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袁姓

读书行事 百科词典 2022-10-29 16:13:39
【姓氏溯源】 任姓←袁姓→柳姓   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上排第5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3位。

袁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满之裔孙伯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一族。妫姓源出姚姓。   夏王朝时期,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王朝时期,其后代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生下儿子名满,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在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逝世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九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十一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如爰涛涂,字仲,逝世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在《袁枢年谱》中记载“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但当时人又把袁氏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例如在史籍《左传》中,就把辕涛涂的儿子写作袁选,孙子写成袁侨。据史籍《北史》记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源于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关于袁氏之由来,在唐朝学者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中也认为,袁氏源于“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学者郑樵将袁氏列入“以字为氏”类,并在所撰著的《通志》中记述:“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周惠王姬阆二十一年(陈宣公妫杵臼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   联军即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时,辕涛涂怕齐军过境会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而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当时对齐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楚国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   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齐桓公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至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代子孙世为陈国上卿。   到了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陈湣公妫越十八年,公元前484年),辕涛涂的裔孙辕颇为陈国的大司徒,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族人辕糠。   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姬乙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辕颇的裔孙成为韩国人。   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国,辕氏族人又成为秦国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族人避难于河洛之间(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朝十七,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字去掉“车”字偏旁,改为袁氏,因此袁氏后人有的将袁政奉为袁氏的立姓始祖。   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中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汝南袁氏已经南迁,源于陈郡、汝南两望族的后裔已散居于江南许多地方。在隋、唐以前,袁氏的许多显赫名人都出自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氏族人已遍及全国。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皇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轩辕黄帝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为名命称其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百姓遗弃的幼儿。   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各自把孩子领回去。在袁葵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后裔子孙纪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称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使北方诸多处于奴隶制度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民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过程,为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上迅速封建化。   当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遭到了鲜卑贵族中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反对者中就有太子拓拔恂、东阳王拓跋丕父子及大批其他贵族,许多贵族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发动了叛乱,但这些叛乱都被北魏孝文帝以强硬手段坚决镇压下去了。   文化的演进采用硬性方式,总是有许多弊端,但在北魏孝文帝的声望和强大实力下,这些弊端后来多隐而不显。到了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逝于南征路上,太子元恪即位,是为北魏世祖宣武帝。北魏宣武帝立即颠覆了北魏孝文帝的许多改革成果,其后,许多鲜卑族人又大多恢复了原鲜卑姓氏。   但在历史长河的冲击下,最终这些鲜卑族人多被逐渐汉化,还是采用了北魏孝文帝所改革的汉姓。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高车族,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族袁纥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魏书》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族有六种分支: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   其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实乃回纥部族。在史书《唐书》中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   此回纥民族即高车族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后多汉化为汉姓袁氏。   另外,据回族袁氏族人自称,先祖也是出自袁纥氏,是在公元五世纪形成的高车国的成员,居于古车师国西北部。在数百年前为回族将军令入回回教,编入军中后迁往中原各地,遂形成袁氏回族。   据文献《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记载,回族袁氏最早居于今河南省鲁山县,其定居时间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十九个乡镇,在周口地区的回族袁氏地属大户望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   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宣仲涛涂、袁政。

