实业家。   陈璧君:(公元1891~今),女;马来西亚槟城华侨。著名汪精卫夫人、亲日大汉奸。   陈少白:(公元1859~1934年),新会外海乡南华里人(今广东江门外海镇)。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陈友仁:(公元1878~1944年),祖籍广东顺德。著名爱国华侨。   陈伯平:(公元1885~1907年),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陈之藩  陈大齐  陈炯明- 民国期间广东军政领导人  陈其美 - 民国初年政治人物  陈果夫 - 国民党政治人物  陈立夫 - 国民党政治人物  陈联寿  陈乃光  陈云-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纪委书记、中顾委主任。  陈布雷-被称为蒋介石之文胆。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党人之一,首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五四运动精神领袖。  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  陈绍禹(王明)  陈丕显: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伟达:江苏灌云人,原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陈卓凡 - 政治人物  陈云林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陈良宇 -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陈至立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陈奎元 -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  陈建国 -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挺  陈廷骅  陈延祚  陈嘉庚- 爱国商人文化科学界  陈衡哲- 中国女作家。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原名陈雁鸟,字乙睇。笔名“莎菲”。   陈琳 - 已故中国大陆女歌手。  陈丹青 - 著名画家。  陈佳洱:(公元1934~今),上海人。著名量子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建生:(公元1938~今),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公元1940~今),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著名地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慰峰:(公元1935~今),上海市人。著名免疫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去病:(公元1874~1933年),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著名近代诗人。  陈三立:(公元1858~1937年),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人(今修水县)。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 衍:(公元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著名近代诗人。   陈光甫:(公元1881~1976年),江苏镇江人,著名上海银行创建人。   陈希孺-中国科学院数理统计学院士  陈白尘- 戏剧家  陈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属材料学家  陈忠实-中国小说家  陈中凡-古典文学家  陈之佛-中国画家  陈王廷-太极拳创始人  陈景润-数学家  陈衡恪-中国画家  陈寅恪-中国历史学家军事界  陈毅:(公元1901~1972年),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长子陈昊苏   次子陈丹淮  幼子陈晓鲁  陈赓:(公元1903~1961年),原名陈庶康,字传瑾;湖南湘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将。   长子陈知非,   次子陈知健,  三子陈知庶,   幼子陈知涯,  陈昌浩:(公元1906~1967年),湖北汉阳永安堡戴家庄人。著名工农红军早期将领。   陈士榘:(公元1909~1995),湖北荆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再道:(公元1909~1993),湖北麻城乘马岗乡新村程家冲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伯钧:(公元1910~1974年),四川达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明仁:(公元1903~1974年),字子良,湖南醴陵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奇涵:(公元1897~1981年),号圣涯,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锡联:(公元1915~1999年),湖北黄安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 康:(公元1911~2002年),湖北广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仁麒:(公元1913~1994年),福建龙岩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正湘:(公元1911~1993年),湖南新化圳上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庆先:(公元1908~1984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先瑞:(公元1913~1996),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炳德:(公元1941~),江苏南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陈煐:(公元1919~2004年),山东章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传阔:(公元1945~),安徽淮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中将。   陈明山:(公元1931~),山西原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陈培民:(公元1927~),山东省荣成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陈济棠:(公元1890~1953年),字伯南,广东防城人(令广西防城)。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级上将。   陈调元:(公元1886~1943年),字雪喧,河北安新同口镇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级上将。   陈诚:(公元1898~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级陆军上将。  陈大庆:(公元1905~1973年),字养浩,江西崇义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级陆军上将。   陈仪:(公元1883~1950年),字公使,浙江绍兴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  陈有维:(公元1910~1965年),湖南桑植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陈家湾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空军上将。   陈守山: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   陈燊龄:著名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一级上将。   陈廷宠:(公元1931~今),江苏盐城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   陈镇湘:(公元1942~今),安徽芜湖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   陈肇敏:(公元1940~今),台湾彰化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空军上将。   陈邦治:(公元1942~今),台湾台中人。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海军上将。   陈嘉尚:(公元1909~1972年),浙江杭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二级空军上将。   陈安宝:(公元1891~1939年),字善夫,浙江台州黄岩马院村人(今浙江台州路桥区横街镇)。