各支始祖

  袁 安、袁本球、袁 宝:袁安:字邵公,号全逸,世家当南当阳汉明帝永和中为楚大守,历官河南尹建初八年迁大仆章和元年升司空复为司徒。夫人同郡张氏,生子,袁敞。迁浏阳始祖本球公世系:袁本球:字振纲,盆华亮,原籍江西瑞州府高安县,自明江武年开迁居浏阳东乡,地名官渡山水秀丽,风俗淳厚可为子孙系繁衍之基,遂卜居于此以垂后裔故茲谱尊为开基始祖。讚曰:生于吴迁于楚,翩翩雅度可风千古,生没未详,葬乱籮倒榖丑,山未向有石碑。元配:隆氏,彩娘,生没未详,葬龙骨冲口坐西向东。生子二:袁德庆,袁德彩。始祖宝公位下派系:袁宝:良二郎,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会阳街萧家村,自有明洪武西年携子子贵及婿侯辛伍泛渔舟过湖广上沂永州卜居于潇湘门外纳县,税渔五斤四两隐于鱼为业卒,葬泥鳅村,今不知其处,生没未详。元配:姓氏生没葬未详。第六子:袁子贵。是为湖南浏阳袁氏汝南堂始祖。   袁白眉:袁志君长子,字辉鹦,号清隐,行七二郎。元至正六年丙戌七月十五日午时生,明永乐九年辛卯十月十七日辰时殁,葬青静约鹧鸪□虎形公山丁向。元配:曹氏,元至正五年乙酉正月十三日辰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二月初五日丑时殁,葬拖竹潭雄牛遇枙形丁山癸向。娶游氏,元至正八年茂子三月初十日酉时生,明宣德十年乙卯三月初一日辰时殁,葬小灰村满□形。子:必新。是为万载袁氏汝南堂始祖。   袁集咸:字和敦,公原籍江西南昌丰城县元至正甲辰始迁於袁州府萍乡县南城其子魁孙公明洪武茂寅卜居於湖广长沙府醴烟竹湖创业遂家焉。迁醴始祖:袁魁孙,字善胎,元至正十六年丙午四月十六日卯时生,明正统三年茂午九月十八日戌时没,葬烟竹湖鹤形亥山巳向。元配:赵氏,明洪武元年茂申十一月初四日亥时生,正统八年癸亥六月初二日巳时没。葬烟竹湖鹤表右侧牌形乾山巽向。子二:维秦,维平。是为醴东泉水湾袁氏始祖。   袁天纲:天纲公至伯庸公世系袁天纲:字晦亭,唐太宗时人文讳景世積大善遇仙姬而生,公原籍成都后迁江右吉州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长丰乡永丰里九龙峰万福廟王有名税户圳上,袁家是也公仕唐善风铿太宗常召见曰古有君平胜今得之于卿封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爵拜国师后官袁州建宜春台,寿九十九岁,卒葬府堂继任者永不敢于官署正位,排衙坡楼上制有铜壹滴漏为记,纲祖叔父讳守诚亦有神机会阳天文地理无不積通。元配:赵氏,生没未详,葬袁州府祖茔。生子一:袁应昇。P3080039-第一世祖光五郎公至第五世系一世祖:袁光五郎,字衍相,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正月二十日寅时生,南宋宁宗嘉泰元年辛酉没,寿一百零二岁,初葬侯田大屋冲背后鹅公氶巳山亥向,嗣改葬大屋场住屋后亥壬山巳丙向有石塔为记,公见案山人稠地窄难营基址于靖康丙午率兄光三郎,子发顺公由宁邑同迁宝庆新化永宁乡上二都,立业侯田石鼻头发十七户,发顺公立业前寨即今添庆户合为十八户。元配:欧阳氏,北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巳四月十一日卯时生同,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没,寿七十九岁,葬同夫山右手亦有石塔为记。生子九:袁细一,袁细二,袁细三,袁细四,袁细五,袁细六,袁细七,袁细八,袁细九,生女二:晚女天贞适陈千户男震雷。是为江西袁氏始祖。   袁祿苍:前明诰授夺、奉政大夫讳亢,元元至五年已卯三月十八日酉时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十月十四日辰时殁,葬铁炉冲棃树屋场子山午向图附卷二十三外碑内志,其墓铭云。如松参天节劲志坚斩除荆棘谁为之先惟公明德子孝孙贤发祥南楚滋大淮川其量百世福泽緜緜。旧钞:公世居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城东五里地名袁家坊,父襄阳号淇泉公,母姚氏伯兄箕号福薌季弟耀号寿蓀其先浙鄞籍远祖曰万赟公汉武帝时人,涛塗公之二十四傅也越六十三傅生淇泉公淇泉公生公兄弟三人,元季羣雄肩摩四海鼎沸陈友谅據江西,公与伯季暨堂昆仲五人来湖南一杲号正明一晟呈号光明路径茶陵醴陵湘潭直抵长沙省城遂择浏西白茅铁之铁炉冲舍之迨海宇,昇平福乡公归吴西寿荪公往善邑至湘潭正明公之湘潭一云分俸茶陵耳光 适茶陵公则卜石围而家焉,谨按墨谱自公以上不序者非忘祖也,元徵也且,公当四海割據之秋揩昆仲越俭阻卒能脱錄镝之危机择清浏之仁里俾子,子孙承承继继緜延蕃衍,公之福泽讵猶有加乎其上者哉记曰别子为祖孙之尊,公为始者礼也。元配:刘氏,明诰封宜人,元至正六年丙戌八月十一日酉时生,明永乐八年庚九月二十日申时殁,葬祚树垅顺左大坡中嘴辛乙兼酉卯碑志,图附卷二十三。生子一:宗楚;女一:适胡。是为湖南湘阴石园袁氏汝南堂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袁氏族人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今河南太康)。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族人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族人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族人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族人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秦汉朝期,袁氏族人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族人与汝南袁氏族人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另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河北东陵);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另一支徙居华阴。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袁氏族人南迁始于唐朝以前,至宋朝时期,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族人入闽始于宋朝以前,宋朝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到明、清之际,袁氏族人已遍布中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氏为大姓。   自宋朝开始,中华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朝,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族人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族人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南宋时期有个著名的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族人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三十八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据有关资料,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氏族人聚居地;在南方,袁氏族人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氏人口超过北方。   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氏族人居第九十四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   在国外,袁氏族人侨居地比较集中在东南部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如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闽、粤袁氏于清朝开始陆续有人移居,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其他国家。   如今,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为多,这六省袁氏族人约占全国袁氏人口的52%以上。

郡望堂号

郡望  陈 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堂号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东光堂:以望立堂。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四千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怀楚堂:资料有待补充。   维则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禳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江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臣堂:资料有待补充。

袁姓家谱文献

  详见》》袁姓家谱文献

袁姓字辈排行

  详见》》袁姓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扬风惠政;卧雪清操: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东阳太守袁宏,字彦伯,阳夏人。少有逸才,文章艳美。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说:“聊以赠行。”袁宏应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的《汉记》,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听:“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疏陈五弊;曲列三绝:上联典指明朝进士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祯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吴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书藏万卷;笔扫千军: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袁抗,喜藏书,至万卷。下联典指晋袁宏为桓温记室,所著《咏史诗》、《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世称其美。   忠臣孝子;四世三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遂俱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袁安、子袁敞、孙袁汤、曾孙袁逢,时谓“四世三公”。   登龙望重;倚马才高: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袁昂,雅有人鉴,入其室者称“登龙门”。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袁宏,于军中作书,倚马立就。   2.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接武在文章。康有为撰明朝军事家袁崇焕祠联。祠在北京市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   3.七言通用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无人不拜老神仙:此联为黄之纪赠清朝诗人袁枚联。袁枚创作讲求性情个性。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的风气,其诗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吉三大家”。   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此联为孙子潇赠袁枚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此联为上海袁公祖德祠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节高卧雪对梅花:上联典指清朝朝时期的诗人袁枚(公元1716~1797年)的事典。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叼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入翰林。任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创作诗文。其文学观主要表现在《随园诗话》一书中。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负图卫主,重义予生:上联典指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博学多通,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元凶刘邵将为逆时,胁迫他参与,他不从,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害。谥忠宪。有才辩,能诗词,后人辑有《袁阳源集》。下联典指南朝宋袁淑的侄子袁粲,字景倩,好学有清才,历官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侍中、史部尚书,以尚书令(宰相)受明帝遗命,与褚渊共同辅佐苍梧王(后废帝)。顺帝时,官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齐高帝)权势日重,他密谋起兵灭萧道成,因褚渊泄密,他父子均被杀。当时人们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随园女弟,小草楼居: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袁宝儿。下联典指清朝时期袁枚的妹妹袁静宜。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此联为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自题联,。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今广东东莞)。明万历年间进士,授邵武知县。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自请守辽,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驻守关内。三年,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继而又修锦州、松山、杏山等城。他曾屡次获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用权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节度使袁滋,他曾为华州刺史,清简慈惠。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袁筠的事典。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棣南街袁氏宗祠联:上联“水东”,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泾县水(青弋江)东翟村;“帝后”,指袁氏来源于舜帝的后人陈胡公的后裔。   5.典故、趣事:   袁天纲相面武则天: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纲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来此做客,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贵子。”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让他相面,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将来官可至三品。”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袁天组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脱口说道:“这位公子神色奥妙,前途不可限量。请抱着他走动走动,我再仔细相命。”袁天纲看了会儿,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大吃一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中之最贵者。”袁天纲再从侧面看,又惊讶道:“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预测,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义犬报仇:早在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后废帝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脔婿: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袁姓名人

·袁姓历史人物

  袁盎:(生卒年待考),字丝;汉朝楚人。著名西汉大臣。   袁安:(生卒年待考),东汉人。著名东汉大臣。   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今河南商水)。著名东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  袁宏:(公元?~376年待考),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袁宏原有集二十卷,已佚。今存《后汉纪》三十卷。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  袁郊:字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  袁枢:(生卒年待考),字机仲;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南宋史学家。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省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古文,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著名明朝末期将领。    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袁江:(生卒年待考),字文涛;江都人(今江苏扬州)。清朝著名画家。   袁枚:(生卒年待考),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姓近现代名人

  袁世凯: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人,中国近代史后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袁国平:湖南省邵阳人,原名裕,字醉涵。早年随田汉从吏革命文艺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中共湘鄂赣特委代理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总前委委员、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第八军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长征到延安后,任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红军步兵学校政委 。1938年任新四军总政治部主任。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袁文才: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袁子钦:(公元1908~1968年),又名袁致卿;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袁升平:(公元1912~2003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袁俊:(公元1924~2004年),江苏启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袁守芳:(公元1939~今),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袁守谦:(公元1903~1992年),字企止;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袁朴:(公元1904~1991年),字茂松;湖南新化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袁鸿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袁庆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五军军长。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雪芬:越剧演员  袁伟民:前中国女子排球队教练、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  袁则留:台湾战后的技术官僚之一  袁木:政治家  袁义达:科学家,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创始人,中国姓氏遗传研究会副主任、研究员。  袁洁莹:香港演员  袁洁仪:香港演员  袁咏仪:香港演员  袁凤瑛:香港歌手  袁彩云:香港演员  袁弥明:香港主持人  袁文杰:香港演员  袁淑珍:无线电视资深配音演员  袁和平: 香港知名电影导演  袁国强:东九龙区议员
下一篇:鲍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