著名国民革命军第二级陆军上将。抗日殉国。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陈安宝为烈士,黄岩县人民政府为陈安宝将军树立墓碑。  陈季良:(公元1889~1945年),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人。著名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   陈铭枢:(公元1889~1965年),字真知,广东合浦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陈燊龄: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级空军上将。 港台    * 陈水扁    * 陈中和- 台湾四大家族之一 陈姓的创始者    * 陈哲男     * 陈其迈     * 陈唐山    * 陈师孟 - 前任台湾中央银行副总裁    * 陈文茜 - 台湾政论性节目主持人    * 陈定南     * 陈天桥 - 盛大集团总裁    * 陈维昭 - 前任台大校长    * 陈文统(梁羽生) -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    * 陈喆(琼瑶) - 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女作家、影视制作人    * 陈诗欣 - 台湾跆拳道选手,台湾第一位奥运金牌得主(2004年雅典奥运)    * 陈瑀涵 - 2004年台湾中华港都小姐冠军,2006年亚洲小姐台湾赛区冠军、总决赛八强    * 陈美凤 - 台湾知名女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    * 陈亚兰 - 是台湾知名歌仔戏艺人    * 陈昭荣 - 台湾知名演员    * 方文琳 - 原名陈美玲,台湾知名女演员、歌手    * 陈佩骐 - 台湾女演员    * 陈信安 - 台湾篮球明星    * 陈绮贞 - 台湾歌手、词曲创作者    * 陈信宏 - 台湾知名乐团五月天主唱,即阿信    * 陈海茵 - 东森新闻台晚间新闻主播    * 陈乔恩 - 台湾知名、女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    * 陈嘉桦 - 台湾知名艺人,偶像团体“S.H.E”的成员,即Ella    * 陈建州 - 台湾知名艺人,即黑人,我爱黑涩会主持人    * 陈雷 - 台湾歌手。    * 陈琬琛 - 香港新界西区议员,前区局议员。    * 陈卓智 - 香港配音演员。    * 陈金锋 - 知名职棒选手,目前效力于中华职棒La New熊。    * 陈观泰 - 香港资深电影演员。    * 陈致远 - 台湾的棒球选手之一,目前效力于中华职棒兄弟象队。    * 陈义信 - 台湾的棒球选手之一,前中华职棒兄弟象队背号17号,外号假日飞刀手。    * 陈一郎 - 已故台湾歌手    * 陈震雷 - 已故台湾演员    * 陈柏安 - 物理治疗学生,为发现(大转子肌)之人,又称为大转子肌之父。     * 陈泳锦 - 国际中华小姐冠军    * 陈淑兰 - 1988年度香港小姐竞选亚军    * 陈法蓉 - 1989年度香港小姐竞选冠军    * 陈茵媺 - 2006年度香港小姐竞选冠军    * 陈倩扬 - 2008年度香港小姐竞选亚军    * 陈芷菁 - 香港艺人    * 陈敏之 - 香港艺人    * 陈丹丹 - 香港艺人    * 陈法拉 - 香港艺人    * 陈百祥 - 香港艺人    * 陈秀珠 - 香港艺人    * 陈伶俐 - 香港艺人    * 陈友 - 香港艺人    * 陈豪 - 香港艺人    * 陈文静 - 香港艺人    * 陈良韦 - 香港艺人    * 陈松伶 - 香港歌手    * 陈小春 - 香港歌手    * 陈奕迅 - 香港歌手,演员,有歌神之称    * 陈冠希 - 香港演员    * 陈硕修(石修) - 香港演员    * 陈耀辉(陈十三) - 香港亚洲电视编剧    * 陈慧娴 - 香港歌手    * 陈百强 - 已故香港歌手    * 陈慧琳 - 香港歌手    * 陈慧珊 - 香港艺人    * 陈凯怡 - 香港艺人    * 陈启泰 - 香港有线电视艺员    * 陈炜 - 前香港亚洲电视艺员,1996年亚洲小姐冠军    * 陈嘉颖(珈颍) - 香港亚洲电视艺员    * 陈秀雯 - 香港亚洲电视艺员,歌手    * 陈彦行 - 香港亚洲电视艺员    * 陈忠和 - 中国女排教练    * 陈日君 - 天主教香港教区前主教     * 陈婉娴 - 前任香港立法会议员    * 陈鉴林 - 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    * 陈伟业 - 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    * 陈智思 - 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    * 陈晓东 - 香港歌手    * 陈家欣(泳儿) - 香港歌手    * 陈妙瑛 - 前香港艺人    * 陈仕文 - 香港配音演员、演员、艺术工作者    * 陈志云 - 前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营运总经理    * 陈佩琳 - 香港亚视新闻主播、高级记者、助理监制    * 陈凯欣 - NOW-TV新闻主播、副采访主任、专题节目监制    * 陈爱薇 - CNBC驻香港特派员,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友    * 陈贝儿 - 无线收费电视无线娱乐新闻台主播、曾任职有线娱乐新闻台多年    * 陈佩莹 - VTC传媒事务经理,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 陈可辛 - 香港电影导演    * 陈嘉上 - 香港电影导演    * 陈永信 - 资深配音演员    * 陈欣健 - 香港电影工作者,著名主持人    * 陈勋奇 - 香港资深音乐人,演员,导演及制片人    * 陈美诗 - 香港电视艺员、电影演员、歌手、节目主持人、模特儿    * 陈辉阳 - 澳门人,香港著名作曲家。    * 陈美龄 - 生于香港,现居日本东京都。为旅日歌手、演员、随笔家、小说家并担任大学教授、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等。    * 陈淑庄 - 香港立法会议员,中西区区议会民选议员,选举委员会法律界代表,大律师,公民党党员,公共专业联盟委员    * 陈树英 - 新界西区议员,前区域市政局议员。

·陈姓帝王国君

陈 胜:(公元前?~前208年),阳城人(今河南淮阳)。著名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楚政权的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208年为期一年。陈霸先:(公元?~559年),字兴国,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南朝梁国名将,南朝陈国开国皇帝,陈高祖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7~559年为期三年,终年五十七岁。 陈 蒨:(公元522~566年),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陈文帝,南朝陈国世祖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9~566年为期八年,终年四十五岁。 陈伯宗:(公元551~568年),陈文帝嫡长子,陈废帝,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南朝陈国临海王废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66~568年为期三年,终年十七岁。 陈 顼:(公元531~583年),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陈宣帝,南朝陈国高宗孝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68~583年为期十五年,终年五十三岁。 陈叔宝:(公元553~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长子,陈后主;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著名南朝陈国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82~590年为期八年,终年五十二岁。 陈友谅:(公元1320~1363年),湖北沔阳人。著名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大汉政权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1360~1363年为期三年,终年四十四岁。 陈 理:(生卒年待考),陈友谅次子,湖北沔阳人。著名元朝末年大汉政权末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3~1364年为期半年,终年岁数待考。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农历8月,陈友谅身亡。其部下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逃返武昌,立陈理为大汉政权的继帝,改元为“德寿”。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